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如理于觀察:無所有、無實、………至……諸比丘!如何于陽焰有堅實焉!
八
諸比丘!有如是想之……乃至……
九
諸比丘!譬如有士夫,欲[得]堅固之材,求堅固之材持利斧往尋求堅固之材而入林中。[忽]見彼處有直立之大芭蕉樹新鮮而無核心3。彼伐此根,伐根亦伐頂。伐頂而剝其樹皮。彼剝樹皮,連膚亦不得,何況堅實焉!
十
具眼之士夫,見此觀之,如理于觀察。彼見于此觀之,如理于觀察:則無所有、無實、無堅固。諸比丘!如何以芭蕉樹有堅實焉!
十一
諸比丘!有如是行之過去、未來、現在……乃至……遠、近。比丘見此觀之,如理于觀察。彼見此觀之,如理于觀察:則無所有、無實、無堅固。諸比丘!如何于行有堅實焉!
十二
諸比丘!譬如幻師或幻師弟子,于四衢道4現幻,具眼之士夫,見此觀之,如理于觀察。彼見此觀之,如理于觀察:則無所有、無實、無堅固。諸比丘!如何有幻之堅實焉!
十叁
諸比丘!有如是識之過去、未來、現在……乃至……遠、近。比丘見此觀之,如理于觀察。彼見此觀之,如理于觀察:則無所有、無實、無堅固。諸比丘!如何有識之堅實焉!
十四
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如是觀之,而厭患于色,厭患于受……想……行:識。厭患而離欲,離欲而解脫,解脫而解脫已,則智生……乃至知……不更受後有。”
十五
世尊如是言,善逝如是言已,師更言曰:
(一)
色乃如聚沫
受乃如水泡
想乃如陽焰
行則如芭蕉
識則如幻事
日種尊所說
(二)
若周匝而觀
如理察諸法
如理觀見時
無所有無實
(叁)
此身始皆然
大慧者所說
若以離叁法
應觀色棄物
(四)
叁爲壽暖識
若以離此身
棄之無回顧
無思食他物
(五)
如是身相續
此愚說幻事
殺者始稱名
堅固此處無
(六)
比丘勤精進
觀察是諸蘊
晝固比日夜
有正知系念
(七)
一切結應斷
爲己歸依處
猶如燃頭想
應希不動境
注1 漢譯雜阿含經卷十(大正藏二、六八b)五陰譬喻經(大正藏二、五O一a)佛說水沫所漂經(大正藏二、五O一c)。
2 “陽焰流動”maricika由暹羅本讀爲marici phandati
3 “無核心”原注akukkajata,由“內部無堅固杖”而譯之。
4 “衢道”原本mahapathe暹羅本爲catummahapathe
[九六] 第四 牛糞
一~二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時,有一人……坐。
叁
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言:
四
“大德!有少分色是常、恒、永住而不變易法,有相似永住2而應正住者耶
五
大德!有少分受是常、恒、永住而不變易法,相似永住而應正住者耶
六
大德!有少分想是……乃至……
七
大德!有少分行是常、恒、永住而不變易法,相似永住而應正住者耶
八
大德!有少分識是常、恒、永住而不變易法,相似永住而應正住者耶
”
九
“比丘!無有少分色是常、恒、永住而有不變易法,相似永住應正住者。
十~十叁
比丘!無有少分受……想……行……識是常、恒、永住而不變易法,相似永住而應正住者。”
十四
時,世尊手執小牛糞搏,以告彼比丘曰:
十五
“比丘!無有如是分之自性,獲得常、恒、永住而有不變易之法,相似永住而應正住者。
十六
比丘!若有如是分之自性,獲得常、恒、永住而有不變易法者,梵行住者則無能正盡苦。比丘!無有如是分之自性,獲得常、恒、永住而有不變易法故,梵行住者有能正盡苦。
十七
比丘!于前生我爲刹帝利之灌頂王。比丘!我爲刹帝利之灌頂王時,有八萬四千之都城,拘舍婆提城爲上首。
十八
比丘!我爲刹帝利之灌頂王時,有八萬四千之宮殿,達摩殿爲上首。
十九
比丘!我爲刹帝利之灌頂王時,有八萬四千之重閣,摩诃由诃閣爲上首。
二十
比丘!我爲刹帝利之灌頂王時,有八萬四千之床,乃牙之所成,堅材之所成,金所成,銀所成。鋪以深毛之黑毛氈,鋪以白羊毛毯,以鋪有花樣之羊毛布,鋪以迦達利鹿之最勝毛毯,于上具張蓋,兩側有丹枕。
二一
比丘!我爲刹帝利之灌頂王時,有八萬四千之象,以金莊嚴之,以具金幢,金網覆于上,布薩象爲上首。
二二
比丘!我爲刹帝利之灌頂王時,有八萬四千之馬,以金莊嚴之,具以金幢,金網覆于上,婆羅诃馬王爲上首。
二叁
比丘!我爲刹帝利之灌頂王時,有八萬四千之車,以金莊嚴之,具以金幢,金網覆于上,毗阇那難提車爲上首。
二四
比丘!我爲刹帝利之灌頂王時,有八萬四千之摩尼珠,珠寶爲上首。
二五
比丘!我……乃至……有八萬四千之女,須跋陀妃爲上首。
二六
比丘!我……乃至……有八萬四千之刹帝利,從臣而主兵臣寶爲上首。
二七
比丘!我……乃至……有八萬四千之乳牛,以黃麻莊嚴之,具以之榨乳桶。
二八
比丘!我……乃至……有八萬四千俱底之衣服,是刍摩細衣,憍奢耶細衣,欽婆羅細衣,古貝細衣。
二九
比丘!我……乃至……有六萬四千之釜飲食,以供朝夕飲食。
叁十
複次,比丘!其時有八萬四千之都城,我唯居一都城,即拘舍婆提城。
叁一
比丘!其時有八萬四千之宮殿,我唯居一宮殿,則達摩殿。
叁二
比丘!其時有八萬四千之重阇,我唯居一重閣,即摩诃由诃閣。
叁叁
比丘!其時有八萬四千之床,我唯用牙所成,或堅材所成,或金所成,或銀所成。
叁四
比丘!其時雖有八萬四千之象,我唯乘一象,即布薩象。 叁五
比丘!其時雖有八萬四千之馬,我唯乘一馬,即婆羅诃馬王。
叁六
比丘!其時雖有八萬四千之車,我唯乘一車,即毗阇那難提車。
叁七
比丘!其時雖八萬四千之女,唯一之女奉侍于我,即刹帝利女,或耶羅美迦
女。
叁八
比丘!其時雖有八萬四千俱底之衣服,我唯著一套衣,即刍摩細衣,或憍奢耶細衣,或欽婆羅細衣,或古貝細衣。
叁九
比丘!雖有八萬四千之釜飲食,我唯食一釜食,乃至那厘量之飯,及于此相應之羹。
四十
比丘!一切諸行皆爲過去而滅盡所變易。
四一
比丘!如是諸行是無常也。比丘!如是諸行是無恒。比丘!如是諸行是不安。
四二
比丘!故應厭患、應離,應解脫于一切諸行。”
注1 漢譯雜阿含經卷十(大正藏二、六七c)中阿經卷十一(大正藏一、四九六a)同卷叁十四(大正藏一、六四五c)
2 “相似永住”相似須彌山頂、大地、日月等之永住,而譯(原注)。
[九七] 第五 指尖
一~二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乃至……
叁
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言:
四
“大德!有少分之色是常、恒、不變易法,而相似永住之應正住者耶
五
大德!有少分之受……乃至……
六
大德!有少壑孚……乃至……
七
大德!有少分之行……乃至……
八
大德!有少分之識是常、恒、不變易法,而相似永住之應正住者耶
”
九
“比丘!無有少分之色是常、恒、永住,不變易法,而相似永住之應正住者。
十~十叁
比丘!無有少分之受……想……行……識是常、恒、永住,不變易法,而相似永住之應正住者。
十四
時,世尊于指尖置少許之塵,告彼比丘曰:
十五
比丘!無有如是分之色是常、恒、永住,不變易法,而相似永住之應正住者。比丘!若有如是分之色是常、恒、永住,不變易法者,即無梵行者能正盡苦。比丘!然而,無有如是分之色是常、恒、永住,不變易法者,故有梵行者,能正盡苦。
十六
比丘!無有如是分之受是常、恒、永住,不變易法,而相似永住之應正住者。比丘!若有如是分之受是常、恒、永住,不變易法者,梵行住即不能正盡苦。比丘!然而,無有如是分之受是常、恒、永住,不變易法者,故梵行住能正盡苦。
十七
比丘!無有如是分之想……乃至……
十八
比丘!無有如是分之行是常、恒、永住,不變易法,而相似永住之應正住。比丘!若有如是分之行是常、恒、永住,不變易法者,梵行住即不能正盡苦。比丘!然而,無有如是分之行是常、恒、永住,不變易法,故梵行住,能正盡苦。
十九
比丘!無有如是分之識是常、恒、永住,不變易法,而相似永住之應正住者。比丘!若有如是分之識是常、恒、永住,不變易法者,梵行住即不能正盡苦。比丘!然而,無有如是分之識是常、恒、永住,不變易法,故梵行住,能正盡苦。
二十
比丘!汝意如何
色是常耶
是無常耶
”
“大德!是無常。”
“受……想……行……識是常耶
是無常耶
”
“大德!是無常。”
二一
“比丘!是故于此處……乃至……
二二
如是觀……乃至知……不更受後有。”
注1 漢譯雜阿含經卷十四(大正藏二、六一七b)原本經名有nakhasikam應作nakhasik-ham.
2 “比丘”原本bhikkhave是bhikkhu之誤。
[九八] 第六 清淨(海)
一~二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乃至……
叁
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言:
四
“大德!有少分之色是常、恒、不變易法,相似永住而應正住者耶
五~八
…
《第一 犍度篇 蘊相應(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