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中國的禅風非常之盛,因爲像法時期禅定成就,末法時期淨土成就,這是世尊在《大集經》裏所說的。我們現代人看這段經文,就像是釋迦牟尼佛的預言一樣,我們生在末法時期,依照佛的指導,我們修學淨土,這就不違背佛的教誨。
因爲這二個因素,我們決定選擇這個法門,這個法門最主要的經典就是《無量壽經》,這部經,根據古大德考證,都認爲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不只講一次。諸位必須要知道,佛說一切經都只講一遍,惟獨《無量壽經》至少講過叁遍以上,這是很特殊的一個現象,佛是多次宣講。如果這部經典不重要,佛不會多次宣講。
因爲我們現在看《無量壽經》,五種原譯本,根據曆史的記載,《無量壽經》從後漢到宋朝這八百年間,曾經有十二次的翻譯,由于古代典籍保存不容易,所以其中七種失傳,只留下五種,現在收于《大藏經》裏。另外七種有經題,在目錄裏面有,但是經文已經找不到了。
從這五種不同譯本當中,它裏面的出入很大,可斷定不是一個原譯本;一個原譯本,縱然有許多不同的翻譯,但是不至于有很大的出入,將會大同小異。這五種本子出入太大了,斷定不是一次說的,是多次宣講,所以就有不同梵文的原本,這是我們要特別注意的。
我們由此體會世尊教化衆生,對這個法門他特別用心,當然這個法門特別殊勝,尤其在《無量壽經》、《法滅盡經》裏說過,將來佛的法運到一萬二千年之後,所有的一切經都沒有了,《無量壽經》還在,還多留一百年,最後消失。一百年之後,《無量壽經》也沒有了,「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也再留一百年,你就曉得名號功德真正是不可思議,到那時期,人能聽到這句名號,念這句名號,都得很大的利益。這是在一切法門裏面,我們明了它的殊勝,它真實的功德利益。
譯本既然那麼多,出入這麼大,古人在修學上就爲難了,因爲有些意思,這本子有,那本子沒有;有些意思,那本子有,這本子沒有,于是要把五種原譯本統統都讀到,這經義才圓滿。現在容易了,五種本子你都可以得到,古時候難啊,于是古人才想出彙集本。
第一次編彙集本的是宋朝王龍舒居士,這在我們佛教界很有地位的,他老人家修行也真的很有成就,他念佛往生是站著走的,所以《龍舒淨土文》前面畫著有一個像,就是他往生的像,站著走的。他最初作這個彙集本,收錄在《大藏經》,一直流通到現在,它的題目叫《大阿彌陀經》。
這個本子,以龍舒居士的道德、學問、地位,財富在當時的五種譯本當中,他還有一種本子沒有找到,唐朝翻譯的,《大寶積經》裏的《如來會》這一部,王龍舒沒有見過。所以他的彙集本是四種譯本的彙集本,少了唐譯的,唐譯的裏面也有一些重要的經文是其它四種所沒有的,于是龍舒居士這譯本的經義還是有欠缺,還是不完整,很遺憾的事情。
由此可知,彙集是必要的,是應當的,如果彙集是不應該的,龍舒居士怎能站著往生呢?他老人家現身說法來給我們做證明,這彙集是應該的,對于淨宗的承傳是有一定的貢獻,這個功勞不能夠埋沒。
因爲他的本子有欠缺,所以在清初幹隆年間,彭紹升居士,這也是一個很了不起的人,實在講,真的是菩薩再來。以現在的話說,他是貴族出身的,一般講的「高幹子弟」,他的父親是幹隆皇帝的兵部尚書,就是現在的國防部長,可見他是貴族出身的。
此人極聰明,弱冠就中進士,弱冠是二十歲,就像現在的高考及格,在那時候,學位最高的是進士,相當于我們現在的博士學位。他做官任職的時間很短,他家庭富有就不做官了,在佛法裏有很了不起的成就,他學佛去了。他對《無量壽經》的這些版本也不滿意,一個是原譯本裏面太繁瑣,譯的文字不是很優美,文字讀起來很難讀,不順暢。所以他就采用康僧铠的本子,把康僧铠的本子做一個節本,把難讀、重複的地方刪除,做一個刪節本,節得很好,讀起來果然很順暢,念得教人很舒服,他又給它做了一個注解,《無量壽經起信論》,這個本子在臺灣有流通,不難見到,這是《無量壽經》在中國出現第二個刪節本。
到清朝鹹豐年間,魏源居士,剛才介紹過,他把《普賢行願品》附在叁經後面成爲四經;他也給《無量壽經》做一個彙集本,做得不錯,他是五種本子都找到了,所以比王龍舒的本子要完善得多,是一個很好的彙集本。流傳不久,印光老法師對于魏源及王龍舒的本子都有批評,諸位在《印光大師文鈔》裏可以看到,有好幾篇文章批評這兩本子,但是你仔細觀察,老法師並不是反對他彙集,是反對他彙集裏面有不當之處。
什麼不當之處呢?彙集和譯經不一樣,翻譯可以用自己的意思斟酌詞句;彙集不行,彙集最重要的是要取它的原文,不能改它一個字,你把它的字隨便改了,當然王龍舒改的沒有問題,改得比原文好;魏源改得也沒有問題,他們真正是大學問家,世法佛法都通達,改的是好。
可是老法師說,如果你們開這個端,後來的人看不懂,他也隨便的改,每一個人都改,改來改去,這佛經留傳到後來還能看嗎?這個例子不可以開,原文是什麼樣子,就得用原來的字,一字一句不可以改,可以重新編排,五種原譯本可以重新來組合,但是不能換一個字,這個很重要。王龍舒的本子裏面改了字,魏源的本子也犯這個毛病,這種情形,諸位看夏蓮居的彙集本前面有梅光義老居士的一篇序文,序文很長,都說到了,彙集是不可以更動一個字的。
因爲這樣的緣故,夏蓮居老居士在民國二十幾年發心重新彙集,就是我們現在這個本子。他這個本子是叁年彙集完成的,等于閉關叁年,裏面第六品,就是「發大誓願」四十八願,這一段的經文就用了叁個月的時間,而且還有二個助手,一個是慧明老和尚,這是當時中國佛教的大德,通宗通教,在臺灣慧明老和尚有本開示錄,薄薄的一本小冊子,好象流通得也很廣。還有一個梅光羲居士,叁個人合作,用叁個月的時間,彙集四十八願這段經文,你就曉得他們的用心,他們的謹慎。
所以這個本子出來之後,首先向應的是慈舟法師,慈舟法師看到這本子非常佩服,就用這本子在濟南開講,而且給他作了科判。這個科判,我到北京時,黃念祖老居士還有一份,這是在文化大革命當中幸存沒有被燒掉的,所以我就把它帶到臺灣,複印在《無量壽經》後面,給諸位作參考。當時的彙集可說是初版,只分叁十七品,現在的本子是分作四十八品,這是以後陸陸續續再修訂的,一次一次的修訂,十年才修訂成現在這個本子,所以用了十年的工夫才定本,現在流通的本子,夏老居士用了十年的工夫啊,不是容易的。
這本子出來後,印光老法師往生了,所以印老沒見到這本子,假如印老見到這本子,或許會點頭:「這本子彙集得不錯,可以流通了。」,古人彙集的那些弊病完全改過來了,確確實實每字每句都是原文,一個字都沒改動,而且取舍非常妥當,的確是五種原譯本的集大成,那時的大德們都認爲這個本子是《無量壽經》最好的版本。
慈舟法師在中國大陸也是很有地位的大德,他的戒律精嚴,也到處講經說法,弘法利生,他有二個學生在臺灣,也是大家所尊敬的,現在還在的忏雲老法師,有一位已經過世的道源老和尚;所以我把慈老的科判帶回來,你們要是說這經有問題,道源老和尚、忏雲老法師都承認師父講這部經,並給它作科判,這還有什麼問題呢?足足可以讓我們對于這個經本生起信心,所以這是真正的法寶,我們不可以當面錯過。
我自己在這叁十多年弘經的經驗當中,我自己感觸到的,我過去講了很多經,大概總有幾十種之多,像大經《華嚴》、《法華》、《楞嚴》,我講《金剛經講義》,那時候在臺北大專講座講的,我講了四年,《金剛經講義》才講一半,那個《講義》講圓滿要八年,太長了。但李老師往生之後,我開始講《無量壽經》的彙集本,我自己深深感覺到,深深體會到弘經的功德不可思議,得諸佛加持的力量不可思議,消除業障的功德不可思議,這是我自己深深感受的。
我講《華嚴》所得的不如《無量壽經》,這是許多人不知道的啊,這是我親身體驗的。這些年來使我對這部經典信心更深,依照這部經典修學而消業障的很多,得利益的很多,往生的也很多,依照這部經典修行,往生瑞相非常之好,這些都足足證明經的功德確確實實是諸佛如來威神所加持的。
如果我們對它懷疑,不能接受,還要找另外的本子,那就是《彌陀經》上所說的善根福德太少了,經上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善根福德鮮少,這個本子你就不能接受。如果真的不能接受,有一個補救的方法,你一定要讀五種原譯本,爲什麼呢?這樣你才能得到《無量壽經》完整的經義,你讀一個本子絕定是不行的,你一定要讀五種本子,你要是嫌五種本子太多太繁,那你就念夏蓮居這彙集本,它是五種本子的集大成,所以一定要把經本認識清楚。
這個本子現在于海外沒有障礙,在中國大陸也沒有障礙,幾乎流通到全國了,所以大陸上讀這本子的人很多,念佛的人很多,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現象,我們看到佛法是非常有前途,真的是一片光明。
《無量壽經》的內容是世尊爲我們詳細介紹西方極樂世界,從這個世界的起源曆史,這個世界的狀況,有理論、有事實、有因有果,面面俱到,經文並不很長,介紹的相當完善,每個部份都說到了。
第二部《觀無量壽佛經》可以說是《無量壽經》的補充,特別是在修學方法上的補充,因爲《無量壽經》在修學方法上只有叁輩往生,說得比較簡略,並不很詳細,但綱領都有了;《觀經》裏面就補充了很多,爲我們講叁輩九品,就講的詳細了。
而方法裏面教給我們念…
《念佛的功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