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的功德
净空法师 讲述
一九九四年十二月讲于台南成功大学
吴真度 整理
目录
内容提要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家庭主妇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菩萨道
精要十念法
内容提要
第一天揭示:佛教非宗教、非哲学,而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之教育,其最终目的在追求「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
修行是以戒定慧为手段,伏断妄想、分别、执着,而得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而八万四千法门当中,又以净宗持名念佛法门为现今末法众生最方便、最究竟、最契机之法门。
第二天揭示:净土五经之来源,《无量寿经》汇集本之因缘始末,及现所采用夏莲居老居士汇集本之殊胜处,并以「善根福德因缘成熟」勉励大众。
第三天揭示:六道、十法界之因缘,三福为修行成就之基础,而其中又以「孝亲尊师」为大根大本。
第四天揭示:三归依之真实意义乃是归依自性之觉正净,即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
修行之要不在形式,而是在日常生活当中依教奉行;学佛是学阿弥陀佛的心,愿、行,并深信「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则念佛之功德及其殊胜利益,必定现前可得。
第一天
台南净宗学会会长、诸位同修、诸位大德:
这一次有这样殊胜的因缘,在成功大学庄严的会场与大家来谈谈佛法,这次共有四次的讲演,题目是「念佛的功德」。这些年来,佛法在台湾可以说有相当的成就,尤其是念佛法门,念佛的人虽然多,可是究竟为什么要念佛?要怎样念佛?念佛的好处到底有多少?一般大众对于这些问题,多少都还有一些疑惑,我们这次的讲演就把重点放在这方面。
首先我们对佛法要有正确的认识,然后才会对学佛生起欢喜心,佛法的功德利益就很容易得到。佛法在民国初年,欧阳竟无先生曾经作了一次很重要的讲演,他这篇讲词是他的学生记录下来,在台湾有流通,也许有同修们见到过,他的题目是「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世所必需」,当时是在第四中山大学发表的讲演。那时的第四中山大学就是现在的南京师范大学,在抗战胜利后是金陵女子大学,现在改成南京师范大学,民初那学校是第四中山大学。
他的意思就是告诉我们,佛法确确实实为这个时代所必需,我们不能把它看作是宗教,宗教是狭义的,不能包括佛法,而佛法包括宗教。这情形就好象佛法是一所完整的大学,宗教与哲学都是学校里的一个科系,科系不能代表整个学校,而学校确确实实有这么多的科系。
我们仔细去观察,佛法究竟是什么?欧阳先生说:「佛法就是佛法」,当然这说法绝定没有错,但是我们在修学当中依旧感觉茫然,会感觉到神秘,于是我们再仔细地观察,佛教确实是很类似我们所讲的教育,而实实在在说,它确实是教育。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创办这个教育,很像我们中国孔子的创办私人教学;我们读历史知道,孔子是在不得志之后才退居从事于教学的工作,而释迦牟尼佛的情形与孔老夫子恰恰相反,舍弃政治而从事于教学,与孔夫子的情形是不相同的。但是他们在教育上的成就可以说是都非常的伟大辉煌,这是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的。
所以佛教传到中国来之后,佛门弟子对于释迦牟尼佛尊称为「本师」,正如同中国后来的读书人尊称孔老夫子为「先师」。我们称「本师」,根本的老师,创始这个教育的这位老师,创始人,而我们自称为弟子,这可非常明显看出我们和佛的关系是师生关系,我们对佛陀的尊敬是把他当老师来看,绝定不是把他当神明来看待,要是把他当神明来看待,那它就是宗教了。
所以今天有人说佛教是宗教,我们也不能反驳,为什么呢?它确实变质了,真的变成宗教了,一般社会大众都把佛菩萨当作神明来看待,这是变质成宗教了。我们要学,但不是学宗教,是学教育的这部份,我们才能得到真正的利益,这是认识清楚。
过去的菩萨都是佛的学生,换句话说,他们都是我的学长,他们是早年和佛陀学习,我们是后来和佛陀学习,这些关系我们都要搞清楚。佛的学生太多太多了,认识清楚了就不致于迷信。佛教导我们「信心」非常重要,《华严经》上说「信为道源功德母。」,在佛门里的术语「修行证果」,以我们现代的话说「完成学业,成就圆满的智慧德能。」,这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信」。
信心非常重要,佛法里讲信心,第一个是讲自信心,第二个是信老师,对老师要有真正的信心,为什么?对老师有坚定的信心,老师的教导你才会认真去学习;对老师没有信心,老师纵然再高明,你也不愿意学习,换句话说,佛法的教学内容,你依然是一片空白,你学不到。
所以在中国,可以说立国的精神就是「孝亲尊师」,佛法也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佛教我们修学是从「孝敬父母,奉事师长。」而立定根基,这可以说佛法和中国儒家传统的教学立在同一个基础上,这也是佛教育传到中国后,很容易为中国朝野士大夫们所乐于接受的原因。它的内容非常丰富,非常完备,这我们可以从遗留下来的经典中,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我们既然和佛是师生的关系,我们晓得佛对我们是真诚的教诲,佛法教学的内容是些什么?目标是些什么?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佛教就是佛教育,所追求的只有一个目标,经论上常讲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句话是从梵文音译过来的,就是佛教教学的总目标。
这句话在过去翻译时「尊重不翻」,实际上是可以翻出来的,为什么还要保留原音?对它尊重,这是佛陀教育的目标,这是音译,它的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所以其实是可以翻出来的,这意思翻得很圆满。
我们现在听到「无上正等正觉」这名词也不好懂,也得费点事去解释,如果换成现代的名词,实在讲呢,大家就不难懂了,它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我这样讲法,大家就好懂了。
这个智慧,实在讲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不但对于现前,对于过去、未来也统统的明了,而且是正确的明了,绝定没有错,究竟圆满的明了,不是局部的明了,这是佛法教学的目标。由此可知,佛法所追求的是智慧,佛法是智慧的教育,智慧的教学。
我们乍听总不免要加很多疑问,这可能吗?真有这回事情吗?一个人对于过去、现在、未来、此界他方都能明白吗?在宗教里我们听到赞美上帝,上帝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而人也能做到。其实诸位要是在佛法里稍稍涉猎一些,你就明了了,上帝确实不能,那是赞美他的话,而人的确能,依照佛法的修学,确确实实能够达到这个目标。
所以佛法教学没有别的,恢复我们本有的智慧德能而已。我们常常在大乘经上读到,佛度一众生,像《金刚经》上说的「实无众生佛得度者。」,佛度一切众生,佛又说实实在在没有度一个众生,这话是什么意思?因为智慧是他的本能,他本有的,不是佛给他的,佛只是一切众生在迷失时,帮你点一点而已,这一觉悟是你自己本有的。
佛在《华严经》上说得很好,「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智慧」就是刚才说的究竟圆满的智慧,对于整个宇宙人生究竟明了,这是你本来的智慧,你本来就有的。「德能」是什么?是讲作用,智慧的作用广大无边,真实而不可思议,尽虚空遍法界都是自己德能变现出来的。
我们的智慧德能到底有无失去?绝定没有,既然没有失掉,为什么我们在变得这么苦恼呢?佛说因为你迷了。怎么迷的呢?佛说的很清楚,「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这是佛把我们的病根说出来了,只要把妄想执着消除了,你的智慧德能就恢复了,妄想没有了,智慧就现前;执着没有了,德能就现前。
有关智慧德能,天亲菩萨在《往生论》里说了二句话,这二句话综合起来讲「清净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妄想没有了,真实智慧就现前了;执着要是破除了,无为法身就现前了,这个境界就叫「成佛」,成的是究竟圆满佛,这是在佛教学中真正是毕业了。
所以佛的教学也分三个阶段,就像我们现在学校的制度,有三个学位,三个阶段,大学毕业了是学士,再念研究所是硕士、博士。佛教里也有三个学位,最低的是阿罗汉,阿罗汉是学位的名称;比阿罗汉高的学位是菩萨,最高的学位是佛陀,所以你要是证得究竟圆满的觉悟,那你就得到最高的学位了。
所以佛法当中是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当作佛。
这在宗教里头是没有的,宗教里头不可以人人都当上帝,所以佛法是平等法,一切众生都应当成佛。我们要把佛、菩萨、罗汉这三个名词认识清楚,他不是神明,他是学位的名称,代表修学到某一个阶段。阿罗汉是「正觉」,再往上是「正等正觉」,就是菩萨了,加上「无上」就是佛了,这三个名词是这样来的。
我们不是这一生才迷的,很久以前就迷了,愈迷愈深,没办法觉悟了,其实说,觉悟也并不是那么难,难在那里呢?刚才讲了,你的妄想执着不肯放下;假如你的妄想执着肯放下,成佛很容易,所以这桩事情不是求人。世间求人最难,佛法不是求人,是求自己,你自己真肯就容易了,你自己不肯,那就难了,难易操纵在自己的手上,不是操纵在外面的境界,也不是操纵于别人。
佛法修学的目标晓得了,怎么迷的,迷的根源也知道了,于是我们体会到释迦牟尼佛一生的教学,也就是指我们现前所遗留的经典所汇集在一起而称为《大藏经》的,这《大藏经》的内容是什么?就是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一个真正觉悟的人,他所见到的,是一个彻底觉悟的…
《念佛的功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