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念佛的功德▪P6

  ..續本文上一頁佛,有觀想念佛、有觀像念佛、有持名念佛,在方法上講得很詳細。還有一點也是不能夠忽略的,九品因果,這在《觀無量壽經》說得詳細,還有西方極樂世界的原理,「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這是講理論、原理,這在《觀經》裏說出來,它是《無量壽經》的補充。

  

  以後天親菩薩他修行淨土念佛的方法,他用「五念門」,他著了《往生論》,《往生論》實在講就是他老人家修學《無量壽經》的心得報告,可是他裏面的方法卻是得自于《觀無量壽經》,所以《往生論》是依照《無量壽經》和《觀無量壽經》。他有他念佛的方法,所謂「五念法」,第一個禮拜,第二個是稱贊,第叁個是發願,第四個是觀察,實在講就是《觀經》裏面的「觀想」,他不用「觀想」而用觀察,那個意思就更清楚、更深刻,「察」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第五個是回向。

  

  所以他老人家念佛,句句佛號具足這五個意思,他因此方法而成功了,以後傳到中國來,昙鸾法師采取此法,善導大師不但采取此法,還弘揚此法。所以日本人的淨土宗很多用「五念法」,他們是跟善導大師學的。

  

  至此,淨宗的理論、方法、修學就相當完備了,佛最後說了一部《阿彌陀經》,說《阿彌陀經》的目的,是苦口婆心的勸勉我們要采取這個法門,要修學這個法門,《彌陀經》裏面四番勸告,我們常講「一而再,再而叁,叁而四。」,真正看出釋迦牟尼佛苦口婆心勸導我們。

  

  你果然覺悟了,聽佛的話采取這個法門了,恭喜你啊,你這一生就成佛了,這是「當生成佛」的法門,不要拐彎抹角。佛雖然如此苦口婆心的勸我們,不學佛的人那就不必說了,學佛的這些人,幾個人接受了?幾個人相信了?爲什麼佛這樣勸請,大家還不能接受呢?

  

  實在說,這樁事實佛也講得很清楚,這法門叫「難信之法」,佛這一勸,大家就接受了,這還能叫「難信」嗎?佛怎麼勸,這衆生還是不相信,這才叫「難信」啊。所以我們勸人家念佛,人家不相信,我們應該點點頭,正常、不奇怪,爲什麼?難信嘛。我們一勸,人家就點頭接受了,那才奇怪嘛,他爲什麼會相信,這很不可思議了。

  

  所以凡是能被勸就相信的,那個人不是普通人,佛在《無量壽經》裏講那個人不是凡人,凡人不會相信,不會接受。那麼那個人是什麼人呢?我們在《無量壽經》上才得到答案,佛告訴我們,此人無量劫來修積的善根福德無量無邊,這一生當中遇到這個法門,你一和他說,他的善根發現了,完全接受。如果不是過去生中無量的善根,他不可能接受,正好與《彌陀經》上所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完全相應,但是《彌陀經》上說「不可以少善根」,我們不知道那善根多少到什麼程度。

  

  這在《無量壽經》才搞清楚了,我們在《無量壽經》上看到阿阇王子與五百長者,佛說他們過去世曾經供養四百億佛,這不是小數字,一尊佛成佛要叁大阿僧祇劫,四百億佛,這真是無量劫啊。過去無量劫當中曾經供養四百億佛,這樣深厚的善根,遇到《無量壽經》還不肯發願往生,只是發了一個願,「我將來成佛也要像阿彌陀佛一樣。」,還沒有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你就曉得我們今天勸一個人,他都不懷疑而馬上就接受,我們就知道他過去修積的善根絕定超過供養四百億佛,所以這真的難信,不能勉強的。你信了淨土了,但你的家親眷屬不相信,你想幫助他,你這個心很好,事實是幫不上忙,佛都沒辦法,爲什麼?他的善根不成熟,這個事情那能勉強的呢?善根成熟,那真的恭喜他了,真正是不可思議。

  

  這樣我們才明白「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是少到什麼程度,多到什麼程度,這才有個概念,真正不容易。當你善根成熟的時候,不但阿彌陀佛本願加持你,十方諸佛沒有一尊佛不加持你;我們今天在此一會,大家在這裏聽,聽得心裏生歡喜心,不是我講得好,你們才聽的歡喜,你這麼想法就錯誤了,是佛光在這裏加持,以現代的話來說,就是諸佛的磁場加持我們,我們進入這個場合就生歡喜心,縱然不聽法也生歡喜心,這個是佛力加持,非常明顯,在我們佛門裏是講「佛光加持」,所以充滿了諸佛的慈悲光明,我們生歡喜心。

  

  我們能把這個消息透露出來,諸位能夠聽得清楚,聽得明白,這不是人的力量,經上常講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等覺菩薩都搞不清楚,等覺菩薩若不得佛力加持也說不出來,那我們這博地凡夫如何能說呢?能說、能聞都是佛力加持,都是我們自己無量劫來的善根發現,這是非常非常難得的因緣。我們今天真是很恭喜,善根具足,福德具足,因緣具足,《彌陀經》上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我們今天善根福德因緣叁個都具足,那就決定得生淨土了。

  

  這是要明了、要清楚、要珍惜這個機會,如果這個機會錯過了,爲什麼會錯過?我們是凡夫,習氣很重,現在就怕這個東西,煩惱習氣會隨著境界轉,這是我們最大的障礙,如果我們不會被外面境界轉,你這一生決定成功。這被境界轉,以現代的話說是你心裏作不了主,會被外面環境誘惑,什麼在誘惑你?財色名食睡在誘惑你,你要是作不了主了,貪財、貪名、貪色,就完了,雖有善根福德,你的因緣不好,你還是去不了。

  

  于是我們曉得自己習氣很重,如何能夠不受外面誘惑呢?那要守住祖師的勸告,祖師的教誡要我們一門深入,我們細細的讀印光大師的文鈔,我們要跟一個老師學習,這樣才有把握。

  

  我過去在臺中求學,李老師很謙虛,他說:「我的能力只能教你五年。」,這是他老人家謙虛客氣,他給我介紹一個老師,跟印光法師學,印光法師是他的老師,印光法師不在世了,怎麼跟他呢?讀《印光法師文鈔》,專讀《印光法師文鈔》,專依他的教誨修學,以印祖爲老師,跟他一個人學,這是李老師勸我的。

  

  印祖教人非常嚴肅,我們在文鈔裏看到,有弟子到靈岩山寺去看他,都是在老法師面前傳授歸依的,老法師叫他回家老實念佛。在現在人來說,這些弟子來看師父,師父一定很歡喜,印祖不是如此,看到他來了,問:「你來幹什麼?」,他說:「我來看師父。」,「師父以前已經看過了,有什麼好看的?你跑到這地方來,浪費精神,浪費錢財,不在家裏好好的念佛,趕快回去。」,印祖是這樣教人的,叫你回家老實念佛。

  

  你們想想,連師父的道場都不准去,其它的道場就更不必要去了,你的心才會定來,你才能得功夫成片,你才能得一心不亂,師父的願望是希望你將來真能往生,不是希望你來搞熱鬧。中國古時候當學生和現在不一樣,的的確確跟一個老師學的,在一個老師會下真正成就了,古時候宗門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教下要大開圓解,這個時候才有資格出去參學,參訪善知識,那個道場都可以去,那個法師都可以去請教。如果沒有開悟,沒有大開圓解,沒有資格出去參學,老老實實跟老師,一步不能離開。

  

  淨宗和宗門教下不一樣,淨宗沒有參學,淨宗縱然念到理一心不亂了,還是一直老實念下去,淨宗有什麼好參學的呢?一句「阿彌陀佛」,除一句「阿彌陀佛」之外,什麼問題都沒有嘛。在國內、外有許多人要找我問問題,我一句話答複他,「不老實,胡思亂想。」,你要是老實,那有問題呢?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沒有問題了嘛,因爲不老實,胡思亂想,你來找我,浪費你的時間也浪費我的時間。

  

  淨宗沒有參學,你們好好念《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就知道了,和宗門教下修行不一樣,一句「阿彌陀佛」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還有什麼好參學的?這是淨宗特別的地方。

  

  我舉一個例子說,諸位就明白了,就曉得淨宗的殊勝。在中國佛教,大概在一切經裏的知名度排第一的是《金剛經》,佛教人物排名第一的大概是觀世音菩薩,沒有人不知道的,知名度最高。《金經經》的內容是什麼呢?二個問題,須菩提向釋迦牟尼佛請教的,第一個問題是「雲何降伏其心」,當然,這問題的確是大問題,我們每個人都有這個問題,心裏頭亂七八糟的,妄念太多,怎樣把這個心的妄念伏住,使我們能夠得到清淨,這問題的確是很重要的問題。

  

  第二個問題是「應雲何住」,我們的心到底安住在那裏?確確實實是自古以來的修行人,幾乎沒有一個人沒有這個問題。《金剛經》上就是解答這兩個問題,你們大家都念過《金剛經》,這二個問題有沒有得到解答呢?如果說這二個問題解決不了,那你的《金剛經》不是白念了?

  

  《金剛經》號稱《般若經》的菁華,《般若經》的綱領,六百卷《大般若》的總綱領,你要是解決不了問題,換句話說,《般若》這系,你就沒有緣份了,因爲你沒有能力去修學。如果在淨宗,這二個問題好答了,「雲何降伏其心」,「南無阿彌陀佛」,你看這就解答了,比那個容易,比那個方便,比那個究竟徹底,用什麼方法把你的妄想雜念去掉?用一句佛號。「應雲何住」,我的心應該住在那裏?「南無阿彌陀佛」,你看多簡單,把心住在「阿彌陀佛」的佛號上,絕定沒有錯啊。

  

  須菩提問的問題,釋迦牟尼佛講那麼多,把人愈講愈迷惑,淨土宗的一句「阿彌陀佛」全解答了,你才曉得名號功德真正是不可思議,所有一切宗門教下的問題,到了我們這裏,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全解決了,什麼問題都沒有了,這是此法門無比的殊勝之處,真實殊勝之處,不需要較量。

  

  但是古德還是做了一個比較,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注解》上看得很清楚,他把古人的比較都抄在注解裏。隋唐時代,一些大德們在一起研究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講的一切經,那一部經最殊勝?那一部經第一?仔細去觀察,幾乎是大家都公認的,《華嚴》第一,《華嚴》是圓滿的法門,《華嚴…

《念佛的功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念佛心地功夫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