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掘真我主宰心國
耕雲先生主講
目錄
一、宗旨
二、要領
叁、方法
四、戒忌
五、結語
一、宗旨
耕雲先生講述
于臺南市禅學會成立之前
一、發掘真我主宰心國
爲什麼要發掘真我?
因爲人人都有真實、永恒的自我,真實地自我就是原本地自己;凡是真實地,必定是原來如此、普遍如此,而且是必定如此的。
我們現在這個肉體,是以真我爲基因,由印象、認識經驗、分析、選擇、執著;上焉者對道理執著,下焉者對欲望起執著,因執著而造業,于是便形成了每個人不同的形像和人格。「業」非原本就有,自然也無法保持不變。原本就有、原來就存在、永遠都存在的,只有真實地自心,只要能發掘出真實的自己,我執及執著當下就會去掉一大半,人生就會出現新境界,這是經過實證,絕非一種揣測。
爲什麼要主宰心國?
當我們發掘出來真我(安祥心態)的時候,要以安祥心態爲主,表層意識的一切認知和概念,從此以後都是仆從和工具,要主宰它、善用它,這樣才能提升人的品質,提高人的價值,朝這方面致力的人多時,人類共同的理想──世界大同才會有實現的可能。
王陽明的「致良知」,就是主宰心國的另一種方法。禅宗曹洞宗的君臣五位,臨濟的奪人奪境……也都是主宰心國的另一種方便。
主張致良知的王陽明,他這陽明之號──陽而不陰,明則無暗,其實就是指他所證得的心國素描,並沒有什麼高深、玄妙和奇特。
易經最後一卦「群龍無首」,即是純陽之卦,純陽就是沒有陰暗,純陽象征光明,象征坦誠,在我們自心來說就是沒有心垢、不再汙染。人的品質都能純淨無染,到了菩薩境界,外戶還用閉嗎?還會有盜竊亂賊嗎?如果不朝發掘真我,主宰心國這方面去努力,大道不但難行,大同社會、世界大同也永遠不會出現的。
二、要領:不依賴不祈(企、希)求
我們信佛,不要依賴佛,一起依賴的心理,就是在否定自己。
聖如孔子、佛陀、耶蘇……都是人們的楷模,應該向他們學習、向他們效法,不應該有所依賴、有所祈(乞、希)求。那些求佛賜福,求神保佑、中獎發財,認爲大拜拜就可以消災免難……這是不可能的,大宇宙中一個最普遍的法則就是因果,形式邏輯學上所講的自然齊一律。
什麼是神?
聰明、正直謂之神,神不是惡霸,也不是特權,衪不可能包庇你,也絕不會去破壞宇宙法則。我們能明白這一點,知道事事皆有因果關系,我們所應該做的,最高尚的行爲,便是淨化自己,仰仗著神佛的真理之光,照耀著我們前進的方向和目標,絕不是祈求和依賴,自己饑餓不能由別人代吃;請別人讀書,結果自己一無所知。一定要靠自力,不要靠他力,靠他力是否定自己,要見性成佛,豈可不經千磨百煉?
我們知道,別人給我們解答問題的是別人的心;別人的心既然可以解答我們的疑難,難道說自己的心不能解答自己的疑難問題嗎?如果自己不能解決自己的疑難,遇有問題去問別人,豈不等于否定了自己的心?否定了真我?太不應該了,太委屈自己的心了。只有一切向自心求答案的認知,才是一勞永逸根本解決問題之道。
所以,所知障、文字戲論,觀念遊戲……很害人,我們不但不可以雜毒入心的逢書就看,也不必舍近求遠的到處去問人,除非把過去所知所學、自以爲是的那些東西、理論統統丟掉,否則便無法踏上離執禅定!沒有離執,心怎安祥?沒有安祥,還算什麼修行?邁向生命的圓滿那更是奢望了!
叁、方法:
1、徹底反省忏悔
修行不透過反省,就不能清清楚楚認識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若不認知自己構成人格的內涵,就無法修正想念行爲的偏差,唯有認真、徹底的反省,才會由衷地感覺愧疚,然後痛心疾首地忏悔,下個決心不二過,從此守身如玉的做人,唯有這樣,你的守護靈才會幫助你去除心垢,心垢去掉了,電阻就沒有了,好象已冶煉成的白金,耐得了高溫,抗得住氧化,經得起考驗,如此才能提升和增強你的生命力。有了一個良導體,才能充分而不損耗的接受生命力來源的能。所以,反省太重要了。
2、溯本窮源追根究柢
水有源,木有本,生命也有生命的源頭、根本,所謂命根,我們若能追溯到自己性命的根源,就會一切改變,踏上離執禅定。禅定,即是恒持安祥心態的一種境界,沒有任何奇特,也用不著打坐,沒有離執、去執禅定,打坐容易造成心理和生理上的損害。各位特別記住,不要隨便打坐。心法,是在心地上用功夫,在肉體上著眼,那就不是心法而是身法了。
當我們溯本窮源,找到生命的根本以後,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會大白,找到了生命的源頭,就再也沒有別的了,再也沒有剩余的問題,無可追求,當下就可以放下了。未到家的人,放下是很難的,到了山窮水盡時,自然會放下、拋丟。如果不做一番追根究柢,逼到山窮水盡處,便不會柳暗花明又一村,便不會綻現一個新境界、新氣象。能溯本、尋覓到自己的命根,也就是找到了自己的本來面目。當自己得本以後,要知護惜。所謂保任;保持它,信任它,從此不再由分別心當家作主。一個修行到家的人,他的心像一面鏡子一樣。莊子說「至人用心如鏡」。對任何事物都是客觀的照。王陽明說「虛靈不昧,物來順應」,無事時寂然不動,有事時感而遂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既不用去分別,也用不著去聯想,如經上所說的菩薩境界,永遠都是清清明明、空空朗朗的,只有這才是真正自受用的境界;但是,這個還不夠,要做一個從容中道、潇灑自在、無礙解脫的禅者,要有能力和方便去幫助別人。
真正的禅者是合乎時代、潮流而日新又新的,也即是說他不受任何的限製和拘束,他有他自己的語言,不必拾古人的牙慧;他有一套自己的創新,不一定沿用過去的方法。這若是沒有突破的人,很難表達出法的真精神的。
所以談心法,自救救人,必須先有自受用境界,然後又有救人的方便,如果沒有救人的方便,就不要與別人講道理,給別人製造理障,堵塞別人的悟門,不但沒有功德,而且是有罪過的。
3、克念護心合乎中道
古人說「克念作聖,妄念作狂」,修行人並不是沒有想念,沒有想念就沒有行爲,那就成了枯木死灰了。修行人的想念是主動的,如壇經上說「真如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這種想念應該發動在一個時間、空間、事緣的交叉點上。發動在這個時點上,才不會是妄念。
我們不必壓製心念不許它想,只要像一面鏡子就可以了。讓心如鏡,絲毫無隱,秋毫不犯,克念護心,只有第一念,不産生聯想,就要護心如城,增強心力,沒有邪思妄想,黑暗念頭潛不進來,心是光明的。修行人能否主宰心國,就在每一念的生起是否清楚、明白。
如果一個人莫名其妙的起了煩惱,那一定有原因,一定有錯誤,別聽旁人說那是情緒周期的現象,因爲錯誤永遠是煩惱的起因,如果自己沒有想錯、看錯、說錯、做錯,那是不會有煩惱的。所以當你煩惱生起的時候,就要反省:是說錯了?做錯了?抑或想錯了?找出錯誤之根,馬上改正過來,這是對治煩惱最有效的辦法。
能夠克服妄念,對治煩惱,然後才能主宰心國,行乎中道;中道就是中庸之道,做人處事,無過與不及,恰到好處。把這個方法做到了,就是圓成佛道了。
四、戒忌:
1、不凸顯自我不批評別人
古人修行,入山唯恐不深。證道歌究竟是那位禅師所著?至今尚莫衷一是。
禅修是向內用功夫,非常忌諱凸顯、炫耀自己。說自己有進步,其實是迷惑,言多必失,說了就漏。
古人有所悟時,除了自己的師父,不跟任何人說。成天講夢話的人,都是沒有頭腦,癡人說夢嘛!你講旅途中講得如何好,都像孔子批評「管仲之器小哉!」所以我們不要得少爲足,不要炫耀自己,不要講修行途中任何光景及境界;要埋頭苦幹,奮勵前進,一旦真正到家,真是開口不得,方知過去所見、所知、所說無非戲論。
此外,不要批評別人;你求仁得仁,他求義得義,你種蘋果吃蘋果,他種西瓜吃西瓜,合乎因果,恰如其分,你去管人家,失去了自己,不但影響自己的進程,而且容易引起爭論。「此宗本無爭,爭即失道意」。爭論只會添加汙垢,引生煩惱,破壞心國甯靜,幹擾內心的安祥,何苦來哉?
2、不要羨慕奇異追求神通
古人說「平常心是道」,平常心即是安祥心態。
奇異就是突出,突出與缺陷是相對的。在修行過程中不管出現異境、妙境皆以平等夢幻視之,什麼境界都沒有,那是最殊勝之境。這即是說,心不要被任何外境所牽動。另外不要追求神通,神通是不求自得的力量,是心靈進步過程中的副産品,一如碾米廠的米糠,雖然有用,但不是主要。當心淨化到光明圓滿時,自然會有神通,但切忌炫耀,一生執著,便成障礙。
3、不搞文字及觀念遊戲
告訴各位,心靈進步最難的是離執,在所執群中,理執尤其難除,總認爲「天下的事物莫不有理」,像看小說,會著迷而上瘾,如果突不破這層迷障,禅無法學,觀念遊戲是很可怕的。
同別人談心法,不要講什麼理論,只說事實就好。禅宗不立文字,就是不建立系統理論,如果有一套系統理論,那就成了學問,不再是法了。學問與法有什麼差別?學問增加知識、見解(所知障),法可以改變人的氣質、性(人)格,乃至改變生命體中的細胞,整個人的身心都會起變化。凡是不能改變整個身心、不能夠使成爲…
《發掘真我主宰心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