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法的人格化的东西都是虚假的,都是观念游戏。
有学人问洞山:「如何是佛?」答:「麻三斤!」
有学人问赵州:「甚么是祖师西来意?」答:「庭前柏树子!」
你懂他们回答问题的内涵是什么吗?懂了就入禅。不懂去研究,越搞越迷糊。纵然有些人言之凿凿,禅师也会给你个横点头:「你到那里去了!」那即是说,你已离开了心国,走到意识观念游戏上去了。
香林远禅师说「老僧四十年才打成一遍!」
打成一遍是修行最札实的功夫,任何修行人不把功夫打成一遍,都到不了实际理地,领受不到本地风光。
参禅参到摩诃般若发露固然可贵,更可贵的是要把它打成一遍;对发露的安祥本心,确认肯定之后,要使它生处变熟,随时与它同在,它就是你,你就是它;对过去所熟悉的一切外境,要熟处变生,用照而离分别,不与任何事物同在;进而行深般若,了了见,无一物,没有任何的外在,只有一颗灵明不昧的本心。到此不要执着它,也不要忘记它,勿忘勿助。「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如果你要用力保持它,那是「揠苗助长」,结果「则苗槁矣!」你若忘记他,那就会又迷失了。只有时时保任、管带住它,行住坐卧、吃饭、睡觉、上厕所……都与之同在,没有丢掉它,如此朝朝暮暮、日日月月年年,就会有挥之不去的一天;当赶也赶不去,丢也丢不掉时,斯之谓打成一遍。
修行人的心,本是「如日处虚空」的,最怕有两种感觉不能突破;一是寂寞,一是无聊。当你不能把寂寞当享受,感觉寂寞难耐时,你的摩诃般若便不在了,心力开始降低。当你感觉很无聊时,你就是一个无聊的人了。百病从心生,皆由此而起。所以各位要警觉,修行道上岔路多,能够通过魔考,通过考验,千磨百炼而不轻易动此向道之心的人,必定会到达生命的圆满,归家稳坐。
为什么要把这些多加说明呢?因为理障、事障本是一个「障」字,火车道上堆了石头不得前进,离开轨道也会完蛋!事实上,到了一定的境界,它会清清楚楚的。一切都是现象,除了真心以外,宇宙间根本就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更那里会有永远不移的真理?试问威音王以前有什么法?有什么道理?什么都没有。法是法则,道是轨则,都是有人以后才建立、才有的东西。古人说「平常心是道」,平常心是既超越而又存在的,它是非常超然的,你只要从容中道,迟早一定会完成摩诃般若、法的人格化。
洞山禅师说:「学人万千无一悟,过在觅他舌头路……」很多人听了禅师的话,向他言语里去琢摸,推敲,被他言语所转,这很不好,禅师的话很明白、很通俗,听话的人不要去把它理论化,作道理会;如果被观念所困,心就会变得扭曲、僵滞而狭窄。
参禅开悟是最快、最稳妥的,禅师从来不告诉人有什么道理,纵有回答也是叫你向自心求答案,不是他吝啬,而是怕你有了障碍,陷入观念游戏,障蔽了你原本就有的灵明本心。我们的内心一切具足,我们求心法,自己有心,不向自己心去求,向那里去求呢?生心外求是愚迷,古圣先贤一再呵斥,希望行人就路还乡,不要迷头认影。
很高兴,现在已有一、二位年青朋友有了开悟象征,,摩诃般若开始发露;但先别高兴,你要反省,你要去除心上的障碍、心垢,要发露保持这样的心态,否则的话,丢掉了再去找,很难找回来。
五、结语
心地不自在的人,最大的毛病出在分别心太强,不分别岂不是麻木不仁了?修行人不同于一般人的心态,要不分别就在用「照」,照见五蕴皆空的「照」,照的作用如同明镜,不是照像底片,照不留痕,便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若是摄影录影,分别不息,心就乱了。
以上所说,特别强调溯源穷本,心有源头,找到源头就真相大白了。我本来可以把心源作一素描,但恐怕素描以后,以为就是这样,不再去找了,这对人有害无益,自古以来,就没有人去素描的,也请各位不要误会,以为我是大澈大悟的,没有这回事,我不过只是清清楚楚,了解生命的本质,暸解了生命的原貌,神佛跟我们没有距离,如此而已。
历代圣人出世,大多难畅本怀,抱着救人的心而来,结果失望而归。人心难度,人心不可测,人心的可塑性很大;它可以把你雕塑成圣人,也可以把自己变成魔鬼,天堂、地狱、畜牲、饿鬼……皆是从心所欲、分别、起惑、造业而后成的虚幻事实。
修行人要离分别,时时用照,能照见五蕴皆空,就得大自在,用照就可以消除记录惯性,记录惯性没有了,就是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大菩萨。五蕴空了才能超然无羁,摆脱一切苦厄。用平等心去看一切的时候,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也即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的「不二法门」。
净化心灵是修行人的本分,也是我们的基本使命,乘着年轻力壮,好好关注、了却这个大事,一旦衰境来临,手足无措,那就晚了!
努力!珍重!
《发掘真我主宰心国》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