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啊,苦心,爱护你,培育你的正知正见,你要是不服从、不肯听,那就没法子了。
现在的学生不行了,要是看老师提出这个条件,「你有什么了不起?善知识多的很,我随便到那里去都有。」,所以现在学生的心态,和我们从前不一样,我们从前很老实,乖乖的依着老师的教导,老师要求我们是五年,我对老师是非常感激,我自动的又加了五年,所以我完全遵守老师的教诫是十年。
我们再看看《华严经》,《华严》教学,善财童子就是做了一个榜样给我们看,他是学生,他的老师是文殊师利菩萨,文殊师利菩萨怎么教他的呢?也是李老师这三个条件,等到他有能力辨别邪正是非了,他的老师教他出去参学了,这是著名的「五十三参」。出去参学,什么人都可以接触,什么话都可以听,什么书都可以看,成就他的圆满智慧,所以「五年学戒」是从《华严经》上来的,有根据的。
这是佛门里传统的教学,我们不懂得这个道理,不懂得它的意义,不晓得它的真实功德,你就不肯接受,你没有耐心真正学习,换句话说,我们学佛的根基不但是没有打好,完全没有,怎么能成就?
出家不能违背这个原则,在家学佛要成就也不能违背这个原则,所以现代人学佛的多,比从前多得太多了,因为学佛的机会比过去多,随着科技的进步,典籍不缺乏;在从前,我们想得一本佛经,相当不容易,现在几乎每个家里都可以供奉一部《大藏经》,以前的人不敢想象啊,谁敢想象家里供奉一部《大藏经》,那有这么大的福报。
我的老家在安徽,其它的状况我不清楚,我们有一座庙,这个道场很古老了,最兴旺的时候,有五、六百位出家人住在里面,这么大的道场,只有半部《大藏经》,我们邻居几个县都羡慕得不得了,这只有半部《大藏经》,你就知道典籍是很不容易得到的。
一般人有机缘闻到佛法,读到经典,实在讲不亚于三藏取经,要到寺庙里去讨个经单,也就是我住在寺庙要住多少天,做什么呢?抄经,你想要什么经,把藏经借出来抄经,没地方买啊,那有现在这么方便,可是现在方便是方便,《大藏经》请回家供养,不看哪!还是枉然,不像从前没有,他抄去真念啊。
所以现代人福报好象很大,形式上的大,实质上我仔细观察,还是不如古人,没有古人那么虔诚、恭敬、谦虚,在学习上比不上古人,要在这地方奠定根基。那现在问题来了,现在也没有善知识了,纵然有善知识,也找不到学生了。
我学成之后,常年在外面弘法,感觉得孤单,没有同学、没有伴侣,所以往年在美国遇到黄念祖就欢喜得不得了,黄念祖遇到我也欢喜,为什么?他在中国弘扬《无量寿经》,我在海外弘扬《无量寿经》,都是孤家寡人哪,这一见面,还有一个同伴,他也走这个门路,真是难得。
我每次从国外回来,到台中总是要去看看老师,每次见老师都劝老师多培养几个学生,我们师兄弟多,在外面力量就大了。这个话我大概总共讲过十几遍,最后一次大概老师心里烦了,他说:「不是我不教学生,你替我找学生。」,我听了这句话后,再也不说了,为什么?我想想我找不到,到什么地方去找一个傻瓜,完全听老师的?再想想象自己这样对老师的恭敬,修学的态度,实在没有遇到第二个,找不到。从此以后我明白了,我不讲了,再也不提这个事情,晓得难啊。
真正好学的人,真正想学的人,当然有,我没遇到。现在老师也不在了,那怎么办?办法还是有,找古人,现在的老师没有,古来的大德有,我们效法古人,做古人的私淑弟子。
采取这种方法的,在中国第一人是孟子,孟子在世时,孔老夫子已经过世了,他对孔子非常仰慕,他当孔子的学生,但孔子已经过世了,这叫「私淑弟子」。他发愿当孔子的学生,孔子的著作在世间,他就读孔子的书,遵照孔夫子所说的道理教训去做,认真的去做,有不明的地方去请教孔子的学生,他学成了。夫子在中国是「至圣先师」,孟子是「亚圣」,比夫子低一阶层。这是中国第一个以古人做老师的例子。
我们有此例可援,我们的老师可多了,古圣先贤你去选择,你看那一个和你有缘,你喜欢那一位大德,你就专跟他学,你就成功了。在历史上成功的例子很多,最著名的是汉朝的司马迁,中国的第一部历史《史记》,司马迁写的,司马迁也是学古人,他学左丘明,左丘明是《左传》的著者,跟孔子同一个时代,司马迁以左丘明做老师,专念《左传》,专学《左传》,他学成功了,唐宋八大家的第一个首领,这都是很好的例子。
在佛门里著名的例子是蕅益大师,他学莲池,蕅益大师学佛时,莲池大师也过世了,他对莲池大师仰慕崇敬,莲池大师的著作在,现在台湾也很普遍流通《莲池大师全集》,精装本这么厚,四册。蕅益大师专念莲池大师的书,做莲池大师的学生,他学成功了。
莲池是我们净土宗的祖师,蕅益大师也是祖师之一,学古人哪。我在前面跟诸位报告过,台中李老师很谦虚,甚至于他都没有把我看做是他的学生,他教我学印光大师,以印光大师做老师,这就是专学印光法师的文钞,依照文钞的教训来修学,做印光法师的弟子。李老师是印光法师的弟子,教我也做印光法师的弟子,这样劝导我,这是老人家的谦虚,也是老人家真实慈悲的教导。
我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大善知识,谁呢?阿弥陀佛,希望大家能够依《无量寿经》,依经里的理论及教训,认真努力的学习,做弥陀弟子,这在整个佛法教学里登峰造极。你看释迦牟尼佛对阿弥陀佛佩服得五体投地,赞叹阿弥陀佛「光中极尊。佛中之王。」,为什么不做阿弥陀佛的弟子?
所以大家今天发心归依,我们落实在生活当中,我们归依佛是阿弥陀佛,我们归依法就是《无量寿经》,我们归依僧就是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这是僧宝。假如把这三宝回归到自性上来说,阿弥陀佛是自性觉,无量觉,「阿」是无,「弥陀」是量,「佛」是觉,无量觉,这是自性佛宝。归依法,《无量寿经》是我们自性体、相、用的具体说明。
归依僧,大势至菩萨表理智、智慧,观世音菩萨表慈悲,我们要学大势至的理智,要学观世音的慈悲,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要慈悲,慈悲要依智慧,不是依感情,依感情的慈悲就麻烦了,佛门里常说「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又说「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什么原因使慈悲、方便变成祸害、下流呢?感情用事就坏了,一定要理性的,所以大势至菩萨表理智,观世音菩萨表慈悲,慈悲要依理性,这就正确了,这就是觉而不迷了。
我们学净土的同修,家里供养西方三圣,意义在此地,不是把佛菩萨当神明来看待,要懂得供奉的真实意义,它是时时刻刻提醒我们,我们每天早晚礼佛,早晨礼佛,看到佛像提醒自己,我今天要觉不迷,我今天要慈悲、要理智,是这么一回事啊。
佛像之前恭敬作礼是我们尊重性德,重视道德的表现,这不是迷信;我们修学从这地方入门,从这地方下手,然后这才能修学大乘。
大乘法和小乘法不相同的地方,心量不一样,小乘没有菩提心,大乘法要发菩提心,所以三福第三条是大乘,第一句就是「发菩提心」,菩提心是什么?是真正觉悟的心。那我们要问,什么样子才是真正觉悟?真正觉悟的样子是什么?这不能不清楚。
一个真正觉悟的人,决定要成佛,这才是真觉悟了,为什么?九法界都是迷而不觉,菩萨和佛比,菩萨还是迷,佛才是觉;菩萨和我们比,菩萨当然觉,我们迷,但是跟佛一比,还是迷。十法界就是迷悟浅深程度不相同,觉悟愈高的,等级升的愈高;迷惑愈重的,愈往下堕落,十法界的差别就是觉迷不相等,这当中的差别相,就是这么一回事情。
所以真正觉悟的人,他只有一个目标,他要作佛,这是大乘人。要想作佛就要学佛,佛是已经觉悟的人,踏着他的足迹,寻着他的方向,我们很省事,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所以我推荐给诸位,我们向阿弥陀佛学习。
于是我们朝暮课诵重新订了一个课诵本,跟现在一般流通的课诵本不一样,流通的课诵本里,早晚课诵那些经咒,在我们现在生活当中用不上,用不上则学习就很难得利益了。所以我们修学净宗,向阿弥陀佛学习,我们早课念的经文就采取《无量寿经》的第六品四十八愿,我们念四十八愿的目的不是一昧地尊敬阿弥陀佛,是要向阿弥陀佛学习,佛发什么愿,我也发这个愿;我的愿发不出来,读佛的愿把我的愿引出来,用意在此地。
我们和阿弥陀佛发同样的愿,我们和阿弥陀佛发同样的心,心同佛,愿同佛,我们早课目的在此。阿弥陀佛是我们的榜样,是我们的典型,照着这个模样来塑造自己,把自己造得和阿弥陀佛一模一样,诸位想想,那有不往生的道理?
晚课我们选择《无量寿经》三十二到三十七品这六品经文,这段经文里非常详细的教给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应当以什么态度去对人、对事、对物,用什么样的心态去过日子,这是「解行」。
我们认识现实的环境,在现实环境当中学做佛菩萨,觉不迷、正不邪、净不染,觉正净的生活,我们的解同佛、行同佛,心愿解行都和佛一模一样,这是学佛,学阿弥陀佛,学成了,你就是阿弥陀佛。这是把佛法修学落实在我们实际生活当中,所以我们的课诵本是这样子订的。
诸位如果工作很忙,没有时间读诵全部的经典,你就可以采取这个方法,早晨读四十八愿,晚课就读三十二到三十七品。早课要发愿提醒自己,晚课要依照经文认真的反省,佛教诫我们那些事情不能做的,我们是不是没有做?佛教导我们那些事情应该要做的,我们是不是去做了?我们听老师的话,依照老师的教训认真去做,这叫「学佛」,这叫「念佛」。
念佛…
《念佛的功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