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念佛的功德▪P6

  ..续本文上一页佛,有观想念佛、有观像念佛、有持名念佛,在方法上讲得很详细。还有一点也是不能够忽略的,九品因果,这在《观无量寿经》说得详细,还有西方极乐世界的原理,「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这是讲理论、原理,这在《观经》里说出来,它是《无量寿经》的补充。

  

  以后天亲菩萨他修行净土念佛的方法,他用「五念门」,他着了《往生论》,《往生论》实在讲就是他老人家修学《无量寿经》的心得报告,可是他里面的方法却是得自于《观无量寿经》,所以《往生论》是依照《无量寿经》和《观无量寿经》。他有他念佛的方法,所谓「五念法」,第一个礼拜,第二个是称赞,第三个是发愿,第四个是观察,实在讲就是《观经》里面的「观想」,他不用「观想」而用观察,那个意思就更清楚、更深刻,「察」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第五个是回向。

  

  所以他老人家念佛,句句佛号具足这五个意思,他因此方法而成功了,以后传到中国来,昙鸾法师采取此法,善导大师不但采取此法,还弘扬此法。所以日本人的净土宗很多用「五念法」,他们是跟善导大师学的。

  

  至此,净宗的理论、方法、修学就相当完备了,佛最后说了一部《阿弥陀经》,说《阿弥陀经》的目的,是苦口婆心的劝勉我们要采取这个法门,要修学这个法门,《弥陀经》里面四番劝告,我们常讲「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真正看出释迦牟尼佛苦口婆心劝导我们。

  

  你果然觉悟了,听佛的话采取这个法门了,恭喜你啊,你这一生就成佛了,这是「当生成佛」的法门,不要拐弯抹角。佛虽然如此苦口婆心的劝我们,不学佛的人那就不必说了,学佛的这些人,几个人接受了?几个人相信了?为什么佛这样劝请,大家还不能接受呢?

  

  实在说,这桩事实佛也讲得很清楚,这法门叫「难信之法」,佛这一劝,大家就接受了,这还能叫「难信」吗?佛怎么劝,这众生还是不相信,这才叫「难信」啊。所以我们劝人家念佛,人家不相信,我们应该点点头,正常、不奇怪,为什么?难信嘛。我们一劝,人家就点头接受了,那才奇怪嘛,他为什么会相信,这很不可思议了。

  

  所以凡是能被劝就相信的,那个人不是普通人,佛在《无量寿经》里讲那个人不是凡人,凡人不会相信,不会接受。那么那个人是什么人呢?我们在《无量寿经》上才得到答案,佛告诉我们,此人无量劫来修积的善根福德无量无边,这一生当中遇到这个法门,你一和他说,他的善根发现了,完全接受。如果不是过去生中无量的善根,他不可能接受,正好与《弥陀经》上所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完全相应,但是《弥陀经》上说「不可以少善根」,我们不知道那善根多少到什么程度。

  

  这在《无量寿经》才搞清楚了,我们在《无量寿经》上看到阿阇王子与五百长者,佛说他们过去世曾经供养四百亿佛,这不是小数字,一尊佛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四百亿佛,这真是无量劫啊。过去无量劫当中曾经供养四百亿佛,这样深厚的善根,遇到《无量寿经》还不肯发愿往生,只是发了一个愿,「我将来成佛也要像阿弥陀佛一样。」,还没有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你就晓得我们今天劝一个人,他都不怀疑而马上就接受,我们就知道他过去修积的善根绝定超过供养四百亿佛,所以这真的难信,不能勉强的。你信了净土了,但你的家亲眷属不相信,你想帮助他,你这个心很好,事实是帮不上忙,佛都没办法,为什么?他的善根不成熟,这个事情那能勉强的呢?善根成熟,那真的恭喜他了,真正是不可思议。

  

  这样我们才明白「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是少到什么程度,多到什么程度,这才有个概念,真正不容易。当你善根成熟的时候,不但阿弥陀佛本愿加持你,十方诸佛没有一尊佛不加持你;我们今天在此一会,大家在这里听,听得心里生欢喜心,不是我讲得好,你们才听的欢喜,你这么想法就错误了,是佛光在这里加持,以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诸佛的磁场加持我们,我们进入这个场合就生欢喜心,纵然不听法也生欢喜心,这个是佛力加持,非常明显,在我们佛门里是讲「佛光加持」,所以充满了诸佛的慈悲光明,我们生欢喜心。

  

  我们能把这个消息透露出来,诸位能够听得清楚,听得明白,这不是人的力量,经上常讲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等觉菩萨都搞不清楚,等觉菩萨若不得佛力加持也说不出来,那我们这博地凡夫如何能说呢?能说、能闻都是佛力加持,都是我们自己无量劫来的善根发现,这是非常非常难得的因缘。我们今天真是很恭喜,善根具足,福德具足,因缘具足,《弥陀经》上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今天善根福德因缘三个都具足,那就决定得生净土了。

  

  这是要明了、要清楚、要珍惜这个机会,如果这个机会错过了,为什么会错过?我们是凡夫,习气很重,现在就怕这个东西,烦恼习气会随着境界转,这是我们最大的障碍,如果我们不会被外面境界转,你这一生决定成功。这被境界转,以现代的话说是你心里作不了主,会被外面环境诱惑,什么在诱惑你?财色名食睡在诱惑你,你要是作不了主了,贪财、贪名、贪色,就完了,虽有善根福德,你的因缘不好,你还是去不了。

  

  于是我们晓得自己习气很重,如何能够不受外面诱惑呢?那要守住祖师的劝告,祖师的教诫要我们一门深入,我们细细的读印光大师的文钞,我们要跟一个老师学习,这样才有把握。

  

  我过去在台中求学,李老师很谦虚,他说:「我的能力只能教你五年。」,这是他老人家谦虚客气,他给我介绍一个老师,跟印光法师学,印光法师是他的老师,印光法师不在世了,怎么跟他呢?读《印光法师文钞》,专读《印光法师文钞》,专依他的教诲修学,以印祖为老师,跟他一个人学,这是李老师劝我的。

  

  印祖教人非常严肃,我们在文钞里看到,有弟子到灵岩山寺去看他,都是在老法师面前传授归依的,老法师叫他回家老实念佛。在现在人来说,这些弟子来看师父,师父一定很欢喜,印祖不是如此,看到他来了,问:「你来干什么?」,他说:「我来看师父。」,「师父以前已经看过了,有什么好看的?你跑到这地方来,浪费精神,浪费钱财,不在家里好好的念佛,赶快回去。」,印祖是这样教人的,叫你回家老实念佛。

  

  你们想想,连师父的道场都不准去,其它的道场就更不必要去了,你的心才会定来,你才能得功夫成片,你才能得一心不乱,师父的愿望是希望你将来真能往生,不是希望你来搞热闹。中国古时候当学生和现在不一样,的的确确跟一个老师学的,在一个老师会下真正成就了,古时候宗门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教下要大开圆解,这个时候才有资格出去参学,参访善知识,那个道场都可以去,那个法师都可以去请教。如果没有开悟,没有大开圆解,没有资格出去参学,老老实实跟老师,一步不能离开。

  

  净宗和宗门教下不一样,净宗没有参学,净宗纵然念到理一心不乱了,还是一直老实念下去,净宗有什么好参学的呢?一句「阿弥陀佛」,除一句「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问题都没有嘛。在国内、外有许多人要找我问问题,我一句话答复他,「不老实,胡思乱想。」,你要是老实,那有问题呢?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没有问题了嘛,因为不老实,胡思乱想,你来找我,浪费你的时间也浪费我的时间。

  

  净宗没有参学,你们好好念《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就知道了,和宗门教下修行不一样,一句「阿弥陀佛」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还有什么好参学的?这是净宗特别的地方。

  

  我举一个例子说,诸位就明白了,就晓得净宗的殊胜。在中国佛教,大概在一切经里的知名度排第一的是《金刚经》,佛教人物排名第一的大概是观世音菩萨,没有人不知道的,知名度最高。《金经经》的内容是什么呢?二个问题,须菩提向释迦牟尼佛请教的,第一个问题是「云何降伏其心」,当然,这问题的确是大问题,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个问题,心里头乱七八糟的,妄念太多,怎样把这个心的妄念伏住,使我们能够得到清净,这问题的确是很重要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应云何住」,我们的心到底安住在那里?确确实实是自古以来的修行人,几乎没有一个人没有这个问题。《金刚经》上就是解答这两个问题,你们大家都念过《金刚经》,这二个问题有没有得到解答呢?如果说这二个问题解决不了,那你的《金刚经》不是白念了?

  

  《金刚经》号称《般若经》的菁华,《般若经》的纲领,六百卷《大般若》的总纲领,你要是解决不了问题,换句话说,《般若》这系,你就没有缘份了,因为你没有能力去修学。如果在净宗,这二个问题好答了,「云何降伏其心」,「南无阿弥陀佛」,你看这就解答了,比那个容易,比那个方便,比那个究竟彻底,用什么方法把你的妄想杂念去掉?用一句佛号。「应云何住」,我的心应该住在那里?「南无阿弥陀佛」,你看多简单,把心住在「阿弥陀佛」的佛号上,绝定没有错啊。

  

  须菩提问的问题,释迦牟尼佛讲那么多,把人愈讲愈迷惑,净土宗的一句「阿弥陀佛」全解答了,你才晓得名号功德真正是不可思议,所有一切宗门教下的问题,到了我们这里,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全解决了,什么问题都没有了,这是此法门无比的殊胜之处,真实殊胜之处,不需要较量。

  

  但是古德还是做了一个比较,黄念祖居士《无量寿经注解》上看得很清楚,他把古人的比较都抄在注解里。隋唐时代,一些大德们在一起研究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讲的一切经,那一部经最殊胜?那一部经第一?仔细去观察,几乎是大家都公认的,《华严》第一,《华严》是圆满的法门,《华严…

《念佛的功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念佛心地功夫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