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法的人格化的東西都是虛假的,都是觀念遊戲。
有學人問洞山:「如何是佛?」答:「麻叁斤!」
有學人問趙州:「甚麼是祖師西來意?」答:「庭前柏樹子!」
你懂他們回答問題的內涵是什麼嗎?懂了就入禅。不懂去研究,越搞越迷糊。縱然有些人言之鑿鑿,禅師也會給你個橫點頭:「你到那裏去了!」那即是說,你已離開了心國,走到意識觀念遊戲上去了。
香林遠禅師說「老僧四十年才打成一遍!」
打成一遍是修行最劄實的功夫,任何修行人不把功夫打成一遍,都到不了實際理地,領受不到本地風光。
參禅參到摩诃般若發露固然可貴,更可貴的是要把它打成一遍;對發露的安祥本心,確認肯定之後,要使它生處變熟,隨時與它同在,它就是你,你就是它;對過去所熟悉的一切外境,要熟處變生,用照而離分別,不與任何事物同在;進而行深般若,了了見,無一物,沒有任何的外在,只有一顆靈明不昧的本心。到此不要執著它,也不要忘記它,勿忘勿助。「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如果你要用力保持它,那是「揠苗助長」,結果「則苗槁矣!」你若忘記他,那就會又迷失了。只有時時保任、管帶住它,行住坐臥、吃飯、睡覺、上廁所……都與之同在,沒有丟掉它,如此朝朝暮暮、日日月月年年,就會有揮之不去的一天;當趕也趕不去,丟也丟不掉時,斯之謂打成一遍。
修行人的心,本是「如日處虛空」的,最怕有兩種感覺不能突破;一是寂寞,一是無聊。當你不能把寂寞當享受,感覺寂寞難耐時,你的摩诃般若便不在了,心力開始降低。當你感覺很無聊時,你就是一個無聊的人了。百病從心生,皆由此而起。所以各位要警覺,修行道上岔路多,能夠通過魔考,通過考驗,千磨百煉而不輕易動此向道之心的人,必定會到達生命的圓滿,歸家穩坐。
爲什麼要把這些多加說明呢?因爲理障、事障本是一個「障」字,火車道上堆了石頭不得前進,離開軌道也會完蛋!事實上,到了一定的境界,它會清清楚楚的。一切都是現象,除了真心以外,宇宙間根本就沒有永恒不變的東西,更那裏會有永遠不移的真理?試問威音王以前有什麼法?有什麼道理?什麼都沒有。法是法則,道是軌則,都是有人以後才建立、才有的東西。古人說「平常心是道」,平常心是既超越而又存在的,它是非常超然的,你只要從容中道,遲早一定會完成摩诃般若、法的人格化。
洞山禅師說:「學人萬千無一悟,過在覓他舌頭路……」很多人聽了禅師的話,向他言語裏去琢摸,推敲,被他言語所轉,這很不好,禅師的話很明白、很通俗,聽話的人不要去把它理論化,作道理會;如果被觀念所困,心就會變得扭曲、僵滯而狹窄。
參禅開悟是最快、最穩妥的,禅師從來不告訴人有什麼道理,縱有回答也是叫你向自心求答案,不是他吝啬,而是怕你有了障礙,陷入觀念遊戲,障蔽了你原本就有的靈明本心。我們的內心一切具足,我們求心法,自己有心,不向自己心去求,向那裏去求呢?生心外求是愚迷,古聖先賢一再呵斥,希望行人就路還鄉,不要迷頭認影。
很高興,現在已有一、二位年青朋友有了開悟象征,,摩诃般若開始發露;但先別高興,你要反省,你要去除心上的障礙、心垢,要發露保持這樣的心態,否則的話,丟掉了再去找,很難找回來。
五、結語
心地不自在的人,最大的毛病出在分別心太強,不分別豈不是麻木不仁了?修行人不同于一般人的心態,要不分別就在用「照」,照見五蘊皆空的「照」,照的作用如同明鏡,不是照像底片,照不留痕,便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若是攝影錄影,分別不息,心就亂了。
以上所說,特別強調溯源窮本,心有源頭,找到源頭就真相大白了。我本來可以把心源作一素描,但恐怕素描以後,以爲就是這樣,不再去找了,這對人有害無益,自古以來,就沒有人去素描的,也請各位不要誤會,以爲我是大澈大悟的,沒有這回事,我不過只是清清楚楚,了解生命的本質,暸解了生命的原貌,神佛跟我們沒有距離,如此而已。
曆代聖人出世,大多難暢本懷,抱著救人的心而來,結果失望而歸。人心難度,人心不可測,人心的可塑性很大;它可以把你雕塑成聖人,也可以把自己變成魔鬼,天堂、地獄、畜牲、餓鬼……皆是從心所欲、分別、起惑、造業而後成的虛幻事實。
修行人要離分別,時時用照,能照見五蘊皆空,就得大自在,用照就可以消除記錄慣性,記錄慣性沒有了,就是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大菩薩。五蘊空了才能超然無羁,擺脫一切苦厄。用平等心去看一切的時候,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也即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的「不二法門」。
淨化心靈是修行人的本分,也是我們的基本使命,乘著年輕力壯,好好關注、了卻這個大事,一旦衰境來臨,手足無措,那就晚了!
努力!珍重!
《發掘真我主宰心國》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