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真我主宰心国
耕云先生主讲
目录
一、宗旨
二、要领
三、方法
四、戒忌
五、结语
一、宗旨
耕云先生讲述
于台南市禅学会成立之前
一、发掘真我主宰心国
为什么要发掘真我?
因为人人都有真实、永恒的自我,真实地自我就是原本地自己;凡是真实地,必定是原来如此、普遍如此,而且是必定如此的。
我们现在这个肉体,是以真我为基因,由印象、认识经验、分析、选择、执着;上焉者对道理执着,下焉者对欲望起执着,因执着而造业,于是便形成了每个人不同的形像和人格。「业」非原本就有,自然也无法保持不变。原本就有、原来就存在、永远都存在的,只有真实地自心,只要能发掘出真实的自己,我执及执着当下就会去掉一大半,人生就会出现新境界,这是经过实证,绝非一种揣测。
为什么要主宰心国?
当我们发掘出来真我(安祥心态)的时候,要以安祥心态为主,表层意识的一切认知和概念,从此以后都是仆从和工具,要主宰它、善用它,这样才能提升人的品质,提高人的价值,朝这方面致力的人多时,人类共同的理想──世界大同才会有实现的可能。
王阳明的「致良知」,就是主宰心国的另一种方法。禅宗曹洞宗的君臣五位,临济的夺人夺境……也都是主宰心国的另一种方便。
主张致良知的王阳明,他这阳明之号──阳而不阴,明则无暗,其实就是指他所证得的心国素描,并没有什么高深、玄妙和奇特。
易经最后一卦「群龙无首」,即是纯阳之卦,纯阳就是没有阴暗,纯阳象征光明,象征坦诚,在我们自心来说就是没有心垢、不再污染。人的品质都能纯净无染,到了菩萨境界,外户还用闭吗?还会有盗窃乱贼吗?如果不朝发掘真我,主宰心国这方面去努力,大道不但难行,大同社会、世界大同也永远不会出现的。
二、要领:不依赖不祈(企、希)求
我们信佛,不要依赖佛,一起依赖的心理,就是在否定自己。
圣如孔子、佛陀、耶苏……都是人们的楷模,应该向他们学习、向他们效法,不应该有所依赖、有所祈(乞、希)求。那些求佛赐福,求神保佑、中奖发财,认为大拜拜就可以消灾免难……这是不可能的,大宇宙中一个最普遍的法则就是因果,形式逻辑学上所讲的自然齐一律。
什么是神?
聪明、正直谓之神,神不是恶霸,也不是特权,衪不可能包庇你,也绝不会去破坏宇宙法则。我们能明白这一点,知道事事皆有因果关系,我们所应该做的,最高尚的行为,便是净化自己,仰仗着神佛的真理之光,照耀着我们前进的方向和目标,绝不是祈求和依赖,自己饥饿不能由别人代吃;请别人读书,结果自己一无所知。一定要靠自力,不要靠他力,靠他力是否定自己,要见性成佛,岂可不经千磨百炼?
我们知道,别人给我们解答问题的是别人的心;别人的心既然可以解答我们的疑难,难道说自己的心不能解答自己的疑难问题吗?如果自己不能解决自己的疑难,遇有问题去问别人,岂不等于否定了自己的心?否定了真我?太不应该了,太委屈自己的心了。只有一切向自心求答案的认知,才是一劳永逸根本解决问题之道。
所以,所知障、文字戏论,观念游戏……很害人,我们不但不可以杂毒入心的逢书就看,也不必舍近求远的到处去问人,除非把过去所知所学、自以为是的那些东西、理论统统丢掉,否则便无法踏上离执禅定!没有离执,心怎安祥?没有安祥,还算什么修行?迈向生命的圆满那更是奢望了!
三、方法:
1、彻底反省忏悔
修行不透过反省,就不能清清楚楚认识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若不认知自己构成人格的内涵,就无法修正想念行为的偏差,唯有认真、彻底的反省,才会由衷地感觉愧疚,然后痛心疾首地忏悔,下个决心不二过,从此守身如玉的做人,唯有这样,你的守护灵才会帮助你去除心垢,心垢去掉了,电阻就没有了,好象已冶炼成的白金,耐得了高温,抗得住氧化,经得起考验,如此才能提升和增强你的生命力。有了一个良导体,才能充分而不损耗的接受生命力来源的能。所以,反省太重要了。
2、溯本穷源追根究柢
水有源,木有本,生命也有生命的源头、根本,所谓命根,我们若能追溯到自己性命的根源,就会一切改变,踏上离执禅定。禅定,即是恒持安祥心态的一种境界,没有任何奇特,也用不着打坐,没有离执、去执禅定,打坐容易造成心理和生理上的损害。各位特别记住,不要随便打坐。心法,是在心地上用功夫,在肉体上着眼,那就不是心法而是身法了。
当我们溯本穷源,找到生命的根本以后,宇宙、人生的真相就会大白,找到了生命的源头,就再也没有别的了,再也没有剩余的问题,无可追求,当下就可以放下了。未到家的人,放下是很难的,到了山穷水尽时,自然会放下、拋丢。如果不做一番追根究柢,逼到山穷水尽处,便不会柳暗花明又一村,便不会绽现一个新境界、新气象。能溯本、寻觅到自己的命根,也就是找到了自己的本来面目。当自己得本以后,要知护惜。所谓保任;保持它,信任它,从此不再由分别心当家作主。一个修行到家的人,他的心像一面镜子一样。庄子说「至人用心如镜」。对任何事物都是客观的照。王阳明说「虚灵不昧,物来顺应」,无事时寂然不动,有事时感而遂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既不用去分别,也用不着去联想,如经上所说的菩萨境界,永远都是清清明明、空空朗朗的,只有这才是真正自受用的境界;但是,这个还不够,要做一个从容中道、潇洒自在、无碍解脱的禅者,要有能力和方便去帮助别人。
真正的禅者是合乎时代、潮流而日新又新的,也即是说他不受任何的限制和拘束,他有他自己的语言,不必拾古人的牙慧;他有一套自己的创新,不一定沿用过去的方法。这若是没有突破的人,很难表达出法的真精神的。
所以谈心法,自救救人,必须先有自受用境界,然后又有救人的方便,如果没有救人的方便,就不要与别人讲道理,给别人制造理障,堵塞别人的悟门,不但没有功德,而且是有罪过的。
3、克念护心合乎中道
古人说「克念作圣,妄念作狂」,修行人并不是没有想念,没有想念就没有行为,那就成了枯木死灰了。修行人的想念是主动的,如坛经上说「真如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这种想念应该发动在一个时间、空间、事缘的交叉点上。发动在这个时点上,才不会是妄念。
我们不必压制心念不许它想,只要像一面镜子就可以了。让心如镜,丝毫无隐,秋毫不犯,克念护心,只有第一念,不产生联想,就要护心如城,增强心力,没有邪思妄想,黑暗念头潜不进来,心是光明的。修行人能否主宰心国,就在每一念的生起是否清楚、明白。
如果一个人莫名其妙的起了烦恼,那一定有原因,一定有错误,别听旁人说那是情绪周期的现象,因为错误永远是烦恼的起因,如果自己没有想错、看错、说错、做错,那是不会有烦恼的。所以当你烦恼生起的时候,就要反省:是说错了?做错了?抑或想错了?找出错误之根,马上改正过来,这是对治烦恼最有效的办法。
能够克服妄念,对治烦恼,然后才能主宰心国,行乎中道;中道就是中庸之道,做人处事,无过与不及,恰到好处。把这个方法做到了,就是圆成佛道了。
四、戒忌:
1、不凸显自我不批评别人
古人修行,入山唯恐不深。证道歌究竟是那位禅师所着?至今尚莫衷一是。
禅修是向内用功夫,非常忌讳凸显、炫耀自己。说自己有进步,其实是迷惑,言多必失,说了就漏。
古人有所悟时,除了自己的师父,不跟任何人说。成天讲梦话的人,都是没有头脑,痴人说梦嘛!你讲旅途中讲得如何好,都像孔子批评「管仲之器小哉!」所以我们不要得少为足,不要炫耀自己,不要讲修行途中任何光景及境界;要埋头苦干,奋励前进,一旦真正到家,真是开口不得,方知过去所见、所知、所说无非戏论。
此外,不要批评别人;你求仁得仁,他求义得义,你种苹果吃苹果,他种西瓜吃西瓜,合乎因果,恰如其分,你去管人家,失去了自己,不但影响自己的进程,而且容易引起争论。「此宗本无争,争即失道意」。争论只会添加污垢,引生烦恼,破坏心国宁静,干扰内心的安祥,何苦来哉?
2、不要羡慕奇异追求神通
古人说「平常心是道」,平常心即是安祥心态。
奇异就是突出,突出与缺陷是相对的。在修行过程中不管出现异境、妙境皆以平等梦幻视之,什么境界都没有,那是最殊胜之境。这即是说,心不要被任何外境所牵动。另外不要追求神通,神通是不求自得的力量,是心灵进步过程中的副产品,一如碾米厂的米糠,虽然有用,但不是主要。当心净化到光明圆满时,自然会有神通,但切忌炫耀,一生执着,便成障碍。
3、不搞文字及观念游戏
告诉各位,心灵进步最难的是离执,在所执群中,理执尤其难除,总认为「天下的事物莫不有理」,像看小说,会着迷而上瘾,如果突不破这层迷障,禅无法学,观念游戏是很可怕的。
同别人谈心法,不要讲什么理论,只说事实就好。禅宗不立文字,就是不建立系统理论,如果有一套系统理论,那就成了学问,不再是法了。学问与法有什么差别?学问增加知识、见解(所知障),法可以改变人的气质、性(人)格,乃至改变生命体中的细胞,整个人的身心都会起变化。凡是不能改变整个身心、不能够使成为…
《发掘真我主宰心国》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