..續本文上一頁鼻子走,佛教每一個人頂天立地,叁歸依就是教你頂天立地,因爲你本來是佛,你不過是迷了而已,他幫助你恢複自性,所以「覺」就是佛的意思,我們歸依自性覺。
從那裏歸呢?從迷惑,歸是回歸、回頭,從迷惑顛倒要回過頭來,依自性覺,這叫真正的歸依佛了。話說得很容易,實際上我們回不過來啊,我們也很想回來,就是回不過來,沒有法子回歸,我們對人、對事、對物,依舊迷而不覺,這事情就麻煩了。
佛給我們大前提、大方向,我們怎樣遵守、如何來修學?譬如佛告訴我們孝親,我們不孝親就是迷,孝親就是自性覺。我們不尊師、不重道,就是迷,我們尊師重道就是自性覺。我們對一切衆生不慈悲就是迷,對一切衆生慈悲就是覺。把這些完全落實在生活層面上,我們就好修學了,我就懂得了。
凡是佛教導我們的,必然是覺道,是自性覺的道理,違背了佛的教誡,絕對是迷惑顛倒,這樣我們就有入門之處了,有下手之處了,曉得在日常生活當中怎樣破迷開悟,由此可知叁歸依的重要。
法,是正知正見,實際上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古人講的「真實智慧」,這就是法。可見法也不是從外面來的,《法華經》上講的「入佛知見」,「佛知見」就是法,剛才說了,佛是什麼呢?佛是自性覺,自性本覺,本覺裏所生的智慧就是法,法寶啊。
自性本來清淨,清淨就是僧寶,所以六祖大師開悟時,對他的老師陳述他的心得報告,他的心得報告很簡單,第一句話就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本來清淨的自性就是僧寶,所以我們的自性裏具足叁寶,這是我們真正的歸依處,一定要明了。
今天有不少同修發心要做佛弟子,發心要和佛學,接受叁歸依,我們錄音帶及《叁歸傳授》的小冊子,那個小冊子就是從錄音帶寫下來的,希望諸位多聽多看,希望知道你從那裏歸?依什麼?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才得到叁歸依的真實功德利益。
佛像、經書、出家人這也是叁寶,這不假啊,這是叁寶的形像,叁寶的樣子,真正叁寶的實質及內容就是你的自性,自性的覺、正、淨。這形式也很重要,爲什麼呢?沒有這個形式,沒有這個象征存在,佛法就變成空洞了,就變成玄學了,所以象征及形式也非常重要,它是佛法傳承、傳播的一個型態。
于是我們對于形式的叁寶也要尊重它,尊重它就是重道,我們希望佛道,釋迦牟尼佛的教學,佛陀的教育,能夠常住在世間,能夠利益一切廣大的衆生,這形式的叁寶就非常重要。
佛像無論是雕塑的,或者是彩繪的,我們都尊重,經書和出家人我們也都尊重他;我們供養叁寶,要知道如何去供養,我們自己就得到利益了。見到佛像就提醒我們自己,我們要自性覺,覺而不迷,佛是代表覺悟,看到佛像就想到我要覺,我不要迷。看到經書,不但是經書,只要看到書本,不管什麼書本,一看到就想「我要正知正見」,我的思想見解要正確,不能有錯誤,「法」就是代表這個意思。
見到出家人,我就要想到「六根清淨,一塵不染」,那個出家人幹不幹淨,與我不相幹,看到那個樣子就想到我自己清淨不清淨,他這種形像提醒我。
于是住持叁寶對我們的功德就無量無邊,爲什麼?我們久遠劫中,在六道裏迷而不覺,邪而不正,染而不淨,縱然受叁歸依,如果沒有人時時刻刻在提醒你,我們的惡習氣太重太重了,幸虧有住持叁寶時時刻刻在提醒我們,我們對這叁寶怎能不恭敬?這是叁寶對我們真實的利益,時時刻刻在提醒我們,讓我覺不迷、正不邪、淨不染,是這麼個意思。
孝親、尊師、重道,這是起步,一直到圓滿菩提,我們覺、正、淨才圓滿;所以修覺正淨是從孝親、尊師、重道開始,這是諸位必需要曉得的。
修行,「修」是正,「行」是行爲,把錯誤的行爲修過來就是修行,我們對這個內容實質要清楚,千萬不要誤會,以爲修行是每天要念多少經、念多少佛、拜多少佛、那是樣子、那是形式。如果每天《無量壽經》念十部、念十萬聲佛號、拜叁千拜佛,還是打妄想,還是不孝父母、不敬師長,那個樣子全是空的、全是假的、不是真的,古人常講「喊破喉嚨也枉然」。
如果這個人孝親尊師重道,把佛的教訓常常記在心裏,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他都做到了;這個人一天一部經也沒念,一句佛號也沒念,佛說他是真正的弟子,他真正在學佛。
所以諸位要曉得,修行不在形式,要在實質上,就是說在日常生活當中,你要像個菩薩,像個佛。佛怎樣處事待人?佛菩薩怎樣生活?我們要學得和他一樣。教你讀經、教你拜佛,那是小學生課堂作業啊,大學生的行持不是這個樣子,諸位看《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叁參,那五十叁位善知識,那是大學生,他們很少有這種形式,完全講求在生活當中所表現的覺悟的行爲,正知正見的行爲,清淨身語意的行爲,這是真的菩薩,這是叁歸依的方向,是叁歸依的總持法門,用現代的話來說,總綱領啊。
初學一定要從持戒下手,這個戒,是老師的教誡。自古以來,從釋迦牟尼佛起,佛在經裏就教導我們,我們的道業、學業、事業,有沒有成就,關鍵在老師,你要是遇到一個好老師教導,你一定會有成就。
那一個老師是好老師?善導大師說得好,與你有緣的老師就是好老師,什麼叫「有緣」?是你心目當中,最尊敬、最仰慕的老師,就是跟你有緣,你跟他學就沒錯,爲什麼呢?因爲他講的話,你能接受,他教導你的,你會認真去做,這就叫「有緣」。
沒有緣的,縱然學問道德再高、真高、真好,你瞧不起他,你沒有把他看在眼裏,他的教導,你聽成耳邊風,不在意,根本也不去做,那有什麼用處呢?所以每個人的善知識並不一定相同,我尊敬這個人,你尊敬那個人,不一樣。因此諸佛菩薩要化現許許多多的身份,你看《普門品》裏,觀世音菩薩爲什麼要現叁十二種身呢?你喜歡那一種身,他就現那一種身,這就跟你有緣。
你喜歡菩薩,他示現一個佛,你不喜歡佛嘛,你對那佛不敬,這個情形很多,有很多人對釋迦牟尼佛,對阿彌陀佛不恭敬,恭敬觀世音菩薩,他心目中只有觀世音菩薩,觀音菩薩說的話,他就聽;佛說的話,他不聽,這樣的情形很多很多。所以你要找老師,要知道這個原則,要找你心目中最喜歡、最尊敬的老師,那個喜歡尊敬裏面有一個重要的條件,就是這個人講的話,我相信,肯依教奉行,這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你就會有成就。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則,這是特別對初學的來說,初學時我們沒有正知見,不能辨別是非邪正,沒有這個能力,聽人說法,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說法,我們把它當作正法,不知道它是邪法,到以後吃虧上當了,很難自拔啦。這是我們生生世世修學沒能成就的一個重要因素,希望此生當中不要再犯了。
這個真假很難辨別,不是那麼容易的,大家要細細讀《楞嚴經》,佛給我們講了五十種陰魔,愈是高級的,看起來和佛菩薩沒有兩樣,就把他認作佛菩薩了,那就壞了。他說法,一百句裏面和佛說的只有一句不一樣,那一句就是毒素,那就是假的,我們有什麼能力辨別?
因此,自古以來初學的人不能離開老師,就像嬰兒不能離開慈母,母親帶小孩爲什麼要帶叁、四年?這叁、四年不能離開身邊,他太小了,不懂事,時時刻刻有生命的危險,必須細心照顧,一刻都不能離開視線。我們初學佛法,狀況就跟嬰兒一樣,時時刻刻會被妖魔鬼怪誤入邪道,不知不覺,這很可怕啊,所以一定要依靠善知識。
也許同修們曾聽說過,古時候學佛是五年學戒,這五年學戒的意思是前五年不能離開老師,一步都不能離開,因爲我們初學沒有正知正見,很容易受外面的誘惑,五年不能離開老師,所以那個五年學戒,不是戒律,是老師的教誡。
現在學佛難,難在沒有老師了,沒有善知識了,爲什麼沒有老師呢?因爲沒有學生,「學生很多,我們都學啊。」,你是嘴巴上想學,心裏上不想學。這是這時代衆生的福報比不上過去了。
我初到臺灣是民國叁十八年,我四十二年接觸佛法,還算很幸運,沾到一點邊,大概在我之後,這個邊就沒有了,愈離愈遠。我遇到的老師,還是古老的那個方法對我,我能接受,這個方法對別人,別人不能接受,我們也曾經做過試驗。最初我學哲學,方東美先生教我,不在學校裏,在他家中,一星期見一次面,二個小時。認識佛法了,也很幸運遇到章嘉大師,章嘉大師像方老師一樣,非常慈悲,每個星期天給我二個小時,以後他老人家圓寂了,我到臺中親近李炳南老居士。
我到那裏去拜老師,老師開了叁個條件,第一個條件就是說,你要跟我學,從今天起只能聽我一個人講經說法,除我之外,任何法師大德居士講經,一律不准聽,只聽他一個人的。第二個條件是你看書,不管是佛書、世間書,沒有經過他的同意,一律不准看,包括佛經也不可以,想看什麼書,先要向老師講,老師搖頭,你就不要看了。第叁個條件是你以前所學的,我不承認,一律作廢,從今天起跟我從頭學起。
聽起來很苛刻,這老師很跋扈啊,好象除他之外,沒有別人,我那時候想了一想,好吧,接受了。以, 後才曉得佛門裏五年學戒就是這叁個條件,這叁條戒就是慈母撫育嬰兒,你要乖乖的跟他學,要聽話,百分之百的服從,他帶你走一條正路,他負責培養你覺正淨的基礎,所以期限是五年。五年之後,你有能力辨別邪正,有能力辨別是非,老師就開放了,這時候不管什麼人講經說法,你都可以聽,世出世間什麼書你都可以看,完全開放了,因爲你有能力了,對你沒有害處,你能夠辨別邪正,你能夠辨別真妄,你有能力辨別是非,你到處去看,到處去聽,成就你圓滿的智慧。這五年,老師是這個用心…
《念佛的功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