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一 犍度篇 蕴相应(中)▪P11

  ..续本文上一页澄、不安住,不解脱。则生恐惧、取着2,意退转而思:“若然者,以何为我体耶

  ”然而观于法者则不然。以谁为我说法,有使我观于法者耶

  ”

  六

  时,具寿阐陀思惟:“彼具寿阿难住拘睒弥国瞿师罗园,与师及诸同梵行知识所赞叹尊重。具寿阿难能为我说法,以使我观于法。我如是信赖具寿阿难,我应往具寿阿难之处。”

  七

  时,具寿阐陀,收藏卧、坐具,持钵、衣,往拘睒弥国瞿师罗园,具寿阿难之处。往而与具寿阿难,俱相交谈庆慰……乃至……

  八

  一面坐之具寿阐陀,言具寿阿难:“友阿难!我有时住波罗捺国仙人堕处鹿野苑。友!于时,我从静坐起,持键由精舍去至精舍,言于诸长老比丘:“诸具寿长老!请教导我,请说法,令我得观于法。”

  九

  如是言已。诸长老比丘谓我曰:“友阐陀!色是无常,受……想……行……识是无常。色是无我……乃至……识是无我。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

  十

  友!时,我乃思惟:“我亦如是思惟色是无常,……乃至……识是无常,色是无我,受……想……行……识是无我。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

  十一

  然而于一切行寂止,一切依定弃,爱尽、离欲、灭尽、涅槃,我心不进、不澄、不安住、不解脱。生恐惧、取着、意退转则思:“苦然者,何为我体耶

  ”然而观于法者则不然。谁为我说法,有使我观于法者耶

  

  十二

  友!时,我乃思惟:“彼具寿阿难,住拘睒弥国瞿师罗园。师及诸同梵行知识所赞叹尊重。具寿阿难,能为我说法,以使我观法。我如是信赖具寿阿难,我应往具寿阿难之处。”

  十三

  具寿阿难!请教导我,具寿阿难!请教诫我,具寿阿难!请为我说法,以使我观法。”

  十四

  “我如是喜悦具寿阐陀。具寿阐陀,显现以破除障碍者。阐陀!谛听!汝足堪知法。”

  十五

  时,具寿阐陀知“我堪知法”,如是则得广大欢喜、胜喜。

  十六

  “友阐陀!我亲自闻于世尊,亲自教导于迦旃延比丘,谓:“迦旃延!此世间多依二[边],或有,或无。迦旃延!若以正慧如实观世间之集者,于世间不生无见。迦旃延!若以正慧如实观世间之灭者,于世间不生有见。迦旃延!此世间多为近倚、取着、现贪所缚。然而不接近、此近倚、取着、意之摄受、现贪、随眠3则不取着。则不摄受“我体”,现生者则苦生、现灭者则苦灭、不疑惑、不犹豫、无其他缘而智生。迦旃延!如是为正见。

  十七

  迦旃延![一切是有]者,此是一边:[一切是无]者,此是一边。迦旃延!如来离此二边,依中而说法。谓: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乃至……如是而有此一切苦蕴之集。然而,无余离灭无明,则行灭……乃至……如是而有此一切苦蕴之灭。””

  十八

  “友阿难!如是具寿为同梵行者,欲哀愍、利益、所说教导、教诫者,我亦闻具寿阿难之说法,而现观于法。”

  注1 汉译杂含卷十(大正藏二、六六b)。

   2 “恐惧取着”由暹罗本及注之原本的句读点改之。

   3 “随眠”原本 anusaya 是 anusayam 之误。

  [九一] 第九 罗喉罗(一)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国……乃至……

  二

  时,具寿罗喉罗,来诣世尊之处。诣而……乃至……

  三

  坐于一而之具寿罗喉罗白世尊曰:“大德!如何知、如何观者,于此有识之身及外之一切相,得灭我慢、我所慢、慢随眠耶

  ”

  四

  “罗喉罗!一切色之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劣、胜、远、近者,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体,如是以正慧作如实观。

  五~七

  一切之受……想……行……

  八

  识之过去,未来、现在、内、外……乃至……此非我,此非我所,此非我体,如是以正慧作如实观。

  九

  罗喉罗!如是知,如是观者,于此有识之身及外之一切相,得灭我慢、我所慢、慢随眠。”

  注1 汉译杂阿含经卷一(大正藏二、五a)。

  [九二] 罗喉罗(二)

  一~二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乃至……

  三

  坐于一面之具寿罗喉罗,白世尊曰:“大德!如何知、如何观者,于此有识之身及外之一切相,得灭我慢、我所慢、慢随眠,以超种种相,得寂静,而善解脱耶

  ”

  四

  “罗喉罗!一切色之过去、未来、现在……乃至……远、近,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体。如是以正慧作如实观者,则无取着而解脱。

  五~七

  一切之受……想……行……

  八

  识之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劣、胜、远、近,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体。如是以正慧作如实观者,则无取着而解脱。

  九

  罗喉罗!如是知,如是观者,于此有识之身及外之一切相,得灭我慢、我所慢、慢随眠。以超种种相,得寂静而善解脱。”

   第四 长老品 [终]此品之摄颂曰:

   阿难与低舍  以及焰摩迦

   及阿菟罗度  乃至跋迦梨

   阿湿婆誓与  差摩并阐陀

   他二罗喉罗  依此以说品

  

  第五 华 品

  [九三] 第一 河流

  一~二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乃至……

  三

  “诸比丘!譬如山间之河流,处多漂没,流远水势急。其两岸有生苇草者,即分散下垂于河中。有生茅草者,即分散下垂于河中。有生灯心草者,即分散下垂于河中。有生香草者,即分散下垂于河中。

  四

  有人被漂流,若捉执苇草者,即坏,由此因缘则堕于灾厄苦难。若捉执茅草,……灯心草……香草……木者则坏,由此因缘堕于灾厄苦难。

  五

  诸比丘!如是无闻之凡夫,不见圣人,不知圣人之法,不顺圣人之法,不见善知识,不知善知识,不顺善知识之法。以观色是我,我有色,色中有我,我中有色。彼色坏,由此因缘,则堕于灾厄苦难。

  六~八

  受……想……行……

  九

  观识是我,我有识,我中有识,识中有我。彼识坏,由此因缘,堕于灾厄困难。

  十

  诸比丘!汝等于意如何

  色是常耶

  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十一~十四

  受……想……行……识是常耶

  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十五

  “诸比丘!是故于此……乃至……

  十六

  如是观……乃至知……更不受后有。”

  注1 汉译杂阿含经卷十(大正藏二、七0a)。

  [九四] 第二 华(增长)

  一~二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乃至……

  三

  “诸比丘!我不与世间诤,世间与我诤。诸比丘!法语者不与世间任何人诤。

  四

  诸比丘!世间之智者,不许有者,我亦言无。诸比丘!世间之智者,许有者,我亦言有。

  五

  诸比丘!何以世间之智者,不许有者,我亦言无耶

  

  六

  诸比丘!世间之智者不许有于色是常、恒、永住、而有不变易之法,我亦言无。

  七~九

  受……想……行……

  十

  世间之智者不许有于识是常、恒、永住、而有不变易之法,我亦言无。

  十一

  诸比丘!如是我所言无者,世间之智者,亦许无有。

  十二

  诸比丘!何以世间之智者许有,我亦言有耶

  

  十三

  诸比丘!世间之智者许有,于色是无常、苦而有变易之法,我亦言有。

  十四~十六

  受……乃至……

  十七

  世间之智者许有,于识是无常、苦而有变易之法者,我亦言有。

  十八

  诸比丘!如是我言有者,世间之智者,亦许有有。

  十九

  诸比丘!于世间有世间法,如来现等觉现观于此,而说现等觉现观、示教、立说、开显、分别、显发。

  二十

   诸比丘!何以于世间有世间法,如来为现等觉现观于此,而说现等觉现观、示教、立说、开显、分别、显发耶

  

  二一

  诸比丘!色是世间之世间法。如来现等觉现观于此,而说现等觉现观、示教 、立说、开显、分别、显发。诸比丘!如来如是说、示教、立说、开显、分别、显发有不知、不见者。我如何于此愚痴、盲闇、无眼之凡夫而不知不见。

  二二

  诸比丘!受是世间之世间法……

  二三

   比丘!想是世间之世间法……

  二四

  诸比丘!行是世间之世间法……

  二五

  诸比丘!识是世间之世间法,如来现等觉现观于此,而说现等觉现观、示教、立说、开显、分别、显发。诸比丘!如来如是说、示教、立说、开显、分别、显发有不知、不见者。我如何于此愚痴、盲闇、无眼之凡夫而不知不见。

  二六

  诸比丘!譬如优钵罗、钵昙摩、分陀利华,生于水中,长于水中,由水显现而不为所染而立。

  二七

  诸比丘!如是如来,长于世间,胜于世间,而不染于世间而住。”

  注1 汉译杂阿含经卷二(大正藏二、八b)。

  [九五] 第三 泡沫

  一

  尔时,世尊住阿毗陀处之恒河边。

  二

  于此,世尊告诸比丘曰:

  三

  “诸比丘!譬如此恒河起大聚沫,具眼之士夫,见此观之,则如理于观察。彼见于此观之,如理于观察:无所有、无实、无坚固。诸比丘!如何于聚沫有坚实耶

  

  四

  诸比丘!如是色有过去、未来、现在……乃至……远、近,比丘见此观之,如理于观察:无所有、无实、无坚固。诸比丘!如何于色有坚实焉!

  五

  诸比丘!譬如秋季降大雨,于水上泡沫之生灭。具眼之士夫,见此观之,如理于观察。彼见此观之,如理于观察:无所有、无实、无坚固。诸比丘!如何于水泡有坚实焉!

  六

  诸比丘!有如是受之过去、未来、现在……乃至……远、近。比丘见此、观之,如理于观察。彼见此、观之,如理于观察:无所有、无实、无坚固。诸比丘!如何受有坚实焉!

  七

  诸比丘!譬如暑季之最终月,日盛中时,阳焰流动,具眼之士夫,见此观之,如理于观察。彼见此、观之,…

《第一 犍度篇 蕴相应(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