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啊,苦心,愛護你,培育你的正知正見,你要是不服從、不肯聽,那就沒法子了。
現在的學生不行了,要是看老師提出這個條件,「你有什麼了不起?善知識多的很,我隨便到那裏去都有。」,所以現在學生的心態,和我們從前不一樣,我們從前很老實,乖乖的依著老師的教導,老師要求我們是五年,我對老師是非常感激,我自動的又加了五年,所以我完全遵守老師的教誡是十年。
我們再看看《華嚴經》,《華嚴》教學,善財童子就是做了一個榜樣給我們看,他是學生,他的老師是文殊師利菩薩,文殊師利菩薩怎麼教他的呢?也是李老師這叁個條件,等到他有能力辨別邪正是非了,他的老師教他出去參學了,這是著名的「五十叁參」。出去參學,什麼人都可以接觸,什麼話都可以聽,什麼書都可以看,成就他的圓滿智慧,所以「五年學戒」是從《華嚴經》上來的,有根據的。
這是佛門裏傳統的教學,我們不懂得這個道理,不懂得它的意義,不曉得它的真實功德,你就不肯接受,你沒有耐心真正學習,換句話說,我們學佛的根基不但是沒有打好,完全沒有,怎麼能成就?
出家不能違背這個原則,在家學佛要成就也不能違背這個原則,所以現代人學佛的多,比從前多得太多了,因爲學佛的機會比過去多,隨著科技的進步,典籍不缺乏;在從前,我們想得一本佛經,相當不容易,現在幾乎每個家裏都可以供奉一部《大藏經》,以前的人不敢想象啊,誰敢想象家裏供奉一部《大藏經》,那有這麼大的福報。
我的老家在安徽,其它的狀況我不清楚,我們有一座廟,這個道場很古老了,最興旺的時候,有五、六百位出家人住在裏面,這麼大的道場,只有半部《大藏經》,我們鄰居幾個縣都羨慕得不得了,這只有半部《大藏經》,你就知道典籍是很不容易得到的。
一般人有機緣聞到佛法,讀到經典,實在講不亞于叁藏取經,要到寺廟裏去討個經單,也就是我住在寺廟要住多少天,做什麼呢?抄經,你想要什麼經,把藏經借出來抄經,沒地方買啊,那有現在這麼方便,可是現在方便是方便,《大藏經》請回家供養,不看哪!還是枉然,不像從前沒有,他抄去真念啊。
所以現代人福報好象很大,形式上的大,實質上我仔細觀察,還是不如古人,沒有古人那麼虔誠、恭敬、謙虛,在學習上比不上古人,要在這地方奠定根基。那現在問題來了,現在也沒有善知識了,縱然有善知識,也找不到學生了。
我學成之後,常年在外面弘法,感覺得孤單,沒有同學、沒有伴侶,所以往年在美國遇到黃念祖就歡喜得不得了,黃念祖遇到我也歡喜,爲什麼?他在中國弘揚《無量壽經》,我在海外弘揚《無量壽經》,都是孤家寡人哪,這一見面,還有一個同伴,他也走這個門路,真是難得。
我每次從國外回來,到臺中總是要去看看老師,每次見老師都勸老師多培養幾個學生,我們師兄弟多,在外面力量就大了。這個話我大概總共講過十幾遍,最後一次大概老師心裏煩了,他說:「不是我不教學生,你替我找學生。」,我聽了這句話後,再也不說了,爲什麼?我想想我找不到,到什麼地方去找一個傻瓜,完全聽老師的?再想想象自己這樣對老師的恭敬,修學的態度,實在沒有遇到第二個,找不到。從此以後我明白了,我不講了,再也不提這個事情,曉得難啊。
真正好學的人,真正想學的人,當然有,我沒遇到。現在老師也不在了,那怎麼辦?辦法還是有,找古人,現在的老師沒有,古來的大德有,我們效法古人,做古人的私淑弟子。
采取這種方法的,在中國第一人是孟子,孟子在世時,孔老夫子已經過世了,他對孔子非常仰慕,他當孔子的學生,但孔子已經過世了,這叫「私淑弟子」。他發願當孔子的學生,孔子的著作在世間,他就讀孔子的書,遵照孔夫子所說的道理教訓去做,認真的去做,有不明的地方去請教孔子的學生,他學成了。夫子在中國是「至聖先師」,孟子是「亞聖」,比夫子低一階層。這是中國第一個以古人做老師的例子。
我們有此例可援,我們的老師可多了,古聖先賢你去選擇,你看那一個和你有緣,你喜歡那一位大德,你就專跟他學,你就成功了。在曆史上成功的例子很多,最著名的是漢朝的司馬遷,中國的第一部曆史《史記》,司馬遷寫的,司馬遷也是學古人,他學左丘明,左丘明是《左傳》的著者,跟孔子同一個時代,司馬遷以左丘明做老師,專念《左傳》,專學《左傳》,他學成功了,唐宋八大家的第一個首領,這都是很好的例子。
在佛門裏著名的例子是蕅益大師,他學蓮池,蕅益大師學佛時,蓮池大師也過世了,他對蓮池大師仰慕崇敬,蓮池大師的著作在,現在臺灣也很普遍流通《蓮池大師全集》,精裝本這麼厚,四冊。蕅益大師專念蓮池大師的書,做蓮池大師的學生,他學成功了。
蓮池是我們淨土宗的祖師,蕅益大師也是祖師之一,學古人哪。我在前面跟諸位報告過,臺中李老師很謙虛,甚至于他都沒有把我看做是他的學生,他教我學印光大師,以印光大師做老師,這就是專學印光法師的文鈔,依照文鈔的教訓來修學,做印光法師的弟子。李老師是印光法師的弟子,教我也做印光法師的弟子,這樣勸導我,這是老人家的謙虛,也是老人家真實慈悲的教導。
我今天給大家介紹的大善知識,誰呢?阿彌陀佛,希望大家能夠依《無量壽經》,依經裏的理論及教訓,認真努力的學習,做彌陀弟子,這在整個佛法教學裏登峰造極。你看釋迦牟尼佛對阿彌陀佛佩服得五體投地,贊歎阿彌陀佛「光中極尊。佛中之王。」,爲什麼不做阿彌陀佛的弟子?
所以大家今天發心歸依,我們落實在生活當中,我們歸依佛是阿彌陀佛,我們歸依法就是《無量壽經》,我們歸依僧就是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這是僧寶。假如把這叁寶回歸到自性上來說,阿彌陀佛是自性覺,無量覺,「阿」是無,「彌陀」是量,「佛」是覺,無量覺,這是自性佛寶。歸依法,《無量壽經》是我們自性體、相、用的具體說明。
歸依僧,大勢至菩薩表理智、智慧,觀世音菩薩表慈悲,我們要學大勢至的理智,要學觀世音的慈悲,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要慈悲,慈悲要依智慧,不是依感情,依感情的慈悲就麻煩了,佛門裏常說「慈悲爲本。方便爲門。」,又說「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什麼原因使慈悲、方便變成禍害、下流呢?感情用事就壞了,一定要理性的,所以大勢至菩薩表理智,觀世音菩薩表慈悲,慈悲要依理性,這就正確了,這就是覺而不迷了。
我們學淨土的同修,家裏供養西方叁聖,意義在此地,不是把佛菩薩當神明來看待,要懂得供奉的真實意義,它是時時刻刻提醒我們,我們每天早晚禮佛,早晨禮佛,看到佛像提醒自己,我今天要覺不迷,我今天要慈悲、要理智,是這麼一回事啊。
佛像之前恭敬作禮是我們尊重性德,重視道德的表現,這不是迷信;我們修學從這地方入門,從這地方下手,然後這才能修學大乘。
大乘法和小乘法不相同的地方,心量不一樣,小乘沒有菩提心,大乘法要發菩提心,所以叁福第叁條是大乘,第一句就是「發菩提心」,菩提心是什麼?是真正覺悟的心。那我們要問,什麼樣子才是真正覺悟?真正覺悟的樣子是什麼?這不能不清楚。
一個真正覺悟的人,決定要成佛,這才是真覺悟了,爲什麼?九法界都是迷而不覺,菩薩和佛比,菩薩還是迷,佛才是覺;菩薩和我們比,菩薩當然覺,我們迷,但是跟佛一比,還是迷。十法界就是迷悟淺深程度不相同,覺悟愈高的,等級升的愈高;迷惑愈重的,愈往下墮落,十法界的差別就是覺迷不相等,這當中的差別相,就是這麼一回事情。
所以真正覺悟的人,他只有一個目標,他要作佛,這是大乘人。要想作佛就要學佛,佛是已經覺悟的人,踏著他的足迹,尋著他的方向,我們很省事,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所以我推薦給諸位,我們向阿彌陀佛學習。
于是我們朝暮課誦重新訂了一個課誦本,跟現在一般流通的課誦本不一樣,流通的課誦本裏,早晚課誦那些經咒,在我們現在生活當中用不上,用不上則學習就很難得利益了。所以我們修學淨宗,向阿彌陀佛學習,我們早課念的經文就采取《無量壽經》的第六品四十八願,我們念四十八願的目的不是一昧地尊敬阿彌陀佛,是要向阿彌陀佛學習,佛發什麼願,我也發這個願;我的願發不出來,讀佛的願把我的願引出來,用意在此地。
我們和阿彌陀佛發同樣的願,我們和阿彌陀佛發同樣的心,心同佛,願同佛,我們早課目的在此。阿彌陀佛是我們的榜樣,是我們的典型,照著這個模樣來塑造自己,把自己造得和阿彌陀佛一模一樣,諸位想想,那有不往生的道理?
晚課我們選擇《無量壽經》叁十二到叁十七品這六品經文,這段經文裏非常詳細的教給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應當以什麼態度去對人、對事、對物,用什麼樣的心態去過日子,這是「解行」。
我們認識現實的環境,在現實環境當中學做佛菩薩,覺不迷、正不邪、淨不染,覺正淨的生活,我們的解同佛、行同佛,心願解行都和佛一模一樣,這是學佛,學阿彌陀佛,學成了,你就是阿彌陀佛。這是把佛法修學落實在我們實際生活當中,所以我們的課誦本是這樣子訂的。
諸位如果工作很忙,沒有時間讀誦全部的經典,你就可以采取這個方法,早晨讀四十八願,晚課就讀叁十二到叁十七品。早課要發願提醒自己,晚課要依照經文認真的反省,佛教誡我們那些事情不能做的,我們是不是沒有做?佛教導我們那些事情應該要做的,我們是不是去做了?我們聽老師的話,依照老師的教訓認真去做,這叫「學佛」,這叫「念佛」。
念佛…
《念佛的功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