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念佛的功德▪P11

  ..续本文上一页鼻子走,佛教每一个人顶天立地,三归依就是教你顶天立地,因为你本来是佛,你不过是迷了而已,他帮助你恢复自性,所以「觉」就是佛的意思,我们归依自性觉。

  

  从那里归呢?从迷惑,归是回归、回头,从迷惑颠倒要回过头来,依自性觉,这叫真正的归依佛了。话说得很容易,实际上我们回不过来啊,我们也很想回来,就是回不过来,没有法子回归,我们对人、对事、对物,依旧迷而不觉,这事情就麻烦了。

  

  佛给我们大前提、大方向,我们怎样遵守、如何来修学?譬如佛告诉我们孝亲,我们不孝亲就是迷,孝亲就是自性觉。我们不尊师、不重道,就是迷,我们尊师重道就是自性觉。我们对一切众生不慈悲就是迷,对一切众生慈悲就是觉。把这些完全落实在生活层面上,我们就好修学了,我就懂得了。

  

  凡是佛教导我们的,必然是觉道,是自性觉的道理,违背了佛的教诫,绝对是迷惑颠倒,这样我们就有入门之处了,有下手之处了,晓得在日常生活当中怎样破迷开悟,由此可知三归依的重要。

  

  法,是正知正见,实际上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古人讲的「真实智慧」,这就是法。可见法也不是从外面来的,《法华经》上讲的「入佛知见」,「佛知见」就是法,刚才说了,佛是什么呢?佛是自性觉,自性本觉,本觉里所生的智慧就是法,法宝啊。

  

  自性本来清净,清净就是僧宝,所以六祖大师开悟时,对他的老师陈述他的心得报告,他的心得报告很简单,第一句话就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本来清净的自性就是僧宝,所以我们的自性里具足三宝,这是我们真正的归依处,一定要明了。

  

  今天有不少同修发心要做佛弟子,发心要和佛学,接受三归依,我们录音带及《三归传授》的小册子,那个小册子就是从录音带写下来的,希望诸位多听多看,希望知道你从那里归?依什么?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才得到三归依的真实功德利益。

  

  佛像、经书、出家人这也是三宝,这不假啊,这是三宝的形像,三宝的样子,真正三宝的实质及内容就是你的自性,自性的觉、正、净。这形式也很重要,为什么呢?没有这个形式,没有这个象征存在,佛法就变成空洞了,就变成玄学了,所以象征及形式也非常重要,它是佛法传承、传播的一个型态。

  

  于是我们对于形式的三宝也要尊重它,尊重它就是重道,我们希望佛道,释迦牟尼佛的教学,佛陀的教育,能够常住在世间,能够利益一切广大的众生,这形式的三宝就非常重要。

  

  佛像无论是雕塑的,或者是彩绘的,我们都尊重,经书和出家人我们也都尊重他;我们供养三宝,要知道如何去供养,我们自己就得到利益了。见到佛像就提醒我们自己,我们要自性觉,觉而不迷,佛是代表觉悟,看到佛像就想到我要觉,我不要迷。看到经书,不但是经书,只要看到书本,不管什么书本,一看到就想「我要正知正见」,我的思想见解要正确,不能有错误,「法」就是代表这个意思。

  

  见到出家人,我就要想到「六根清净,一尘不染」,那个出家人干不干净,与我不相干,看到那个样子就想到我自己清净不清净,他这种形像提醒我。

  

  于是住持三宝对我们的功德就无量无边,为什么?我们久远劫中,在六道里迷而不觉,邪而不正,染而不净,纵然受三归依,如果没有人时时刻刻在提醒你,我们的恶习气太重太重了,幸亏有住持三宝时时刻刻在提醒我们,我们对这三宝怎能不恭敬?这是三宝对我们真实的利益,时时刻刻在提醒我们,让我觉不迷、正不邪、净不染,是这么个意思。

  

  孝亲、尊师、重道,这是起步,一直到圆满菩提,我们觉、正、净才圆满;所以修觉正净是从孝亲、尊师、重道开始,这是诸位必需要晓得的。

  

  修行,「修」是正,「行」是行为,把错误的行为修过来就是修行,我们对这个内容实质要清楚,千万不要误会,以为修行是每天要念多少经、念多少佛、拜多少佛、那是样子、那是形式。如果每天《无量寿经》念十部、念十万声佛号、拜三千拜佛,还是打妄想,还是不孝父母、不敬师长,那个样子全是空的、全是假的、不是真的,古人常讲「喊破喉咙也枉然」。

  

  如果这个人孝亲尊师重道,把佛的教训常常记在心里,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他都做到了;这个人一天一部经也没念,一句佛号也没念,佛说他是真正的弟子,他真正在学佛。

  

  所以诸位要晓得,修行不在形式,要在实质上,就是说在日常生活当中,你要像个菩萨,像个佛。佛怎样处事待人?佛菩萨怎样生活?我们要学得和他一样。教你读经、教你拜佛,那是小学生课堂作业啊,大学生的行持不是这个样子,诸位看《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那五十三位善知识,那是大学生,他们很少有这种形式,完全讲求在生活当中所表现的觉悟的行为,正知正见的行为,清净身语意的行为,这是真的菩萨,这是三归依的方向,是三归依的总持法门,用现代的话来说,总纲领啊。

  

  初学一定要从持戒下手,这个戒,是老师的教诫。自古以来,从释迦牟尼佛起,佛在经里就教导我们,我们的道业、学业、事业,有没有成就,关键在老师,你要是遇到一个好老师教导,你一定会有成就。

  

  那一个老师是好老师?善导大师说得好,与你有缘的老师就是好老师,什么叫「有缘」?是你心目当中,最尊敬、最仰慕的老师,就是跟你有缘,你跟他学就没错,为什么呢?因为他讲的话,你能接受,他教导你的,你会认真去做,这就叫「有缘」。

  

  没有缘的,纵然学问道德再高、真高、真好,你瞧不起他,你没有把他看在眼里,他的教导,你听成耳边风,不在意,根本也不去做,那有什么用处呢?所以每个人的善知识并不一定相同,我尊敬这个人,你尊敬那个人,不一样。因此诸佛菩萨要化现许许多多的身份,你看《普门品》里,观世音菩萨为什么要现三十二种身呢?你喜欢那一种身,他就现那一种身,这就跟你有缘。

  

  你喜欢菩萨,他示现一个佛,你不喜欢佛嘛,你对那佛不敬,这个情形很多,有很多人对释迦牟尼佛,对阿弥陀佛不恭敬,恭敬观世音菩萨,他心目中只有观世音菩萨,观音菩萨说的话,他就听;佛说的话,他不听,这样的情形很多很多。所以你要找老师,要知道这个原则,要找你心目中最喜欢、最尊敬的老师,那个喜欢尊敬里面有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这个人讲的话,我相信,肯依教奉行,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你就会有成就。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则,这是特别对初学的来说,初学时我们没有正知见,不能辨别是非邪正,没有这个能力,听人说法,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我们把它当作正法,不知道它是邪法,到以后吃亏上当了,很难自拔啦。这是我们生生世世修学没能成就的一个重要因素,希望此生当中不要再犯了。

  

  这个真假很难辨别,不是那么容易的,大家要细细读《楞严经》,佛给我们讲了五十种阴魔,愈是高级的,看起来和佛菩萨没有两样,就把他认作佛菩萨了,那就坏了。他说法,一百句里面和佛说的只有一句不一样,那一句就是毒素,那就是假的,我们有什么能力辨别?

  

  因此,自古以来初学的人不能离开老师,就像婴儿不能离开慈母,母亲带小孩为什么要带三、四年?这三、四年不能离开身边,他太小了,不懂事,时时刻刻有生命的危险,必须细心照顾,一刻都不能离开视线。我们初学佛法,状况就跟婴儿一样,时时刻刻会被妖魔鬼怪误入邪道,不知不觉,这很可怕啊,所以一定要依靠善知识。

  

  也许同修们曾听说过,古时候学佛是五年学戒,这五年学戒的意思是前五年不能离开老师,一步都不能离开,因为我们初学没有正知正见,很容易受外面的诱惑,五年不能离开老师,所以那个五年学戒,不是戒律,是老师的教诫。

  

  现在学佛难,难在没有老师了,没有善知识了,为什么没有老师呢?因为没有学生,「学生很多,我们都学啊。」,你是嘴巴上想学,心里上不想学。这是这时代众生的福报比不上过去了。

  

  我初到台湾是民国三十八年,我四十二年接触佛法,还算很幸运,沾到一点边,大概在我之后,这个边就没有了,愈离愈远。我遇到的老师,还是古老的那个方法对我,我能接受,这个方法对别人,别人不能接受,我们也曾经做过试验。最初我学哲学,方东美先生教我,不在学校里,在他家中,一星期见一次面,二个小时。认识佛法了,也很幸运遇到章嘉大师,章嘉大师像方老师一样,非常慈悲,每个星期天给我二个小时,以后他老人家圆寂了,我到台中亲近李炳南老居士。

  

  我到那里去拜老师,老师开了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就是说,你要跟我学,从今天起只能听我一个人讲经说法,除我之外,任何法师大德居士讲经,一律不准听,只听他一个人的。第二个条件是你看书,不管是佛书、世间书,没有经过他的同意,一律不准看,包括佛经也不可以,想看什么书,先要向老师讲,老师摇头,你就不要看了。第三个条件是你以前所学的,我不承认,一律作废,从今天起跟我从头学起。

  

  听起来很苛刻,这老师很跋扈啊,好象除他之外,没有别人,我那时候想了一想,好吧,接受了。以, 后才晓得佛门里五年学戒就是这三个条件,这三条戒就是慈母抚育婴儿,你要乖乖的跟他学,要听话,百分之百的服从,他带你走一条正路,他负责培养你觉正净的基础,所以期限是五年。五年之后,你有能力辨别邪正,有能力辨别是非,老师就开放了,这时候不管什么人讲经说法,你都可以听,世出世间什么书你都可以看,完全开放了,因为你有能力了,对你没有害处,你能够辨别邪正,你能够辨别真妄,你有能力辨别是非,你到处去看,到处去听,成就你圆满的智慧。这五年,老师是这个用心…

《念佛的功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念佛心地功夫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