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凡情與佛心▪P4

  ..續本文上一頁因爲衆生沒有快樂,所以佛陀要教大家快樂。說「慈」就有「悲」,光是給人樂還不行,痛苦也要滅掉喔!痛苦不滅掉,光給他樂,那個樂,樂中有苦,不是真正之樂。佛陀的悲,能令你苦斷盡;慈,能令你享受清淨寂滅之樂;這個樂不是人間五欲之樂。五欲是樂中有苦、是禍的根源、生死的根本;佛陀要給你真常究竟之樂。所以有這個慈悲心要教你進一步學佛道;惟有學佛道,才能解除世間之苦。

  

  佛義的真理就是覺智、光明,凡夫可憐恰好相反,所以追求樂所得到的是苦,想長生萬歲仍是短命鬼。我們必要深心痛改前非、一心學佛,方有出苦之日啊!

  

  人間都是情識用事,以五欲爲樂、惟富貴是求。富貴就真的樂嗎?我常聽好多信衆說:「老和尚啊!我貧窮好苦喔!」「貧窮當然是苦,你知不知道富貴比貧窮還要苦?」他說:「怎麼富貴比貧窮還要苦呢?」「你沒有富貴過,還不知道富貴之苦,到富貴時就知道富貴亦有說不盡的苦。」富貴如果不苦,那我們釋迦世尊「富有四海,貴爲九五之尊」,爲什麼要舍掉,到那凍死人的雪山修行?佛陀這樣做沒有錯吧!

  

  佛陀這一切都是示現,示現這樣子要我們學習。不信佛的人我們就不說,在座諸位!雖然有人還沒有皈依叁寶,而卻是善男信女,畢竟佛根深厚,希望你們從此以後,第一、要把人做好,第二、要盡心學佛道,擁護叁寶、化導世界、利濟衆生。

  

  我怎麼肯定諸位有善根,而且有佛根呢?憑事實來說,如果往昔之中沒有在佛前種過善根,現在在這末法時代,怎麼會信佛?怎麼會在這雨天從各方趕來聞佛法?佛法講叁世因果:欲知前生的爲人怎麼樣,但看今生的果報如何就知道;要看來世的果報如何,就看今生的作爲就知道。好!祝福大家有佛根,現在聽到佛陀的慈悲之教,希望你們的佛根開菩提花、結佛道果。

  

  如何開花結果呢?並不是老和尚恭喜你一下子就可以,這決定要你自己做到!怎麼做到?要向佛陀學;佛陀怎麼做,你就怎麼學;佛陀是從六度下手,佛陀有慈有悲。

  

  什麼叫做六度?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以這六種善功德來度化衆生的六蔽。什麼六蔽呢?衆生多是悭貪、衆生多是毀犯、衆生多是瞋恚、衆生多是懈怠、衆生多是散亂、衆生多是愚癡。這六種蔽失必要以六度來度脫。就像衆生總是懈怠,所以六度裏有個「精進」來對治;我們學佛道一定要精進喔!不精進,道業不能成就。精進尚且不易成就,況懈怠可以嗎?當心你懈怠懶惰,百無一能,那太可憐了!

  

  五、自性是佛修即成

  

  佛陀在無量劫前六度就修圓滿,早已成佛道,但無量的衆生沒有成佛,佛陀的慈心不能安樂。爲什麼?衆生都是佛心中之衆生。但是我們也要知道!一切佛都是我們衆生心中之佛、自性是佛;你只要修,決定得以成佛!不修則永遠都是可憐的凡夫!

  

  佛陀是已成之佛,你千萬不要以爲那是心外之佛,其實是我們自心中之佛喔!自心,這裏我附帶說一下,讓你們知道根本,不要光知道枝末而已。你對這道理不清楚就會說:「我們凡夫怎麼能成佛?」佛陀已成佛,佛陀是心成佛,佛心與衆生心沒有兩個,清淨心只有一個,叫「真如」。一體嘛!好象太空只有一個,無量的星球、無量的衆生,有情、無情之數是無量無邊,但同在一個太空中;那裏不是太空呢?

  

  國父紀念館這個大講堂之空不就是太空嗎?沒有太空怎會有大講堂的空?大講堂的空就是太空,堂內空堂外空沒有兩個啊!這就是講:離開了凡夫,怎麼成佛?佛是從凡夫修成的。這樣我們知道了!原來佛也是修成的,不是自然的;並不是上帝就是上帝,人就是人,永遠不能做上帝。

  

  這個大講堂內的空原來就是太空,所以我們講:凡夫原來就是佛。佛家也常講「心即佛、佛即心」,誰都有心,誰都能成佛;那爲什麼我們沒有成佛?就是情識作祟、顛倒了,所作所爲與佛相背,這叫「背覺合塵」。只有六蔽沒有六度,由六蔽感到這個凡夫身。現在佛陀慈悲,以六度的方法度我們六蔽,就能轉凡成聖、成佛道。

  

  這樣講,成佛決定不是難事情,「日日向東走,回頭便是西」。一個人自大當然不可以,自暴自棄也不可以的。你自性既然是佛,爲什麼不好好修佛道,要修人道?你修人道就只做個人,在輪回六道裏打轉;修佛道就出叁界、了脫人生之苦,那多自在快樂啊!

  

  六、貧富布施度悭貪

  

  說到六度第一度:布施,「爲什麼要布施?我們的富有是辛苦得來的,自己受用不好嗎?要給人幹什麼?這是不是呆了、蠢了?」凡情就是這樣:「我的東西給人幹什麼?」佛道不是這樣,布施同人結緣嘛!所謂「未成佛道,先結人緣」。

  

  說到布施,富有才能布施,貧窮人怎能布施呢?貧窮一樣能布施!富有的大布施,貧窮的就小布施嘛!乃至佛法講乞丐都能布施,甚至洗碗的水渣,或漱口時牙縫都有一些飯粒;一個飯粒,螞蟻就當成一座泰山啊!這就看你如何用心了。有慈悲心,一粒飯吐出來給螞蟻,那比布施人色香美味還要好喔!

  

  施舍苦惱衆生是「悲田」:我們以悲愍之心施舍,這是一種救貧布施;父母、師僧、叁寶,于我們有恩德的應該要供養,這是「敬田」。有了這兩種田耕種,你不就富貴快樂了?

  

  有人說:「貧窮人已經夠可憐了,我們要布施他才好,怎麼反而叫他布施呢?」佛陀不是這樣的看法,佛陀有大智慧嘛!你光有同情心沒有智慧,不行!好象沒有智慧的父母溺愛兒女,雖然有愛心又怎麼樣?害死兒女啊!所以大悲也要大智。佛陀爲何叫貧窮人布施?當知爲什麼人會貧窮?因爲前生沒有布施嘛!要想轉貧窮爲安樂自在,雖窮也要布施,布施才有福;否則下一世不就更窮?富貴人是什麼原因富貴的?前生布施得來的;可是今生不布施,下一世那兒有福,所以還得要布施。

  

  貧窮固然可憐,富有悭貪、不肯施舍,是可憐之中最可憐的!富有而招人鬥爭,就是爲富不仁、沒有同情心的原因。如果你富而視一切人如自己的親生手足一樣,我有他有,大家都得安樂,那還有鬥爭?因爲你富有,一點點都不舍,日積月累使窮人懷恨在心,所以招感這些苦的果報。富有被強盜、被天災地禍而亡家,何不早日布施,將有限財作無限量功德,子子代代都好,何樂而不爲呢?

  

  像佛陀、菩薩:「我的東西就是你的,你拿去就好了,拿的東西不要說是我的,等于拿你自己的一樣。」佛陀、大菩薩都是視一切衆生如一子;自己兒子來拿東西,還不要他拿嗎?一切都是親骨肉之情。你有如此的慷慨,給人方便、助人好事,人是多麼感謝你呀!

  

  這決定要有大智慧,有視人如子的開闊心,富有才不會悭貪,不悭貪才永遠富有。悭貪是最苦的,將來還遭餓鬼之報。你富有舍不得布施,錢財也不會帶著見閻羅王,帶不去喔!留給兒孫,兒孫也不一定會用,說不定錢財害了兒孫。你要是有智慧,應該把錢財用在國家一切衆生身上,不要只是留給現世的兒子、孫子。爲何不做功德,留給子子代代,萬萬年都富有?佛陀是這樣教導我們啊!

  

  就算沒有財布施,一個贊歎、一個同情,這也是布施。布施的方法很多很多喔!請再記兩句話:爲了生活要工作,爲了福樂要布施。

  

  七、止惡修善戒爲首

  

  六度之中,現在來談第二度:持戒。「戒」之這一字,要特別注意!如來爲何要說這個戒?戒又要如何奉行?就像國家爲什麼要立法?不立法不可以嗎?不可呀!國有國法,家也有家規,如此上下才能有序;凡是團體,有「你」和「我」,就有個應守的法則。

  

  一個人無條件要守法,就算走路也要守交通規則,不守規則出了事,所有的車子都被你阻礙,大家趕時間,很多事情都遲不得。你說:「這是我的事!」沒有錯!是你的事,可是你阻礙了大家啊!你是人嘛!其實人在你私室中亦不可欺暗室,這是私德要奉守呀!我們學佛道,處處要做個好人,這是起碼的條件。否則被人看不起,如何引人信佛?

  

  佛家講「持戒度」,诠兩種重要的含義--「止」與「持」。「止」就是禁止、停止,「持」就是行持、奉持、保持。

  

  禁止什麼?佛家常講「諸惡莫作」:已作惡,要停止,不能再作下去,作下去惡果會難逃、受不了啊!惡業還未作,要禁止、不能違犯。這是叫你不要害人,害人就是害己,這點大家要知道。又要奉持什麼呢?「衆善奉行」:不管在何時何處,都要保持善的行爲;行、住、坐、臥都要保持不要害人,否則是真害了自己!

  

  你能夠「諸惡莫作」,連小惡都沒有,這就學到了佛的境界--「斷德」,因爲「斷惡」,不會殘害人,這就是一種「德行」。一切惡業都沒了,這就解脫、沒有罣礙了。世間人說:「爲人不做虧心事,夜半敲門鬼不驚」,「我平生沒有做壞事,就算警察來抓也不怕!」警察進到家中查,也沒關系啊!怕什麼!

  

  不作惡這是人的起碼本分,但不能以此爲究竟,還要「修德」,就是「衆善奉行」。修德是利益一切人,利人還不是等于利益自己?不要以爲:「我是我,你是你,管我做什麼?」要知道,你一人壞,會影響到大家含羞;你一人好,可以帶動大家光彩。凡是一國家人,乃至一個世界人,都要有這樣的共識。于此若是白癡,真是行屍走肉人也。

  

  諺雲:「暗室虧心,神目如電」,我們佛家則說:「佛眼如千日」。佛陀的眼光遍法界,不但你一切的行動看得見,連你心念一動也知道;就像現在的透視鏡,隔著皮肉都看得見。「我們作的壞事,別人不知道!」要是心中有這種下劣想,以爲人不知道就可以作惡事,那你這個人沒救了;就像蘋果由內爛到外就不能吃了,要是外邊爛,削掉了還能吃。你沒心作惡,被壞人帶著…

《凡情與佛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