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念佛的功德▪P2

  ..续本文上一页人所见到的。

  

  我们每一个人不止只有这一生,我们有过去世,过去世还有过去世;我们有未来世,未来世还有未来世。生命是永恒的,生命是不生不灭的,这是事实的真相,这不是宗教里所说的。而我们活动的空间,也就是我们生活的范围,是无量无边,不限于这一个小地区,不限于这一个地球。

  

  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虚空法界,有无童无边诸佛如来的剎土,所谓「佛的剎土」,就是指一尊佛教化的范围,我们今天讲教化的区域,在佛经里称为「大千世界」,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尊佛教化的范围,这个范围究竟有多大?在过去有很多人认为经上讲的「三千大千世界」,大概是我们现代科学家发现的银河系。

  

  可是这些年来,在中国大陆有位黄念祖老居士,他是研究科学的,他在天津教书,天津大学是从前的北洋大学,他告诉我们,这一个银河系,实在讲就是佛法里讲的一个单位世界,一个小世界;那三千大千世界是多少个小世界呢?一百亿个,这范围就太大了,一百亿个银河系是一尊佛的教区。

  

  诸位想想,佛要是没有究竟圆满的智慧德能,他怎能教化这么大的区域?而佛告诉我们,像这样的教区,在太空当中无量无边,世界无量边,诸佛无量无边,那众生的数字更是无量无边,这都是我们生活的空间,都是我们活动的范围。诸位要是细读《华严》,你就能略略知道一个仿佛。

  

  怎样能够恢复我们的智慧本能呢?恢复我们大自在的生活空间呢?这就是佛法之所以要教我们的。所以我们的心量要拓开,像佛一样「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心量有多大?虚空法界。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看看我们周边的一切众生,心量之小啊,二个人都不能包容,二个人是谁呢?夫妻还要吵架啦,还常常闹离婚,你才晓得佛说我们迷,迷到什么程度了,所以佛在经上常常感叹,叹惜众生「可怜悯者。」,可怜可悯。他要是没有智慧而来迷惑颠倒,就不可怜不可悯;他有智慧,他有德能,和诸佛如来没有两样,现在居然迷到这个程度,这才叫真正的可怜可悯。

  

  这是我们认识经典的内容,实在讲,经典就是教科书。佛当年在世和中国孔老夫子一样,虽然教学四十九年,但没有编教科书,每天和大众讲学,有些是主动为学生说的,有些是学生提出问题,老师为他解答的,这种情形我们在经典里都看得出来,所以经典就是教科书。

  

  为什么当年老师不编教科书留给后人方便?孔老夫子也没有编教科书留给后世,这二位是东西方的圣人,这是什么道理?我们深入去体会了解,能得到一点消息,那就是佛陀所说的字字句句都是活的,不是死的,因此记录就非常困难,写成文字就变成死东西了,对于后人的修学产生了许多障碍,这是佛法难懂的地方;关键也还是出在妄想、执着上,对佛法也生了妄想,也起了执者。

  

  实在讲,世出世间圣人的教诲,我们要体会他的意思而不能执着他的言语,他的东西是活的,不是死的,这才叫「真实智慧」。以现代的话来说,他的言语超越空间,超越时间,因为超越时间,三千年他这样教是正确的,三千年后的今天,我们听他的话还是正确的。因为超越空间,世尊当年教印度人,印度人得利益;拿到中国来教中国人,中国人也得同样的利益,无论把它传到那一个国家,那一个种族,依照他的教诲去做,绝对得真实利益,所以他的教诲是超越时间及空间,这是很难、很难做到的。

  

  我们明白这个大前提、大原则,我们才能谈得上读经,所以诸位一定要晓得,要老实去读经,不要求解,经的这一段怎么讲,那一段什么意思,你这样就是打妄想了,起了执着,为什么呢?实实在在告诉你,经典里没有意思,你要是在这里面找意思,你不就叫打妄想了吗?

  

  因为没有意思,所以有意思就不能超越空间、超越时间了,因为没有意思才超越了,时空局限不了它,所以经是活的。三千年前有三千年前的讲法,放在我们现在中华民国有中华民国的讲法,绝定没讲错。对中国人是中国的讲法,对外国人是外国的讲法,都得利益,所以它不是一个讲法。也就是说它没有意思,但在用上时却有无量义。

  

  《般若经》上教给我们,「般若无知」所以「无所不知」,经典没有意思,所以它有无量义;这个事实,大家稍稍细心点能看得出来,我们看经典的注解,注解就是讲法,你看汉朝的注解,就是这部经在汉朝时候的人的讲法;它那种讲法一定是让当时的人得利益,它的总目标就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

  

  我们再看唐人的注解,同样一部经,唐人的注解一定是唐朝那时的讲法,和汉人讲的不一样,如果一样,何必再作注解?我们再陆续的看,宋朝的讲法,明朝的讲法,清朝的讲法,都不一样,经文一句也没更动,但讲法不一样,不一样就是无量义,所以经文没有意思,但用的时候是无量义,如果经文有意思,只有一个意思,那个意思是死的,不能讲出第二个意思了。

  

  这是经典翻译之难,所以现在有人提倡要把佛经翻成白话文,那个问题就严重了,白话文一翻,那经都有意思了,不是没有意思了,就把活的佛法变成死的佛法,那白话文一翻,佛法就宣告死亡了,它不能有第二个意思了,这是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的。

  

  古人译经,这实实在在说,我们从历史可以看到,中国人有福,这历代译经的人都是修行证果的人,他不是普通人,他不是照字面来翻,他是自己确确实实也达到这个境界,纵然不能达到究竟圆满,也达到了「正觉」、「正等正觉」的境界,所以翻出来的经文和佛所讲的,还没有变质,虽不能翻的百分之百,大概也有百分之八、九十,所以我们确确实实能得受用。

  

  现在要是去译经,我们是不是已入了境界?你不入此境界,你怎会知道事实的真相?佛所证得的事实真相,那些菩萨、罗汉也契入了,所以他们把经典的意思讲给我们听,不是用凡夫心,不是依文解意,绝对不是以妄想、分别、执着来解经,他以什么方法来译经?来为我们讲经?真实智慧,就是用这个。

  

  真实智慧从那里来的?从自己开悟来的。那我们要问,我们为什么没办法开悟?他为什么能开悟?悟是本有的、本能的;迷,本来没有。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告诉我们「本觉本有。不觉本无。」,「不觉」就是迷,本来没有;所以究竟圆满的智慧是你本来就有的。

  

  本来有的,现在没有了,这个原因就是妄想、执着。所以佛法讲到修行,关键就在禅定,这是佛家讲的修行的总纲领,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智慧就开了,本能就恢复了。所以「定」是佛法里修行的枢纽。

  

  整个佛法从纲领上来讲就是戒定慧三学,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教导一切众生,教什么?戒、定、慧,这是他教学的三大纲领。

  

  戒,它的内容教我们修福,人不能没有福报,没福就很苦。福从那里来呢?断恶修善,我们一切苦难是恶业感召的,我们的幸福快乐是善业得的果报,善因一定有善果,恶因一定有恶报;造恶会得善果,修善会得恶报,绝定没有这个事情,所以戒是教我们断恶修善,因为恶业里的妄想、执着特别强烈,你的清净心很不容易恢复,所以佛首先教给我们「断一切恶。修一切善。」,从这里入门,在这个基础上去修「定」。

  

  「定」就是清净心、平等心,清净平等心起作用就是智慧,就是无所不知,特别是平等心现前就无所不知了。

  

  我们为什么不能知道过去未来呢?为什么不能知道此界他方呢?因为我们的心不平等,有界限,界限就是障碍,这界限不是外面来的,是自己造成的,叫「作茧自缚」,不是别人障碍你,是自己障碍自己。

  

  所以佛法修行的枢纽是「定」,初学佛法对于这些名词、定义只能说一个模糊的概念,并不是很清楚,这在修学过程当中必然起障碍。

  

  佛法讲的戒学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佛法里讲持戒,特别是大乘佛法,大乘佛法修行有六个纲领,我们称为「六度」,布施再来就是持戒;持戒的意思,以现代话来说是守法,遵守老师教导的方法,不违背老师教导的原理原则,这叫「持戒」。不能把持戒只看到五戒、十戒、比丘戒、菩萨戒,那你看的范围太狭小了,你这样去做法,你想想看,不但没有破执着,反而加重执着,执着在五戒、执着在十戒,执着在菩萨戒。

  

  佛是叫你破执着的,不是叫你增长执着,你要懂这个意思,所以它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不但佛的教诫我们要遵守,世间的法律要遵守,道德要遵守,乃至于风俗习惯都要遵守,这个社会才和谐,大众才能过得幸福,才能过得快乐。所以六度里的持戒就是守法,一定要养成守法的观念,要认真的去做到。

  

  我们能守法,心自然就安,心安理就得到了;心安了,心清净了,人就聪明了,他为什么聪明呢?就是他心清净了、烦恼少了、妄念少了,他见事见理自自然然要比过去清楚、明白,这就是我们讲的「智慧开了」。

  

  智慧的大小与他定功的浅深恰好成正比例,换句话说,你有一分清净心就有一分智慧,你有二分清净心就有二分智慧。佛的心是圆满的清净,佛的智慧也是圆满的,佛的能力超越一切。我们现代科学家发现这时空里确确实实有不少障碍,科学的术语里讲「次元」,三次元、四次元、无量的次元,这就是时空里的障碍,这些障碍从那里来的呢?都是从妄想执着里生出来的。

  

  所以佛法高明,得清净心之后,妄想执着没有了,所有一切次元的时空全都突破,宇宙人生的真相才看清楚。我们今天只能接触到三度空间,四度空间、五度空间我们就接触不到了,无限度的空间我们怎能够达到呢?

  

  实在说,梦中有梦中的境界,定中有定中的境界,随着定功的浅深而境界不相同,诸位细细和科学合起来看。譬如阿罗汉,我们在《地藏经》里看到,婆罗门女的母亲去…

《念佛的功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念佛心地功夫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