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中国的禅风非常之盛,因为像法时期禅定成就,末法时期净土成就,这是世尊在《大集经》里所说的。我们现代人看这段经文,就像是释迦牟尼佛的预言一样,我们生在末法时期,依照佛的指导,我们修学净土,这就不违背佛的教诲。
因为这二个因素,我们决定选择这个法门,这个法门最主要的经典就是《无量寿经》,这部经,根据古大德考证,都认为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不只讲一次。诸位必须要知道,佛说一切经都只讲一遍,惟独《无量寿经》至少讲过三遍以上,这是很特殊的一个现象,佛是多次宣讲。如果这部经典不重要,佛不会多次宣讲。
因为我们现在看《无量寿经》,五种原译本,根据历史的记载,《无量寿经》从后汉到宋朝这八百年间,曾经有十二次的翻译,由于古代典籍保存不容易,所以其中七种失传,只留下五种,现在收于《大藏经》里。另外七种有经题,在目录里面有,但是经文已经找不到了。
从这五种不同译本当中,它里面的出入很大,可断定不是一个原译本;一个原译本,纵然有许多不同的翻译,但是不至于有很大的出入,将会大同小异。这五种本子出入太大了,断定不是一次说的,是多次宣讲,所以就有不同梵文的原本,这是我们要特别注意的。
我们由此体会世尊教化众生,对这个法门他特别用心,当然这个法门特别殊胜,尤其在《无量寿经》、《法灭尽经》里说过,将来佛的法运到一万二千年之后,所有的一切经都没有了,《无量寿经》还在,还多留一百年,最后消失。一百年之后,《无量寿经》也没有了,「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也再留一百年,你就晓得名号功德真正是不可思议,到那时期,人能听到这句名号,念这句名号,都得很大的利益。这是在一切法门里面,我们明了它的殊胜,它真实的功德利益。
译本既然那么多,出入这么大,古人在修学上就为难了,因为有些意思,这本子有,那本子没有;有些意思,那本子有,这本子没有,于是要把五种原译本统统都读到,这经义才圆满。现在容易了,五种本子你都可以得到,古时候难啊,于是古人才想出汇集本。
第一次编汇集本的是宋朝王龙舒居士,这在我们佛教界很有地位的,他老人家修行也真的很有成就,他念佛往生是站着走的,所以《龙舒净土文》前面画着有一个像,就是他往生的像,站着走的。他最初作这个汇集本,收录在《大藏经》,一直流通到现在,它的题目叫《大阿弥陀经》。
这个本子,以龙舒居士的道德、学问、地位,财富在当时的五种译本当中,他还有一种本子没有找到,唐朝翻译的,《大宝积经》里的《如来会》这一部,王龙舒没有见过。所以他的汇集本是四种译本的汇集本,少了唐译的,唐译的里面也有一些重要的经文是其它四种所没有的,于是龙舒居士这译本的经义还是有欠缺,还是不完整,很遗憾的事情。
由此可知,汇集是必要的,是应当的,如果汇集是不应该的,龙舒居士怎能站着往生呢?他老人家现身说法来给我们做证明,这汇集是应该的,对于净宗的承传是有一定的贡献,这个功劳不能够埋没。
因为他的本子有欠缺,所以在清初干隆年间,彭绍升居士,这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实在讲,真的是菩萨再来。以现在的话说,他是贵族出身的,一般讲的「高干子弟」,他的父亲是干隆皇帝的兵部尚书,就是现在的国防部长,可见他是贵族出身的。
此人极聪明,弱冠就中进士,弱冠是二十岁,就像现在的高考及格,在那时候,学位最高的是进士,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博士学位。他做官任职的时间很短,他家庭富有就不做官了,在佛法里有很了不起的成就,他学佛去了。他对《无量寿经》的这些版本也不满意,一个是原译本里面太繁琐,译的文字不是很优美,文字读起来很难读,不顺畅。所以他就采用康僧铠的本子,把康僧铠的本子做一个节本,把难读、重复的地方删除,做一个删节本,节得很好,读起来果然很顺畅,念得教人很舒服,他又给它做了一个注解,《无量寿经起信论》,这个本子在台湾有流通,不难见到,这是《无量寿经》在中国出现第二个删节本。
到清朝咸丰年间,魏源居士,刚才介绍过,他把《普贤行愿品》附在三经后面成为四经;他也给《无量寿经》做一个汇集本,做得不错,他是五种本子都找到了,所以比王龙舒的本子要完善得多,是一个很好的汇集本。流传不久,印光老法师对于魏源及王龙舒的本子都有批评,诸位在《印光大师文钞》里可以看到,有好几篇文章批评这两本子,但是你仔细观察,老法师并不是反对他汇集,是反对他汇集里面有不当之处。
什么不当之处呢?汇集和译经不一样,翻译可以用自己的意思斟酌词句;汇集不行,汇集最重要的是要取它的原文,不能改它一个字,你把它的字随便改了,当然王龙舒改的没有问题,改得比原文好;魏源改得也没有问题,他们真正是大学问家,世法佛法都通达,改的是好。
可是老法师说,如果你们开这个端,后来的人看不懂,他也随便的改,每一个人都改,改来改去,这佛经留传到后来还能看吗?这个例子不可以开,原文是什么样子,就得用原来的字,一字一句不可以改,可以重新编排,五种原译本可以重新来组合,但是不能换一个字,这个很重要。王龙舒的本子里面改了字,魏源的本子也犯这个毛病,这种情形,诸位看夏莲居的汇集本前面有梅光义老居士的一篇序文,序文很长,都说到了,汇集是不可以更动一个字的。
因为这样的缘故,夏莲居老居士在民国二十几年发心重新汇集,就是我们现在这个本子。他这个本子是三年汇集完成的,等于闭关三年,里面第六品,就是「发大誓愿」四十八愿,这一段的经文就用了三个月的时间,而且还有二个助手,一个是慧明老和尚,这是当时中国佛教的大德,通宗通教,在台湾慧明老和尚有本开示录,薄薄的一本小册子,好象流通得也很广。还有一个梅光羲居士,三个人合作,用三个月的时间,汇集四十八愿这段经文,你就晓得他们的用心,他们的谨慎。
所以这个本子出来之后,首先向应的是慈舟法师,慈舟法师看到这本子非常佩服,就用这本子在济南开讲,而且给他作了科判。这个科判,我到北京时,黄念祖老居士还有一份,这是在文化大革命当中幸存没有被烧掉的,所以我就把它带到台湾,复印在《无量寿经》后面,给诸位作参考。当时的汇集可说是初版,只分三十七品,现在的本子是分作四十八品,这是以后陆陆续续再修订的,一次一次的修订,十年才修订成现在这个本子,所以用了十年的工夫才定本,现在流通的本子,夏老居士用了十年的工夫啊,不是容易的。
这本子出来后,印光老法师往生了,所以印老没见到这本子,假如印老见到这本子,或许会点头:「这本子汇集得不错,可以流通了。」,古人汇集的那些弊病完全改过来了,确确实实每字每句都是原文,一个字都没改动,而且取舍非常妥当,的确是五种原译本的集大成,那时的大德们都认为这个本子是《无量寿经》最好的版本。
慈舟法师在中国大陆也是很有地位的大德,他的戒律精严,也到处讲经说法,弘法利生,他有二个学生在台湾,也是大家所尊敬的,现在还在的忏云老法师,有一位已经过世的道源老和尚;所以我把慈老的科判带回来,你们要是说这经有问题,道源老和尚、忏云老法师都承认师父讲这部经,并给它作科判,这还有什么问题呢?足足可以让我们对于这个经本生起信心,所以这是真正的法宝,我们不可以当面错过。
我自己在这三十多年弘经的经验当中,我自己感触到的,我过去讲了很多经,大概总有几十种之多,像大经《华严》、《法华》、《楞严》,我讲《金刚经讲义》,那时候在台北大专讲座讲的,我讲了四年,《金刚经讲义》才讲一半,那个《讲义》讲圆满要八年,太长了。但李老师往生之后,我开始讲《无量寿经》的汇集本,我自己深深感觉到,深深体会到弘经的功德不可思议,得诸佛加持的力量不可思议,消除业障的功德不可思议,这是我自己深深感受的。
我讲《华严》所得的不如《无量寿经》,这是许多人不知道的啊,这是我亲身体验的。这些年来使我对这部经典信心更深,依照这部经典修学而消业障的很多,得利益的很多,往生的也很多,依照这部经典修行,往生瑞相非常之好,这些都足足证明经的功德确确实实是诸佛如来威神所加持的。
如果我们对它怀疑,不能接受,还要找另外的本子,那就是《弥陀经》上所说的善根福德太少了,经上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善根福德鲜少,这个本子你就不能接受。如果真的不能接受,有一个补救的方法,你一定要读五种原译本,为什么呢?这样你才能得到《无量寿经》完整的经义,你读一个本子绝定是不行的,你一定要读五种本子,你要是嫌五种本子太多太繁,那你就念夏莲居这汇集本,它是五种本子的集大成,所以一定要把经本认识清楚。
这个本子现在于海外没有障碍,在中国大陆也没有障碍,几乎流通到全国了,所以大陆上读这本子的人很多,念佛的人很多,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我们看到佛法是非常有前途,真的是一片光明。
《无量寿经》的内容是世尊为我们详细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从这个世界的起源历史,这个世界的状况,有理论、有事实、有因有果,面面俱到,经文并不很长,介绍的相当完善,每个部份都说到了。
第二部《观无量寿佛经》可以说是《无量寿经》的补充,特别是在修学方法上的补充,因为《无量寿经》在修学方法上只有三辈往生,说得比较简略,并不很详细,但纲领都有了;《观经》里面就补充了很多,为我们讲三辈九品,就讲的详细了。
而方法里面教给我们念…
《念佛的功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