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的功德
淨空法師 講述
一九九四年十二月講于臺南成功大學
吳真度 整理
目錄
內容提要
第一天
第二天
第叁天
第四天
家庭主婦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菩薩道
精要十念法
內容提要
第一天揭示:佛教非宗教、非哲學,而是佛陀對九法界衆生至善圓滿之教育,其最終目的在追求「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
修行是以戒定慧爲手段,伏斷妄想、分別、執著,而得破迷開悟,離苦得樂。而八萬四千法門當中,又以淨宗持名念佛法門爲現今末法衆生最方便、最究竟、最契機之法門。
第二天揭示:淨土五經之來源,《無量壽經》彙集本之因緣始末,及現所采用夏蓮居老居士彙集本之殊勝處,並以「善根福德因緣成熟」勉勵大衆。
第叁天揭示:六道、十法界之因緣,叁福爲修行成就之基礎,而其中又以「孝親尊師」爲大根大本。
第四天揭示:叁歸依之真實意義乃是歸依自性之覺正淨,即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
修行之要不在形式,而是在日常生活當中依教奉行;學佛是學阿彌陀佛的心,願、行,並深信「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則念佛之功德及其殊勝利益,必定現前可得。
第一天
臺南淨宗學會會長、諸位同修、諸位大德:
這一次有這樣殊勝的因緣,在成功大學莊嚴的會場與大家來談談佛法,這次共有四次的講演,題目是「念佛的功德」。這些年來,佛法在臺灣可以說有相當的成就,尤其是念佛法門,念佛的人雖然多,可是究竟爲什麼要念佛?要怎樣念佛?念佛的好處到底有多少?一般大衆對于這些問題,多少都還有一些疑惑,我們這次的講演就把重點放在這方面。
首先我們對佛法要有正確的認識,然後才會對學佛生起歡喜心,佛法的功德利益就很容易得到。佛法在民國初年,歐陽竟無先生曾經作了一次很重要的講演,他這篇講詞是他的學生記錄下來,在臺灣有流通,也許有同修們見到過,他的題目是「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而爲今世所必需」,當時是在第四中山大學發表的講演。那時的第四中山大學就是現在的南京師範大學,在抗戰勝利後是金陵女子大學,現在改成南京師範大學,民初那學校是第四中山大學。
他的意思就是告訴我們,佛法確確實實爲這個時代所必需,我們不能把它看作是宗教,宗教是狹義的,不能包括佛法,而佛法包括宗教。這情形就好象佛法是一所完整的大學,宗教與哲學都是學校裏的一個科系,科系不能代表整個學校,而學校確確實實有這麼多的科系。
我們仔細去觀察,佛法究竟是什麼?歐陽先生說:「佛法就是佛法」,當然這說法絕定沒有錯,但是我們在修學當中依舊感覺茫然,會感覺到神秘,于是我們再仔細地觀察,佛教確實是很類似我們所講的教育,而實實在在說,它確實是教育。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創辦這個教育,很像我們中國孔子的創辦私人教學;我們讀曆史知道,孔子是在不得志之後才退居從事于教學的工作,而釋迦牟尼佛的情形與孔老夫子恰恰相反,舍棄政治而從事于教學,與孔夫子的情形是不相同的。但是他們在教育上的成就可以說是都非常的偉大輝煌,這是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的。
所以佛教傳到中國來之後,佛門弟子對于釋迦牟尼佛尊稱爲「本師」,正如同中國後來的讀書人尊稱孔老夫子爲「先師」。我們稱「本師」,根本的老師,創始這個教育的這位老師,創始人,而我們自稱爲弟子,這可非常明顯看出我們和佛的關系是師生關系,我們對佛陀的尊敬是把他當老師來看,絕定不是把他當神明來看待,要是把他當神明來看待,那它就是宗教了。
所以今天有人說佛教是宗教,我們也不能反駁,爲什麼呢?它確實變質了,真的變成宗教了,一般社會大衆都把佛菩薩當作神明來看待,這是變質成宗教了。我們要學,但不是學宗教,是學教育的這部份,我們才能得到真正的利益,這是認識清楚。
過去的菩薩都是佛的學生,換句話說,他們都是我的學長,他們是早年和佛陀學習,我們是後來和佛陀學習,這些關系我們都要搞清楚。佛的學生太多太多了,認識清楚了就不致于迷信。佛教導我們「信心」非常重要,《華嚴經》上說「信爲道源功德母。」,在佛門裏的術語「修行證果」,以我們現代的話說「完成學業,成就圓滿的智慧德能。」,這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信」。
信心非常重要,佛法裏講信心,第一個是講自信心,第二個是信老師,對老師要有真正的信心,爲什麼?對老師有堅定的信心,老師的教導你才會認真去學習;對老師沒有信心,老師縱然再高明,你也不願意學習,換句話說,佛法的教學內容,你依然是一片空白,你學不到。
所以在中國,可以說立國的精神就是「孝親尊師」,佛法也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佛教我們修學是從「孝敬父母,奉事師長。」而立定根基,這可以說佛法和中國儒家傳統的教學立在同一個基礎上,這也是佛教育傳到中國後,很容易爲中國朝野士大夫們所樂于接受的原因。它的內容非常豐富,非常完備,這我們可以從遺留下來的經典中,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我們既然和佛是師生的關系,我們曉得佛對我們是真誠的教誨,佛法教學的內容是些什麼?目標是些什麼?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佛教就是佛教育,所追求的只有一個目標,經論上常講的「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句話是從梵文音譯過來的,就是佛教教學的總目標。
這句話在過去翻譯時「尊重不翻」,實際上是可以翻出來的,爲什麼還要保留原音?對它尊重,這是佛陀教育的目標,這是音譯,它的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所以其實是可以翻出來的,這意思翻得很圓滿。
我們現在聽到「無上正等正覺」這名詞也不好懂,也得費點事去解釋,如果換成現代的名詞,實在講呢,大家就不難懂了,它的意思是什麼呢?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我這樣講法,大家就好懂了。
這個智慧,實在講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不但對于現前,對于過去、未來也統統的明了,而且是正確的明了,絕定沒有錯,究竟圓滿的明了,不是局部的明了,這是佛法教學的目標。由此可知,佛法所追求的是智慧,佛法是智慧的教育,智慧的教學。
我們乍聽總不免要加很多疑問,這可能嗎?真有這回事情嗎?一個人對于過去、現在、未來、此界他方都能明白嗎?在宗教裏我們聽到贊美上帝,上帝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而人也能做到。其實諸位要是在佛法裏稍稍涉獵一些,你就明了了,上帝確實不能,那是贊美他的話,而人的確能,依照佛法的修學,確確實實能夠達到這個目標。
所以佛法教學沒有別的,恢複我們本有的智慧德能而已。我們常常在大乘經上讀到,佛度一衆生,像《金剛經》上說的「實無衆生佛得度者。」,佛度一切衆生,佛又說實實在在沒有度一個衆生,這話是什麼意思?因爲智慧是他的本能,他本有的,不是佛給他的,佛只是一切衆生在迷失時,幫你點一點而已,這一覺悟是你自己本有的。
佛在《華嚴經》上說得很好,「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智慧」就是剛才說的究竟圓滿的智慧,對于整個宇宙人生究竟明了,這是你本來的智慧,你本來就有的。「德能」是什麼?是講作用,智慧的作用廣大無邊,真實而不可思議,盡虛空遍法界都是自己德能變現出來的。
我們的智慧德能到底有無失去?絕定沒有,既然沒有失掉,爲什麼我們在變得這麼苦惱呢?佛說因爲你迷了。怎麼迷的呢?佛說的很清楚,「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是佛把我們的病根說出來了,只要把妄想執著消除了,你的智慧德能就恢複了,妄想沒有了,智慧就現前;執著沒有了,德能就現前。
有關智慧德能,天親菩薩在《往生論》裏說了二句話,這二句話綜合起來講「清淨句。真實智慧。無爲法身。」,妄想沒有了,真實智慧就現前了;執著要是破除了,無爲法身就現前了,這個境界就叫「成佛」,成的是究竟圓滿佛,這是在佛教學中真正是畢業了。
所以佛的教學也分叁個階段,就像我們現在學校的製度,有叁個學位,叁個階段,大學畢業了是學士,再念研究所是碩士、博士。佛教裏也有叁個學位,最低的是阿羅漢,阿羅漢是學位的名稱;比阿羅漢高的學位是菩薩,最高的學位是佛陀,所以你要是證得究竟圓滿的覺悟,那你就得到最高的學位了。
所以佛法當中是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當作佛。
這在宗教裏頭是沒有的,宗教裏頭不可以人人都當上帝,所以佛法是平等法,一切衆生都應當成佛。我們要把佛、菩薩、羅漢這叁個名詞認識清楚,他不是神明,他是學位的名稱,代表修學到某一個階段。阿羅漢是「正覺」,再往上是「正等正覺」,就是菩薩了,加上「無上」就是佛了,這叁個名詞是這樣來的。
我們不是這一生才迷的,很久以前就迷了,愈迷愈深,沒辦法覺悟了,其實說,覺悟也並不是那麼難,難在那裏呢?剛才講了,你的妄想執著不肯放下;假如你的妄想執著肯放下,成佛很容易,所以這樁事情不是求人。世間求人最難,佛法不是求人,是求自己,你自己真肯就容易了,你自己不肯,那就難了,難易操縱在自己的手上,不是操縱在外面的境界,也不是操縱于別人。
佛法修學的目標曉得了,怎麼迷的,迷的根源也知道了,于是我們體會到釋迦牟尼佛一生的教學,也就是指我們現前所遺留的經典所彙集在一起而稱爲《大藏經》的,這《大藏經》的內容是什麼?就是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一個真正覺悟的人,他所見到的,是一個徹底覺悟的…
《念佛的功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