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道心的「道」字,就像人生的旅程。生命的曆程與方向,叫作人生之道。
人活在世界上,有自己應走的路,而且必須有近程、中程、遠程的人生目標,學習從近處著手,遠處著眼,所以上路的時候,一定是從跨出第一步開始,接下來步步踏實地往前走去。
由此可知,發道心是要從做人的立足點開始,盡到做一個人的責任,具備品格與品德。如果連做人的基本條件都不具備,不像人的行爲、想法,就會有人罵這種人是「衣冠禽獸」。
爲什麼會這樣呢?第一,他們真的很可憐,不知道該如何好好做人。第二,他們不能自主,受環境的誘惑、刺激、威脅,使得他們心不由己、身不由己。
法鼓山的理念是「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是從人的基礎開始,希望大家把自己現在所具備的身分、所扮演的角色,恰如其分、恰到好處的表現出來。也就是說,要發道心成佛的話,先要發願把人做好。
(二)天道
行人道僅是盡人的本分、盡人的責任;修行天道,則當貢獻自己、服務社會大衆,把全世界所有的人都視爲自己照顧、貢獻、服務的範圍。像這樣的人,有這麼大的心量,做那麼多的好事,都是聚積上生天國的功德。
但是行天道的人只想到我們這個地球的人,尚未想到他方不同的世界,也沒有想到其他的衆生,而且尚有心存追求天福的念頭。
(叁)解脫道
再其次是解脫道。那是要放下四大、五蘊的身心世界,使惡業不起,煩惱不生,超越叁界的生死苦海。
(四)菩薩道
行菩薩道,是人天善道加上解脫道的功德,不但能在人間廣結善緣,更是以十方叁世所有一切衆生作爲服務、貢獻、關懷、照顧的對象,並且爲善不是爲求福報。大乘佛法向來鼓勵人行菩薩道,行菩薩道,必定要從許願、發願、還願開始。
(五)佛道
最後,最高的層次是佛道,就是發「無上菩提心」,就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心經》、《金剛經》等許多經典,都鼓勵我們要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不僅僅發成就人道、天道的心,還要發行解脫道的心,更當發菩薩心,而當菩薩心行究竟圓滿之時,就是無上佛道的完成。(一九九六年八月十叁日,講于法鼓山農禅寺教師禅修聯誼會)
第十一篇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是一個廣泛而深入的題目。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想法及立場。這個主題,在近叁十年來,漸漸受到東、西方人士的重視,有許多的學者,從哲學、宗教、醫學等多角度的立場來探討;我則是從佛法的觀點與對佛法的認識,將我對生死的體驗及觀察,來加以說明。
認識生命的實相
(一)由生命的無奈、無所依賴及無所適從,轉變爲生命的可愛、可貴與自我的肯定很多人,對生命的感受是負面的,認爲生命是無奈的、受罪的,是一種負擔,這是不了解佛法所造成的偏見。佛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要開悟成佛,成就法身慧命,只有在人的生命過程中,用我們這個色身(肉體的生命),聽聞佛法、修行佛法,才能達成修行的目的。
或許很多人認爲,修行是只能到佛國淨土去修,這種觀念其實是錯誤的。因爲諸佛都是在人間修行成佛,不是以其他類別的衆生形態成佛。因此,必須先要有人的身體之後,才能發心,發菩薩心,修菩薩道,然後成佛。所以說,生而爲人是最可貴的。
(二)生命的出生與死亡,關系密切,不可分割。出生之時已確定了死亡的必然到臨。生未必可喜,死未必可哀,生命若無尊嚴,何喜之有?死亡若有尊嚴,又何必悲哀?
如果知道生與死是必然的過程,那麼,生命的本身就是尊嚴。因此,生存並不麻煩可憐,死亡也不需要覺得悲哀淒苦;而是要看我們對生存及死亡的態度而定。
如果生存、生活得沒有尊嚴,那死亡有什麼好可惜的?生命又有什麼可喜的?相反的,如果死得很有尊嚴,那死亡又有什麼值得悲哀的呢?
(叁)生命的尊嚴,是從活得有意義、有價值、有目標之中來體驗和顯示
人的生命,就是生與死之間的一個階段、一個過程。生命的尊嚴,可以從倫理的關系、社會的角度、曆史的判斷、哲學的理論以及宗教的信仰等多方面來確立。
下面是從佛教徒的立場來討論生命的意義、價值與目標:
生命的意義──從佛教的立場來看,生命是爲了受報和還願而存在的。過去許過的願,一定要實踐承諾;過去造的業,必須要受報。因此,也可以說生命是由于因果的事實而存在的。
生命的價值──生命的價值,並不是由客觀的他人來評估判斷、確立的,而是自己負起責任,完成一生中必須要完成的責任,同時盡量運用其有限的生命,做最大的奉獻。
每個人在世界上,都扮演著許多不同的角色,可能是父母、夫妻、兒女,也可能是老師、學生等,都必須盡心盡力、盡自己的力量,用物質的、精神的種種能力,奉獻于身邊的少數人,乃至于社會、國家、全世界的多數人,而不求任何回饋,這就是生命的價值;這種自利與利人的工作,便是在行菩薩道。
生命的目標──生命需要有個大方向,來作爲自己永恒的歸宿。
佛教徒是要將自己所有的一切,都分享給他人,把所有功德回向給一切衆生;同時要不斷發願,願能夠自我成長與自我消融,以圓融與超越的態度,做永無止盡的奉獻。如果建立了這樣的目標,不論人生是長是短,都是極有尊嚴的。
(四)生命與死亡是一體的兩面,所以生存與死亡,都是無限時空中的必然現象生是權利,死也是權利;生是責任,死也是責任。活著的時候,接受它、運用它;結束的時候,接受它、面對它。
所以對于癌症末期的病人,我會勸勉他們說:「不要等死、怕死,多活一天、一分、一秒都是好的,珍惜活著的生命。」因爲生存和死亡,都是無限時間之中的必然現象;不應該死的時候不應求死,必須要死的時候,貪生也沒有用。
生與死息息相關。每個人從知道有生命的事實那一天開始,就要有面對死亡來臨的心理准備。死亡的發生,可能是親友,也可能是自己,而且隨時都可能發生;這並不是讓我們恐懼死亡,用死亡嚇唬大家,而是如果從小就知道死亡這樣的事實,便能幫助我們智慧成長。
釋迦牟尼佛在年輕的時候,就是發現生、老、病、死的生命事實,才促使他出家修行,最後得到大智慧,進而拯救全世界人類。
死亡何時會發生,沒有人知道;因此,知道它會來臨,但是不必憂慮死亡的事實會在何時發生,只要是活著的一天,就珍惜生命,盡自己的責任,努力奉獻。
我有位在家弟子,他深信命理,曾請了多位相命師爲他算命,都說他只能活到六十九歲,到了那一年,他把工作辭去,財産分掉,等待死亡的來臨。可是第二年仍然活著,于是很後悔的來問我說:「師父啊!我應該要死怎麼沒死呢?您知道什麼原因嗎?」
我說:「也許你做好事積了德,改變了死亡的時間。」
我利用這個機會勸他說:「不要怕死、等死,活一天就盡一天的責任及奉獻,不去管什麼時候會死,只要運用你寶貴的生命好好活下去。」
結果他一直活到八十六歲才去世。
生從何處來?死往何處去?
許多人從哲學和宗教信仰的立場,建立生與死的理論和觀念;也有人相信神通,用宿命通、天眼通,看過去及未來;凡此種種都只是人們的一種希望、看法和追求,其實並不可靠。
總體而言,泛神論的哲學認爲生命來自于整體的神,死亡又歸于整體的神。唯物論的哲學,認爲生死都是物質現象,生如燈燃,死如燈滅。
中國的儒家學者曾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又說:「生死由命」、「聽天由命」,也就是說,生死是由命決定的,雖然孔子也說:「未知生焉知死。」但是事實上儒家並未進一步說明生命是什麼?
老子則說:「出生入死」,出生一定會入死;又說:「人之生,動之死地。」
當人生的時候,死亡這條路已經開始在動了。因此,老子叫我們不必擔心生與死的問題,只要「尊道而貴德」、「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也就是說,只要有道德,至于人的生死,讓它自然即可,這是相當有道理的。
西方的宗教,不相信人有過去世,他們認爲人的生命是由上帝所創造、賜予的,死亡時也是因上帝的召喚而回天國去。一切由上帝支配,不必擔心著生與死,這也算是快樂又幸運的事。
佛教徒的生死觀
佛教徒相信有過去世的,但是,生從那裏來?是否要透過神通去知道呢?不需要,因爲過去的生命是無限的,無法追究一生又一生究竟是從那裏來。佛教主張只要好好做最大的奉獻、最好的修行,其他的,該怎麼樣就怎麼樣,一切順其自然。
(一)生命是無窮時空中的一個段落
我們現世的這個階段,只是在無窮的、無限的生命過程中的一個段落而已。就如同不斷在旅行,前一天在臺灣,後一天可能就到了美國、香港等地,經常在不同的地方,出現又消失;生命也是一樣,當一期生命的過程告一段落,另一期的生命過程正等待著去接受。因此,死亡不等于生命的結果。
(二)生命是生滅現象,又分爲叁類
剎那生滅──剎那,就是在極短的時間之中。我們的心理及生理,包括身體的細胞組織以及心念等,經常都是在生起,經常在消失,不斷地新陳代謝,不斷地變動,有生有死,有起有滅。
一期生滅──從人的出生到人的死亡這個過程,一期或一個階段的生與死。
…
《平安的人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