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一 犍度篇 蘊相應(中)▪P11

  ..續本文上一頁澄、不安住,不解脫。則生恐懼、取著2,意退轉而思:“若然者,以何爲我體耶

  ”然而觀于法者則不然。以誰爲我說法,有使我觀于法者耶

  ”

  六

  時,具壽闡陀思惟:“彼具壽阿難住拘睒彌國瞿師羅園,與師及諸同梵行知識所贊歎尊重。具壽阿難能爲我說法,以使我觀于法。我如是信賴具壽阿難,我應往具壽阿難之處。”

  七

  時,具壽闡陀,收藏臥、坐具,持缽、衣,往拘睒彌國瞿師羅園,具壽阿難之處。往而與具壽阿難,俱相交談慶慰……乃至……

  八

  一面坐之具壽闡陀,言具壽阿難:“友阿難!我有時住波羅捺國仙人墮處鹿野苑。友!于時,我從靜坐起,持鍵由精舍去至精舍,言于諸長老比丘:“諸具壽長老!請教導我,請說法,令我得觀于法。”

  九

  如是言已。諸長老比丘謂我曰:“友闡陀!色是無常,受……想……行……識是無常。色是無我……乃至……識是無我。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

  十

  友!時,我乃思惟:“我亦如是思惟色是無常,……乃至……識是無常,色是無我,受……想……行……識是無我。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

  十一

  然而于一切行寂止,一切依定棄,愛盡、離欲、滅盡、涅槃,我心不進、不澄、不安住、不解脫。生恐懼、取著、意退轉則思:“苦然者,何爲我體耶

  ”然而觀于法者則不然。誰爲我說法,有使我觀于法者耶

  

  十二

  友!時,我乃思惟:“彼具壽阿難,住拘睒彌國瞿師羅園。師及諸同梵行知識所贊歎尊重。具壽阿難,能爲我說法,以使我觀法。我如是信賴具壽阿難,我應往具壽阿難之處。”

  十叁

  具壽阿難!請教導我,具壽阿難!請教誡我,具壽阿難!請爲我說法,以使我觀法。”

  十四

  “我如是喜悅具壽闡陀。具壽闡陀,顯現以破除障礙者。闡陀!谛聽!汝足堪知法。”

  十五

  時,具壽闡陀知“我堪知法”,如是則得廣大歡喜、勝喜。

  十六

  “友闡陀!我親自聞于世尊,親自教導于迦旃延比丘,謂:“迦旃延!此世間多依二[邊],或有,或無。迦旃延!若以正慧如實觀世間之集者,于世間不生無見。迦旃延!若以正慧如實觀世間之滅者,于世間不生有見。迦旃延!此世間多爲近倚、取著、現貪所縛。然而不接近、此近倚、取著、意之攝受、現貪、隨眠3則不取著。則不攝受“我體”,現生者則苦生、現滅者則苦滅、不疑惑、不猶豫、無其他緣而智生。迦旃延!如是爲正見。

  十七

  迦旃延![一切是有]者,此是一邊:[一切是無]者,此是一邊。迦旃延!如來離此二邊,依中而說法。謂:緣無明而有行,緣行而有識,……乃至……如是而有此一切苦蘊之集。然而,無余離滅無明,則行滅……乃至……如是而有此一切苦蘊之滅。””

  十八

  “友阿難!如是具壽爲同梵行者,欲哀愍、利益、所說教導、教誡者,我亦聞具壽阿難之說法,而現觀于法。”

  注1 漢譯雜含卷十(大正藏二、六六b)。

   2 “恐懼取著”由暹羅本及注之原本的句讀點改之。

   3 “隨眠”原本 anusaya 是 anusayam 之誤。

  [九一] 第九 羅喉羅(一)

  一

  [爾時,世尊]住舍衛國……乃至……

  二

  時,具壽羅喉羅,來詣世尊之處。詣而……乃至……

  叁

  坐于一而之具壽羅喉羅白世尊曰:“大德!如何知、如何觀者,于此有識之身及外之一切相,得滅我慢、我所慢、慢隨眠耶

  ”

  四

  “羅喉羅!一切色之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劣、勝、遠、近者,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體,如是以正慧作如實觀。

  五~七

  一切之受……想……行……

  八

  識之過去,未來、現在、內、外……乃至……此非我,此非我所,此非我體,如是以正慧作如實觀。

  九

  羅喉羅!如是知,如是觀者,于此有識之身及外之一切相,得滅我慢、我所慢、慢隨眠。”

  注1 漢譯雜阿含經卷一(大正藏二、五a)。

  [九二] 羅喉羅(二)

  一~二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叁

  坐于一面之具壽羅喉羅,白世尊曰:“大德!如何知、如何觀者,于此有識之身及外之一切相,得滅我慢、我所慢、慢隨眠,以超種種相,得寂靜,而善解脫耶

  ”

  四

  “羅喉羅!一切色之過去、未來、現在……乃至……遠、近,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體。如是以正慧作如實觀者,則無取著而解脫。

  五~七

  一切之受……想……行……

  八

  識之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劣、勝、遠、近,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體。如是以正慧作如實觀者,則無取著而解脫。

  九

  羅喉羅!如是知,如是觀者,于此有識之身及外之一切相,得滅我慢、我所慢、慢隨眠。以超種種相,得寂靜而善解脫。”

   第四 長老品 [終]此品之攝頌曰:

   阿難與低舍  以及焰摩迦

   及阿菟羅度  乃至跋迦梨

   阿濕婆誓與  差摩並闡陀

   他二羅喉羅  依此以說品

  

  第五 華 品

  [九叁] 第一 河流

  一~二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乃至……

  叁

  “諸比丘!譬如山間之河流,處多漂沒,流遠水勢急。其兩岸有生葦草者,即分散下垂于河中。有生茅草者,即分散下垂于河中。有生燈心草者,即分散下垂于河中。有生香草者,即分散下垂于河中。

  四

  有人被漂流,若捉執葦草者,即壞,由此因緣則墮于災厄苦難。若捉執茅草,……燈心草……香草……木者則壞,由此因緣墮于災厄苦難。

  五

  諸比丘!如是無聞之凡夫,不見聖人,不知聖人之法,不順聖人之法,不見善知識,不知善知識,不順善知識之法。以觀色是我,我有色,色中有我,我中有色。彼色壞,由此因緣,則墮于災厄苦難。

  六~八

  受……想……行……

  九

  觀識是我,我有識,我中有識,識中有我。彼識壞,由此因緣,墮于災厄困難。

  十

  諸比丘!汝等于意如何

  色是常耶

  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十一~十四

  受……想……行……識是常耶

  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十五

  “諸比丘!是故于此……乃至……

  十六

  如是觀……乃至知……更不受後有。”

  注1 漢譯雜阿含經卷十(大正藏二、七0a)。

  [九四] 第二 華(增長)

  一~二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叁

  “諸比丘!我不與世間诤,世間與我诤。諸比丘!法語者不與世間任何人诤。

  四

  諸比丘!世間之智者,不許有者,我亦言無。諸比丘!世間之智者,許有者,我亦言有。

  五

  諸比丘!何以世間之智者,不許有者,我亦言無耶

  

  六

  諸比丘!世間之智者不許有于色是常、恒、永住、而有不變易之法,我亦言無。

  七~九

  受……想……行……

  十

  世間之智者不許有于識是常、恒、永住、而有不變易之法,我亦言無。

  十一

  諸比丘!如是我所言無者,世間之智者,亦許無有。

  十二

  諸比丘!何以世間之智者許有,我亦言有耶

  

  十叁

  諸比丘!世間之智者許有,于色是無常、苦而有變易之法,我亦言有。

  十四~十六

  受……乃至……

  十七

  世間之智者許有,于識是無常、苦而有變易之法者,我亦言有。

  十八

  諸比丘!如是我言有者,世間之智者,亦許有有。

  十九

  諸比丘!于世間有世間法,如來現等覺現觀于此,而說現等覺現觀、示教、立說、開顯、分別、顯發。

  二十

   諸比丘!何以于世間有世間法,如來爲現等覺現觀于此,而說現等覺現觀、示教、立說、開顯、分別、顯發耶

  

  二一

  諸比丘!色是世間之世間法。如來現等覺現觀于此,而說現等覺現觀、示教 、立說、開顯、分別、顯發。諸比丘!如來如是說、示教、立說、開顯、分別、顯發有不知、不見者。我如何于此愚癡、盲闇、無眼之凡夫而不知不見。

  二二

  諸比丘!受是世間之世間法……

  二叁

   比丘!想是世間之世間法……

  二四

  諸比丘!行是世間之世間法……

  二五

  諸比丘!識是世間之世間法,如來現等覺現觀于此,而說現等覺現觀、示教、立說、開顯、分別、顯發。諸比丘!如來如是說、示教、立說、開顯、分別、顯發有不知、不見者。我如何于此愚癡、盲闇、無眼之凡夫而不知不見。

  二六

  諸比丘!譬如優缽羅、缽昙摩、分陀利華,生于水中,長于水中,由水顯現而不爲所染而立。

  二七

  諸比丘!如是如來,長于世間,勝于世間,而不染于世間而住。”

  注1 漢譯雜阿含經卷二(大正藏二、八b)。

  [九五] 第叁 泡沫

  一

  爾時,世尊住阿毗陀處之恒河邊。

  二

  于此,世尊告諸比丘曰:

  叁

  “諸比丘!譬如此恒河起大聚沫,具眼之士夫,見此觀之,則如理于觀察。彼見于此觀之,如理于觀察:無所有、無實、無堅固。諸比丘!如何于聚沫有堅實耶

  

  四

  諸比丘!如是色有過去、未來、現在……乃至……遠、近,比丘見此觀之,如理于觀察:無所有、無實、無堅固。諸比丘!如何于色有堅實焉!

  五

  諸比丘!譬如秋季降大雨,于水上泡沫之生滅。具眼之士夫,見此觀之,如理于觀察。彼見此觀之,如理于觀察:無所有、無實、無堅固。諸比丘!如何于水泡有堅實焉!

  六

  諸比丘!有如是受之過去、未來、現在……乃至……遠、近。比丘見此、觀之,如理于觀察。彼見此、觀之,如理于觀察:無所有、無實、無堅固。諸比丘!如何受有堅實焉!

  七

  諸比丘!譬如暑季之最終月,日盛中時,陽焰流動,具眼之士夫,見此觀之,如理于觀察。彼見此、觀之,…

《第一 犍度篇 蘊相應(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