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人所見到的。
我們每一個人不止只有這一生,我們有過去世,過去世還有過去世;我們有未來世,未來世還有未來世。生命是永恒的,生命是不生不滅的,這是事實的真相,這不是宗教裏所說的。而我們活動的空間,也就是我們生活的範圍,是無量無邊,不限于這一個小地區,不限于這一個地球。
佛在經上告訴我們,虛空法界,有無童無邊諸佛如來的剎土,所謂「佛的剎土」,就是指一尊佛教化的範圍,我們今天講教化的區域,在佛經裏稱爲「大千世界」,一個「叁千大千世界」是一尊佛教化的範圍,這個範圍究竟有多大?在過去有很多人認爲經上講的「叁千大千世界」,大概是我們現代科學家發現的銀河系。
可是這些年來,在中國大陸有位黃念祖老居士,他是研究科學的,他在天津教書,天津大學是從前的北洋大學,他告訴我們,這一個銀河系,實在講就是佛法裏講的一個單位世界,一個小世界;那叁千大千世界是多少個小世界呢?一百億個,這範圍就太大了,一百億個銀河系是一尊佛的教區。
諸位想想,佛要是沒有究竟圓滿的智慧德能,他怎能教化這麼大的區域?而佛告訴我們,像這樣的教區,在太空當中無量無邊,世界無量邊,諸佛無量無邊,那衆生的數字更是無量無邊,這都是我們生活的空間,都是我們活動的範圍。諸位要是細讀《華嚴》,你就能略略知道一個仿佛。
怎樣能夠恢複我們的智慧本能呢?恢複我們大自在的生活空間呢?這就是佛法之所以要教我們的。所以我們的心量要拓開,像佛一樣「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心量有多大?虛空法界。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自己,看看我們周邊的一切衆生,心量之小啊,二個人都不能包容,二個人是誰呢?夫妻還要吵架啦,還常常鬧離婚,你才曉得佛說我們迷,迷到什麼程度了,所以佛在經上常常感歎,歎惜衆生「可憐憫者。」,可憐可憫。他要是沒有智慧而來迷惑顛倒,就不可憐不可憫;他有智慧,他有德能,和諸佛如來沒有兩樣,現在居然迷到這個程度,這才叫真正的可憐可憫。
這是我們認識經典的內容,實在講,經典就是教科書。佛當年在世和中國孔老夫子一樣,雖然教學四十九年,但沒有編教科書,每天和大衆講學,有些是主動爲學生說的,有些是學生提出問題,老師爲他解答的,這種情形我們在經典裏都看得出來,所以經典就是教科書。
爲什麼當年老師不編教科書留給後人方便?孔老夫子也沒有編教科書留給後世,這二位是東西方的聖人,這是什麼道理?我們深入去體會了解,能得到一點消息,那就是佛陀所說的字字句句都是活的,不是死的,因此記錄就非常困難,寫成文字就變成死東西了,對于後人的修學産生了許多障礙,這是佛法難懂的地方;關鍵也還是出在妄想、執著上,對佛法也生了妄想,也起了執者。
實在講,世出世間聖人的教誨,我們要體會他的意思而不能執著他的言語,他的東西是活的,不是死的,這才叫「真實智慧」。以現代的話來說,他的言語超越空間,超越時間,因爲超越時間,叁千年他這樣教是正確的,叁千年後的今天,我們聽他的話還是正確的。因爲超越空間,世尊當年教印度人,印度人得利益;拿到中國來教中國人,中國人也得同樣的利益,無論把它傳到那一個國家,那一個種族,依照他的教誨去做,絕對得真實利益,所以他的教誨是超越時間及空間,這是很難、很難做到的。
我們明白這個大前提、大原則,我們才能談得上讀經,所以諸位一定要曉得,要老實去讀經,不要求解,經的這一段怎麼講,那一段什麼意思,你這樣就是打妄想了,起了執著,爲什麼呢?實實在在告訴你,經典裏沒有意思,你要是在這裏面找意思,你不就叫打妄想了嗎?
因爲沒有意思,所以有意思就不能超越空間、超越時間了,因爲沒有意思才超越了,時空局限不了它,所以經是活的。叁千年前有叁千年前的講法,放在我們現在中華民國有中華民國的講法,絕定沒講錯。對中國人是中國的講法,對外國人是外國的講法,都得利益,所以它不是一個講法。也就是說它沒有意思,但在用上時卻有無量義。
《般若經》上教給我們,「般若無知」所以「無所不知」,經典沒有意思,所以它有無量義;這個事實,大家稍稍細心點能看得出來,我們看經典的注解,注解就是講法,你看漢朝的注解,就是這部經在漢朝時候的人的講法;它那種講法一定是讓當時的人得利益,它的總目標就是「真實智慧無爲法身」。
我們再看唐人的注解,同樣一部經,唐人的注解一定是唐朝那時的講法,和漢人講的不一樣,如果一樣,何必再作注解?我們再陸續的看,宋朝的講法,明朝的講法,清朝的講法,都不一樣,經文一句也沒更動,但講法不一樣,不一樣就是無量義,所以經文沒有意思,但用的時候是無量義,如果經文有意思,只有一個意思,那個意思是死的,不能講出第二個意思了。
這是經典翻譯之難,所以現在有人提倡要把佛經翻成白話文,那個問題就嚴重了,白話文一翻,那經都有意思了,不是沒有意思了,就把活的佛法變成死的佛法,那白話文一翻,佛法就宣告死亡了,它不能有第二個意思了,這是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的。
古人譯經,這實實在在說,我們從曆史可以看到,中國人有福,這曆代譯經的人都是修行證果的人,他不是普通人,他不是照字面來翻,他是自己確確實實也達到這個境界,縱然不能達到究竟圓滿,也達到了「正覺」、「正等正覺」的境界,所以翻出來的經文和佛所講的,還沒有變質,雖不能翻的百分之百,大概也有百分之八、九十,所以我們確確實實能得受用。
現在要是去譯經,我們是不是已入了境界?你不入此境界,你怎會知道事實的真相?佛所證得的事實真相,那些菩薩、羅漢也契入了,所以他們把經典的意思講給我們聽,不是用凡夫心,不是依文解意,絕對不是以妄想、分別、執著來解經,他以什麼方法來譯經?來爲我們講經?真實智慧,就是用這個。
真實智慧從那裏來的?從自己開悟來的。那我們要問,我們爲什麼沒辦法開悟?他爲什麼能開悟?悟是本有的、本能的;迷,本來沒有。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裏告訴我們「本覺本有。不覺本無。」,「不覺」就是迷,本來沒有;所以究竟圓滿的智慧是你本來就有的。
本來有的,現在沒有了,這個原因就是妄想、執著。所以佛法講到修行,關鍵就在禅定,這是佛家講的修行的總綱領,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智慧就開了,本能就恢複了。所以「定」是佛法裏修行的樞紐。
整個佛法從綱領上來講就是戒定慧叁學,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教導一切衆生,教什麼?戒、定、慧,這是他教學的叁大綱領。
戒,它的內容教我們修福,人不能沒有福報,沒福就很苦。福從那裏來呢?斷惡修善,我們一切苦難是惡業感召的,我們的幸福快樂是善業得的果報,善因一定有善果,惡因一定有惡報;造惡會得善果,修善會得惡報,絕定沒有這個事情,所以戒是教我們斷惡修善,因爲惡業裏的妄想、執著特別強烈,你的清淨心很不容易恢複,所以佛首先教給我們「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從這裏入門,在這個基礎上去修「定」。
「定」就是清淨心、平等心,清淨平等心起作用就是智慧,就是無所不知,特別是平等心現前就無所不知了。
我們爲什麼不能知道過去未來呢?爲什麼不能知道此界他方呢?因爲我們的心不平等,有界限,界限就是障礙,這界限不是外面來的,是自己造成的,叫「作繭自縛」,不是別人障礙你,是自己障礙自己。
所以佛法修行的樞紐是「定」,初學佛法對于這些名詞、定義只能說一個模糊的概念,並不是很清楚,這在修學過程當中必然起障礙。
佛法講的戒學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佛法裏講持戒,特別是大乘佛法,大乘佛法修行有六個綱領,我們稱爲「六度」,布施再來就是持戒;持戒的意思,以現代話來說是守法,遵守老師教導的方法,不違背老師教導的原理原則,這叫「持戒」。不能把持戒只看到五戒、十戒、比丘戒、菩薩戒,那你看的範圍太狹小了,你這樣去做法,你想想看,不但沒有破執著,反而加重執著,執著在五戒、執著在十戒,執著在菩薩戒。
佛是叫你破執著的,不是叫你增長執著,你要懂這個意思,所以它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不但佛的教誡我們要遵守,世間的法律要遵守,道德要遵守,乃至于風俗習慣都要遵守,這個社會才和諧,大衆才能過得幸福,才能過得快樂。所以六度裏的持戒就是守法,一定要養成守法的觀念,要認真的去做到。
我們能守法,心自然就安,心安理就得到了;心安了,心清淨了,人就聰明了,他爲什麼聰明呢?就是他心清淨了、煩惱少了、妄念少了,他見事見理自自然然要比過去清楚、明白,這就是我們講的「智慧開了」。
智慧的大小與他定功的淺深恰好成正比例,換句話說,你有一分清淨心就有一分智慧,你有二分清淨心就有二分智慧。佛的心是圓滿的清淨,佛的智慧也是圓滿的,佛的能力超越一切。我們現代科學家發現這時空裏確確實實有不少障礙,科學的術語裏講「次元」,叁次元、四次元、無量的次元,這就是時空裏的障礙,這些障礙從那裏來的呢?都是從妄想執著裏生出來的。
所以佛法高明,得清淨心之後,妄想執著沒有了,所有一切次元的時空全都突破,宇宙人生的真相才看清楚。我們今天只能接觸到叁度空間,四度空間、五度空間我們就接觸不到了,無限度的空間我們怎能夠達到呢?
實在說,夢中有夢中的境界,定中有定中的境界,隨著定功的淺深而境界不相同,諸位細細和科學合起來看。譬如阿羅漢,我們在《地藏經》裏看到,婆羅門女的母親去…
《念佛的功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