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平安的人间▪P11

  ..续本文上一页  道心的「道」字,就像人生的旅程。生命的历程与方向,叫作人生之道。

  

  人活在世界上,有自己应走的路,而且必须有近程、中程、远程的人生目标,学习从近处着手,远处着眼,所以上路的时候,一定是从跨出第一步开始,接下来步步踏实地往前走去。

  

  由此可知,发道心是要从做人的立足点开始,尽到做一个人的责任,具备品格与品德。如果连做人的基本条件都不具备,不像人的行为、想法,就会有人骂这种人是「衣冠禽兽」。

  

  为什么会这样呢?第一,他们真的很可怜,不知道该如何好好做人。第二,他们不能自主,受环境的诱惑、刺激、威胁,使得他们心不由己、身不由己。

  

  法鼓山的理念是「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是从人的基础开始,希望大家把自己现在所具备的身分、所扮演的角色,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的表现出来。也就是说,要发道心成佛的话,先要发愿把人做好。

  

  (二)天道

  

  行人道仅是尽人的本分、尽人的责任;修行天道,则当贡献自己、服务社会大众,把全世界所有的人都视为自己照顾、贡献、服务的范围。像这样的人,有这么大的心量,做那么多的好事,都是聚积上生天国的功德。

  

  但是行天道的人只想到我们这个地球的人,尚未想到他方不同的世界,也没有想到其他的众生,而且尚有心存追求天福的念头。

  

  (三)解脱道

  

  再其次是解脱道。那是要放下四大、五蕴的身心世界,使恶业不起,烦恼不生,超越三界的生死苦海。

  

  (四)菩萨道

  

  行菩萨道,是人天善道加上解脱道的功德,不但能在人间广结善缘,更是以十方三世所有一切众生作为服务、贡献、关怀、照顾的对象,并且为善不是为求福报。大乘佛法向来鼓励人行菩萨道,行菩萨道,必定要从许愿、发愿、还愿开始。

  

  (五)佛道

  

  最后,最高的层次是佛道,就是发「无上菩提心」,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心经》、《金刚经》等许多经典,都鼓励我们要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仅仅发成就人道、天道的心,还要发行解脱道的心,更当发菩萨心,而当菩萨心行究竟圆满之时,就是无上佛道的完成。(一九九六年八月十三日,讲于法鼓山农禅寺教师禅修联谊会)

  

  

  

  

  

  

  第十一篇 生与死的尊严

  

  生与死,是一个广泛而深入的题目。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想法及立场。这个主题,在近三十年来,渐渐受到东、西方人士的重视,有许多的学者,从哲学、宗教、医学等多角度的立场来探讨;我则是从佛法的观点与对佛法的认识,将我对生死的体验及观察,来加以说明。

  

  认识生命的实相

  

  (一)由生命的无奈、无所依赖及无所适从,转变为生命的可爱、可贵与自我的肯定很多人,对生命的感受是负面的,认为生命是无奈的、受罪的,是一种负担,这是不了解佛法所造成的偏见。佛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要开悟成佛,成就法身慧命,只有在人的生命过程中,用我们这个色身(肉体的生命),听闻佛法、修行佛法,才能达成修行的目的。

  

  或许很多人认为,修行是只能到佛国净土去修,这种观念其实是错误的。因为诸佛都是在人间修行成佛,不是以其他类别的众生形态成佛。因此,必须先要有人的身体之后,才能发心,发菩萨心,修菩萨道,然后成佛。所以说,生而为人是最可贵的。

  

  (二)生命的出生与死亡,关系密切,不可分割。出生之时已确定了死亡的必然到临。生未必可喜,死未必可哀,生命若无尊严,何喜之有?死亡若有尊严,又何必悲哀?

  

  如果知道生与死是必然的过程,那么,生命的本身就是尊严。因此,生存并不麻烦可怜,死亡也不需要觉得悲哀凄苦;而是要看我们对生存及死亡的态度而定。

  

  如果生存、生活得没有尊严,那死亡有什么好可惜的?生命又有什么可喜的?相反的,如果死得很有尊严,那死亡又有什么值得悲哀的呢?

  

  (三)生命的尊严,是从活得有意义、有价值、有目标之中来体验和显示

  

  人的生命,就是生与死之间的一个阶段、一个过程。生命的尊严,可以从伦理的关系、社会的角度、历史的判断、哲学的理论以及宗教的信仰等多方面来确立。

  

  下面是从佛教徒的立场来讨论生命的意义、价值与目标:

  

  生命的意义──从佛教的立场来看,生命是为了受报和还愿而存在的。过去许过的愿,一定要实践承诺;过去造的业,必须要受报。因此,也可以说生命是由于因果的事实而存在的。

  

  生命的价值──生命的价值,并不是由客观的他人来评估判断、确立的,而是自己负起责任,完成一生中必须要完成的责任,同时尽量运用其有限的生命,做最大的奉献。

  

  每个人在世界上,都扮演着许多不同的角色,可能是父母、夫妻、儿女,也可能是老师、学生等,都必须尽心尽力、尽自己的力量,用物质的、精神的种种能力,奉献于身边的少数人,乃至于社会、国家、全世界的多数人,而不求任何回馈,这就是生命的价值;这种自利与利人的工作,便是在行菩萨道。

  

  生命的目标──生命需要有个大方向,来作为自己永恒的归宿。

  

  佛教徒是要将自己所有的一切,都分享给他人,把所有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同时要不断发愿,愿能够自我成长与自我消融,以圆融与超越的态度,做永无止尽的奉献。如果建立了这样的目标,不论人生是长是短,都是极有尊严的。

  

  (四)生命与死亡是一体的两面,所以生存与死亡,都是无限时空中的必然现象生是权利,死也是权利;生是责任,死也是责任。活着的时候,接受它、运用它;结束的时候,接受它、面对它。

  

  所以对于癌症末期的病人,我会劝勉他们说:「不要等死、怕死,多活一天、一分、一秒都是好的,珍惜活着的生命。」因为生存和死亡,都是无限时间之中的必然现象;不应该死的时候不应求死,必须要死的时候,贪生也没有用。

  

  生与死息息相关。每个人从知道有生命的事实那一天开始,就要有面对死亡来临的心理准备。死亡的发生,可能是亲友,也可能是自己,而且随时都可能发生;这并不是让我们恐惧死亡,用死亡吓唬大家,而是如果从小就知道死亡这样的事实,便能帮助我们智慧成长。

  

  释迦牟尼佛在年轻的时候,就是发现生、老、病、死的生命事实,才促使他出家修行,最后得到大智慧,进而拯救全世界人类。

  

  死亡何时会发生,没有人知道;因此,知道它会来临,但是不必忧虑死亡的事实会在何时发生,只要是活着的一天,就珍惜生命,尽自己的责任,努力奉献。

  

  我有位在家弟子,他深信命理,曾请了多位相命师为他算命,都说他只能活到六十九岁,到了那一年,他把工作辞去,财产分掉,等待死亡的来临。可是第二年仍然活着,于是很后悔的来问我说:「师父啊!我应该要死怎么没死呢?您知道什么原因吗?」

  

  我说:「也许你做好事积了德,改变了死亡的时间。」

  

  我利用这个机会劝他说:「不要怕死、等死,活一天就尽一天的责任及奉献,不去管什么时候会死,只要运用你宝贵的生命好好活下去。」

  

  结果他一直活到八十六岁才去世。

  

  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

  

  许多人从哲学和宗教信仰的立场,建立生与死的理论和观念;也有人相信神通,用宿命通、天眼通,看过去及未来;凡此种种都只是人们的一种希望、看法和追求,其实并不可靠。

  

  总体而言,泛神论的哲学认为生命来自于整体的神,死亡又归于整体的神。唯物论的哲学,认为生死都是物质现象,生如灯燃,死如灯灭。

  

  中国的儒家学者曾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又说:「生死由命」、「听天由命」,也就是说,生死是由命决定的,虽然孔子也说:「未知生焉知死。」但是事实上儒家并未进一步说明生命是什么?

  

  老子则说:「出生入死」,出生一定会入死;又说:「人之生,动之死地。」

  

  当人生的时候,死亡这条路已经开始在动了。因此,老子叫我们不必担心生与死的问题,只要「尊道而贵德」、「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也就是说,只要有道德,至于人的生死,让它自然即可,这是相当有道理的。

  

  西方的宗教,不相信人有过去世,他们认为人的生命是由上帝所创造、赐予的,死亡时也是因上帝的召唤而回天国去。一切由上帝支配,不必担心着生与死,这也算是快乐又幸运的事。

  

  佛教徒的生死观

  

  佛教徒相信有过去世的,但是,生从那里来?是否要透过神通去知道呢?不需要,因为过去的生命是无限的,无法追究一生又一生究竟是从那里来。佛教主张只要好好做最大的奉献、最好的修行,其他的,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一切顺其自然。

  

  (一)生命是无穷时空中的一个段落

  

  我们现世的这个阶段,只是在无穷的、无限的生命过程中的一个段落而已。就如同不断在旅行,前一天在台湾,后一天可能就到了美国、香港等地,经常在不同的地方,出现又消失;生命也是一样,当一期生命的过程告一段落,另一期的生命过程正等待着去接受。因此,死亡不等于生命的结果。

  

  (二)生命是生灭现象,又分为三类

  

  剎那生灭──剎那,就是在极短的时间之中。我们的心理及生理,包括身体的细胞组织以及心念等,经常都是在生起,经常在消失,不断地新陈代谢,不断地变动,有生有死,有起有灭。

  

  一期生灭──从人的出生到人的死亡这个过程,一期或一个阶段的生与死。

  …

《平安的人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禅门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