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念佛的功德▪P8

  ..续本文上一页宗教,像基督教、天主教,他们所修学的,从经典的内容去观察,从修行的工夫去观察,大概也是生忉利天,因为摩西的十诫和十善业很相似,所以基督教说信了就生天堂,这话有问题,会误导众生,应当怎么说呢?信上帝要遵守摩西十诫,认真修学,决定生天堂,这个我们可以相信。

  

  如果不受持十诫,生天是没有指望的。天还有更高层次的,有色界天,有无色界天,在我们六道里是高等凡夫。往上去不仅要修十善,还要修禅定,还要修四无量心,慈、悲、喜、舍,要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舍无量,这才能生到高级的天堂,这是生天的业因。

  

  六道再上去就是圣人的法界了,不是凡夫了,凡圣是以轮回做界限,凡夫纵然到最高级的天,也没有出轮回,天上寿命长,但是再长也会有尽的时候。以我们人的寿命看非想非非想天,那真是不可思议,非想非非想天寿命八万大劫,但是我们想想,如果以水上的蜉蝣来看我们人的寿命,大概就像我们看非想非非想天,蜉蝣的寿命只有几个小时,几个小时是他的一生,看我们人要活几十年、一百年,岂不是像我们看非想非非想天一样吗?

  

  我们今天虽然人寿到了百岁,一看,一弹指就过去了,这样想想,纵然我们到了非想非非想天,也会像现在的感触一样,好象时问过的很快,没多久寿命就到了。你能够把这个事实观察明白了,这才觉悟到轮回可怕,轮回这个事情不能再干了,这真的叫「迷惑颠倒」。

  

  超越轮回那得要用高等的修行方法,首先要晓得为什么会有轮回,轮回这现象从那里来的?佛告诉我们是从妄想执着变现出来的,本来没有,因为你有严重的妄想、执着,才会变这个现象,就如同我们做梦一样,做恶梦了,这情形很类似;要想超越轮回,解决这个问题,佛告诉我们,你把执着舍掉,执着是什么?是烦恼。

  

  所以阿罗汉修定,用定的方法,定就是清净心,心清净到相当的程度,妄想不生了,贪瞋痴慢,一切错误的见解没有了,当然一切错误的行为更没有了,因为所有的口业、身业的行为都是意业在做主宰,心清净了,身口当然清净;清净的身语意业现前时,轮回就没有了。

  

  这定功比非想非非想天还要高一层,所以在佛法里称为「第九定」,因为色界天修四种禅定,叫「四禅」,无色界天有四天,叫「四空定」,总共是八定,这八定都是世间禅定,不能超越轮回,到第九定就超越了,阿罗汉所修成的叫「第九定」,或者叫「九次第定」,他有这样的功夫了,把见思烦恼断了。

  

  「见」就是错误的见解,「思」就是错误的思想,换句话说,对人、对事、对物、对宇宙人生一切错误的看法,一切错误的想法,他统统没有了,舍弃了,此时他的思想、见解正确了,没有错误,所以在佛法里称他做「正觉」。昨天和诸位说了,佛所修行的是「无上正等正觉」,阿罗汉的境界是「正觉」,他的思想、见解没有错误了。

  

  佛在经上也曾经告诉我们,劝我们不要相信自己的意思,否则很危险,因为你的想法、看法不见得是正确的,到什么时候可以相信自己的意思呢?成阿罗汉的时候,佛点点头说:「你可以相信自己的意思了。」,就是说你的想法、看法没有错误了。要到阿罗汉才可以相信自己的意思,换句话说,三果圣人,佛都不许他相信自己的意思,何况我们凡夫。

  

  佛这些开示,实实在在值得我们去反省。比阿罗汉更高一级的是辟支佛,也称为「缘觉」。阿罗汉是我们一般讲的小乘,他修「四谛法」而证得这个果位,「四谛」是苦、集、灭、道;而缘觉比阿罗汉聪明,他修十二因缘,观察因缘生法,他觉悟了,所以他的智慧比阿罗汉高,他断见思烦恼也比阿罗汉来得彻底。

  

  佛在经上常说阿罗汉烦恼真的断掉了,确实没有了,但他还有习气在,譬如见到不好的事情,他会发脾气,阿罗汉会不会有这个情形呢?有,他是不是真的有脾气呢?没有,一点都没有了,可是他那个样子还有,这叫习气在啊,他确实没有贪瞋痴了,可是他还有贪瞋痴的习气。辟支佛比他断得干净,习气都没有了。

  

  所以我们看佛门造的变像图,你看阿罗汉的像,奇奇怪怪的,但是辟支佛的像就像菩萨一样,非常圆满,非常慈悲,阿罗汉现的像,你看五百罗汉,很多奇形怪状的,那是表现他的习气在,其实他的心很清净、平等。辟支佛的习气没有了,所以造的像,现得和菩萨一样的圆满。

  

  比十二因缘高的是菩萨,菩萨称为「正等正觉」,「正」是正确没有错误,「等」是等于,等于佛,他还不到佛,和佛差不多,和佛有一点相似,所以叫「正等正觉」。菩萨不但思想见解正确,而且他有大慈悲心,怜悯一切众生,主动地去教化帮助一切众生,不要等人求他,他主动来找你,这是菩萨。不像阿罗汉及辟支佛,他虽然也很慈悲,也乐意帮助人,但你得去求他,你不求他,他不会主动来找你,菩萨是你不求他,他也主动来找你。

  

  菩萨自行化他不外六大纲领,佛门称之为「六度」,菩萨是六度心,他的心是住在六度上,自己修六度,也劝导一切众生修学六度。

  

  六度第一个是布施,布施不是叫你舍财,那个没用处的,大家今天修布施,说实在的话,你将来的果报是什么?六道里有漏的福报。你把布施的意思搞错了,布施是放下,布施是舍弃。把什么放下?刚才我们说的,把我们所有的错误的想法、看法统统放下,这叫真的布施。

  

  把我们的贪图五欲六尘放下,把贪心放下,把瞋恚心放下,把愚痴心放下,把对于圣教怀疑的心放下,是教你把这些东西放下啊,你才能成菩萨,舍一点钱算什么?何况还有愚痴人听说佛门里舍一得万报,今天布施一百元,明天就想佛菩萨如何能够回报他一万元,这完全是在作生意,跟佛菩萨讨价还价,完全错解了佛在经典里讲的意思。所以布施是舍,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你的清净心就现前了。

  

  持戒就是守法,六度里的持戒和普通一般意思不一样,它是广义的。佛陀的教诫是三藏经典,里面的理论、方法、教训,统统要遵守,这叫「持戒」。

  

  行菩萨道,因为菩萨要自立立他,不能离开社会,不能离开大众,因此不但要通佛法,还要通达世间法,于是世间的法律、道德、风俗习惯,统统要明了要遵守,才能和世间人和睦相处,才能教化世间人破迷开悟,所以他这持戒的内容非常广泛。

  

  忍辱就是有耐心,无论是自己修行,或是帮助别人,都要有耐心,要有无限度的耐心、忍耐,才能成就。《金刚经》说得很好,「一切法得成于忍」,没有耐心不能成就。

  

  在忍耐里修精进,「精」是精纯,纯而不杂,自己修行要一门深入;帮助别人要先认识众生的根性,介绍他欢喜修学的法门,教导他一门深入,这是菩萨,这是我们佛弟子一定要明了的。

  

  过去的那个时代和现在的时代及将来的二十一世纪,跟诸位说,完全不相同,于是教化众生的方法与形式也完全不相同。过去农业社会,交通及资讯都不发达,所以佛法的教学就等于各个地方设小道场,道场林立,便利大众修学。

  

  道场多,为什么多呢?每个道场都是专科学校,佛法的法门很多,不可以杂修,杂修是绝对不能成功,要提倡专修。我们每个人嗜好不一样,譬如我喜欢念佛,就建念佛道场;有人喜欢参禅,就建参禅的道场;有的人愿意研教,那就要建研教的道场,要分开来,不能合在一起,合在一起全都破坏了。

  

  所以在隋唐时代,佛法宗派林立,每个宗有它自己的道场,在佛法里选择一部门的经论,凡是欢喜这些经论的同学,我们大家聚集在一块共修。在当时,五台山是《华严经》的道场,就像「华严大学」。浙江天台提倡《法华》,喜欢学《法华》的到天台山去学,喜欢学《华严》的,到五台山去学。喜欢法相唯识的到慈恩寺去学,所以个个道场都是专科大学。

  

  这个「专」里还分,愈分愈细,愈分愈精,就像我们现在学院里再分系,系里再分科,就是这个意思。譬如我们净土宗,净土宗现有五经一论,我喜欢《无量寿经》,他喜欢《阿弥陀经》,我们二个虽都是净土宗,我们二个就合不来啊,那怎么办呢?净土宗要建二个道场,这个道场专门是依《无量寿经》,那道场专门是依《阿弥陀经》,这一分开就好了。

  

  同样依《阿弥陀经》,有的人依莲池大师的疏钞,有的人依蕅益大师的《要解》,他们二个人合在一起又要打架,再分,再建二个道场,诸位要明了这个原则。譬如《无量寿经》,今天有人喜欢汇集本,有人喜欢康僧铠的本子,有人喜欢汉译《清净平等觉》的本子,那你就需另建道场。

  

  所以每一个道场有它的道风、学风,学风就是他所依据的经典,「学」是依据的理论、依据的经典,道风是修行的方法。修行的方法同样是念佛,现在大家晓得,有念四音佛号的,有念五音佛号的,这二种要是混合在一起,不行啊,合不来的,那念佛堂也要建二个,喜欢念四音佛号的,四音念佛堂;喜欢念五音佛号的,五音念佛堂,他才能成就,要专精啊,不容易。所以你要晓得道场为什么这么多,原因在此地。它是提倡专修,唯有专精,你才能得利,你才能得清净心,你才能得念佛三昧。

  

  我们举净土宗来说,一个道场绝定不能成就的,一个道场就杂了、乱了,这是佛门道场为什么会这么多,它并不是复杂,是专修、专攻。

  

  同样的道理,大法师他不是专通一部经、一部论的,他是样样都通,样样都能教导,所以通宗通教,古时候有此能力,有此智慧的,就称为「大法师」。我们请大法师来此讲经,教导我们修学,法师所讲的一定要与我们所修的相应,我们才得利益;如果所讲的和我们修学的相违背了,那完了,我们的道场被破坏了。

  

  假如说我们这道场是念佛的,大家念佛也念了很多年,都有一点心得了,现在我们请一…

《念佛的功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念佛心地功夫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