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叁 見相應
第一 預流品
[一] 第一 風
一~二
[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諸比丘!因有何
由取于何
由現貪于何
而起如是之見:風不吹,河不流,懷妊而不生,日月出而不沒,如柱之立住耶
”
叁
“大德!世尊乃我等之法根……乃至……”
四
“諸比丘!因有色,由取色,因現貪于色,而起如是見:風不吹,河不流,懷妊而不生,日月出而不沒,如柱之立住。”
五~七
受……想……行……
八
因有識,由取識,因現貪于識而起如是見:風不吹,河不流,懷妊而不生,日月出而不沒,如柱之立住。
九
諸比丘!汝等于意如何
色是常耶
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無常者,是苦耶
是樂耶
”
“大德!是苦。”
“不執取無常、苦變易之法,以起如是之見:風不吹,河不流,懷妊而不生,日月出而不沒,如柱之立住耶
”
“大德!不也。”
十~十二
受……想……行……
十叁
“識是常耶
是無常耶
”
“大德!是無常。”
“無常者,是苦耶
是樂耶
”
“大德!是苦。”
“不執取無常、苦變易之法,以起如是之見:風不吹,河不流,懷妊而不生,日月出而不沒,如柱之立住耶
”
“大德!不也。”
十四
“所見、所聞、所思、所知、所得、所求下意之所伺是常耶
是無常耶
”
“大德!是無常。”
“無常者,是苦耶
是樂耶
”
“大德!是苦。”
“不執取無常、苦變易之法,以起如是見:風不吹,河不流,懷妊而不生,日月出而不沒,如柱之立住耶
”
“大德!不也。”
十五
“諸比丘!聖弟子于如是六處斷疑惑,于苦斷疑惑,于苦集斷疑惑,于苦滅斷疑惑,于順苦滅道斷疑惑者,諸比丘!此聖弟子名爲預流,有不墮法,決定,爲趣叁菩提。”
注1 漢譯雜阿含經卷七(大正藏二、四五a)。
[二] 第二 我所
一~二
[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諸比丘!因有何
由取于何
由現貪于何
而起如是之見: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體耶
”
叁
“大德!世尊乃我等之法根……乃至……”
四
“諸比丘!因有色,由取色,由現貪于色,而起如是之見:此是我所,此是我,此爲我體。”
五~七
受……想……行……
八
“因有識,由取于識,由現貪于識,而起如是之見:此是我所,此是我,此爲我體。”
九
“諸比丘!汝等于意如何
色是常耶
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乃至……”
十~十二
受……想……行……
十叁
“識是常耶
是無常耶
”
“大德!是無常……乃至……”
“不取彼而起如是之見:此是我所,此是我,此爲我體耶
”
“大德!不也。”
十四
“所見、所聞、所思、所知、所得、所求、意之所伺是常耶
是無常耶
”
“大德!是無常。”
“無常者,是苦耶
是樂耶
”
“大德!是苦。”
“不執取無常、苦變易之法,而起如是之見:此是我所,此是我,此爲我體耶
”
“大德!不也!”
十五
“諸比丘!聖弟子于如是六處,斷疑惑。于苦斷疑惑……乃至……于順苦滅道斷疑惑者。諸比丘!此聖弟子名爲預流,有不墮法,決定,爲趣叁菩提。”
注1 前半是與蘊相應一五O經同。
[叁] 第叁 我
一~二
[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因有何
由取于何
由現貪于何
而起如是之見:此是我,此是世間,此我應于死後有,常、恒、永住而爲不變易之法耶
”
叁
“大德世尊乃我等之法根……乃至……”
四
“諸比丘!由有色,由取于色,由現貪于色,而起如是之見:此是我,此是世間,此我應于死後有,常、恒、永住,爲不變易之法。
五~七
受……想……行……
八
因有識,由取于識,由現貪于識,而起如是之見:此是我,此是世間,此我應于死後有,常、恒、永住,爲不變易之法。
九~十叁
諸比丘!汝等于意如何:色是常耶
是無常耶
”
“大德!是無常。”
“不取彼而起如是之見:此是我……乃至……爲不變易之法耶
”
“大德!不也。”
十四
“所見、所聞、所思、所知、所得、所求、意之所伺是常耶
是無常耶
”
“大德!是無常……乃至……”
“不取彼而起如是之見:此是我,此是世間,此我應于死後有、常、恒、永住而爲不變易之法耶
”“大德!不也。”
十五
“諸比丘!聖弟子于如是六處斷疑惑,于苦斷疑惑……乃至……于順苦滅道斷疑惑者,諸比丘!此聖弟子名爲預流,有不墮法,決定,爲趣叁菩提。”
注1 前半是與蘊相應一五一經同。
[四] 第四 無我所
一~二
[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諸比丘!因有何
由取于何
由現貪于何
而起如是之見:若無我、無我所者,當爲無我、無我所耶
”
叁
“大德!世尊乃我等之法根……乃至……”
四
“諸比丘!因有色,由取于色,由現貪于色,而起如是之見:若無我、無我所者,當爲無我、無我所。
五~七
受……想……行……
八
因有識,由取于識,由現貪于識,而起如是之見:若無我、無我所者,當爲無我、無我所。
九
諸比丘!汝等于意如何:色是常耶
是無常耶
”
“大德!是無常……乃至……”
“雖不取彼而起如是之見:若無我、無我所者,當爲無我、無我所耶
”
“大德!不也。”
十~十叁
受……想……行……識……
十四
“所見、所聞、所思、所知、所得、所求、意之所伺是常耶
是無常耶
”
“大德!是無常……乃至……”
“不取彼而起如是之見:若無我、無我所者,當爲無我、無我所耶
”
“大德!不也。”
十五
“諸比丘!聖弟子,如是于六處斷疑惑,于苦斷疑惑……乃至……于順苦滅道斷疑惑者,諸比丘!此聖弟子名爲預流,有不墮法、決定、爲趣叁菩提。”
注1 前半是與總相應第一五二經同。
[五] 第五 無
一~二
[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諸比丘!因有何
由取于何
因現貪于何
而起如是之見:無施,無供施,無燒施,無善惡業之果報。無此世,無他世,無母,無父,無生死之衆生。于世間沙門、婆羅門無有自證知、現證、宣說此世、他世正到正趣者。四大和合之士夫,命終之時,地還歸于地身,水還歸于水身,火還歸于火身,風還歸于風身,諸根轉入于虛空。以四人載死人于輿床3而往,乃至火葬場,雖語其骨成爲鴿色,供物成灰,布施乃愚者之所說,說死後有是虛诳妄說。不論賢者、愚人,身壞而斷滅,死後爲無有耶
”
叁
“大德!世尊乃我等之法根……乃至……”
四
“諸比丘!因有色,由取于色,由現貪于色,而起如是之見:無施,無供施……乃至……身壞而斷滅,死後爲無有。
五~七
受……想……行……
八
因有識,由取于識,由因現貪于識,而起如是之見:無施,無供施……乃至……身壞而斷滅,死後爲無有。
九
諸比丘!汝等于意如何,色是常耶
是無常耶
”
“大德!是無常……乃至……”
“不取彼而起如是之見:無施,無供施……乃至……身壞而斷滅,死後爲無有耶
”
“大德!不也。”
十~十叁
“受……想……行……識是常耶
是無常耶
”
“大德!是無常……乃至……”
“不執取于苦而有變易之法,以起如是之見:無施,無供施……乃至……身壞而斷滅,死後爲無有耶
”
“大德!不也。”
十四
“所見、所聞、所思、所知、所得、所求、意之所伺是常耶
是無常耶
”
“大德!是無常……乃至……”
“不執取于苦有變易之法者,起如是之見:無施,無供施……乃至……不論賢者,愚人,身壞而斷滅,死後當爲無有耶
”
“大德!不也。”
十五
“諸比丘!聖弟子如是于六處斷疑惑,于苦斷疑惑……乃至……于順苦滅道斷疑惑者。諸比丘!此聖弟子名爲預流,有不墮法,決定,爲趣叁菩提。”
注1 漢譯雜阿含經卷七(大正藏二、四叁c)。
2 以下出長部經典(原典一、五五頁),中部經典(原典一、五一五頁)。
3 “輿床”。原本ayanti pahcama是asandi-pancama之誤。
4 “決定”一語,原本逸失。
[六] 第六 作
一~二
[爾時,世尊]舍衛城……乃至……“諸比丘!因有何
由取于何
由現貪于何
而起如是之見:自作、令他作、截、令截、煮2、令煮、苦、令苦、惱、令惱、脅、令脅、殺、盜、穿牆、掠奪、偷奪,斷阻道路,許往他之妻。妄語,雖如是作亦非作惡。以利刃之輪寶,作此地上之生類爲一肉聚、一肉塊,此因緣故,無惡無招惡。雖往恒河之南岸自殺、令他殺、截、令他截、煮、令他煮,此因緣故,無惡、無有招惡。雖往恒河之北岸,自布施、令他布施、供施、令供施,此因緣故,無福,無招福。雖以布施、調禦、禁戒、實語,亦無福,無招福報耶
”
四
“大德!世尊乃我等之法根……乃至……”
五
“諸比丘!因有色,由取于色,由現貪于色,而起如是之見:自作,令他作……乃至……亦無福,無招福。”
六~八
受……想……行……
九
“因有識,由取于識,由現貪于識,而起如是之見:自作,令他作……乃至……無福,無招福。
十
諸比丘!汝等于意如何,色是當耶
是無常耶
”
“大德!是無常。…
《第叁 見相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