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平安的人間▪P12

  ..續本文上一頁  

  叁世生滅──包括無限過去的叁世,無窮未來的叁世,加上目前現在的叁世。也就是過去的過去、未來、現在,未來的過去、未來、現在,現在的過去、未來、現在。而以這一生的現階段來說,前生、未來及現在,就是叁世生命。

  

  這樣的觀念和理論,能爲我們帶來希望及安慰,也爲我們指出在此生中,必須繼續活下去的理由。不應當死的時候,企圖以自殺結束生命是對過去不負責任,對現在不盡責,甚至可能擾亂未來的前途。

  

  (叁)生與死的升華現象,分爲叁個類別,也可以說是叁個段落凡夫衆生的分段生死──分段就是一個階段、一個階段,一個過程、一個過程,一生又一生;從生到死,從死到生。凡夫僅僅停留在這個階段,只有生死,沒有提升生命的意義和品質。

  

  聖者的變易生死──由菩薩的階段或羅漢的果位,乃至到成佛的層次,一級一級不斷地提升,這叫作變易。也是由于用佛法來修行、成長,提升生命品質,因此,慈悲和智慧的功德身不斷在淨化。

  

  大涅槃的不生不死──前面兩種都是有生有死,但是到了成佛的果位,也就是大涅槃境界時,便已超越肉身,實證法身,達到絕對的不生也不死,並且能以種種身分,普遍地出現在所有衆生的生死苦海之中,雖然還有生死的現象,但是已經沒有生死的執著、煩惱與不安了。

  

  如何面對死亡?如何使得死亡有尊嚴?

  

  (一)死亡的叁種層次

  

  以禅修者的立場來看,死亡可以分叁個層次或叁種態度:

  

  隨業生死──生和死,自己作不了主,迷迷糊糊由他生,由他死;生死茫然,醉生夢死。

  

  自主生死──清楚地知道生與死,活要好好的活,死要勇敢的死;活得快樂,死得幹脆。

  

  超越生死──雖然有生有死,但是對于已經解脫、超越生死、大悟徹底的人來講,生不以貪爲生,死不以怕爲死;生與死不僅僅相同,甚至根本沒有這樣的事。

  

  (二)以感恩、歡喜心面對

  

  能生則必須求生,非死不可則當歡喜地接受;感恩生存,也當感謝死亡。努力求生,生存時能使自己提升生命的品質,淨化自己的心靈。但不可求死,也不用怕死,對死亡要存有感謝的心,因爲死亡能使自己放下此生千萬種的責任,帶著一生的功德,迎向一個充滿著希望和光明的生命旅程。

  

  (叁)對未來充滿希望

  

  生死的現象,猶如日出與日沒。日沒時,只是太陽在地平線上消失,其本身並不會消失;日出時,只是太陽在地平線上升起,其本身一直高懸于太虛空中。

  

  人的肉體雖然有生與死的現象,然而,人人本具之清淨佛性,永遠如日在中天。因此,死亡不是可怕、可悲的,不必畏懼它;對我們的未來,應該充滿著希望。

  

  當以喜悅的心,勇敢地面對死亡、接受死亡。對于自己一生的行爲,不論是善、是惡,都要感謝,因爲那是曆練的經驗,應當無怨、無悔、無瞋、無傲。過去的已成過去,迎向光明的未來,此時最爲重要。

  

  (四)修行而隨願、隨念往生

  

  往生時的心態,有六種因素,可以決定死亡後未來的前途:

  

  隨業──善業、惡業,那一種較重,就到那個地方去。

  

  隨重──受完重業的果報,依次再受輕業的果報。

  

  隨習──未作大善、大惡,但有特殊強烈的習氣,命終時,便隨習氣的趣向而投生他處。

  

  隨緣──那一種因緣先成熟,就到那裏去。

  

  隨念──由臨命終時的心念傾向,決定去處。

  

  隨願──臨命終者的心願是什麼,就決定死亡後到那裏去。

  

  佛教徒是要修行到隨念、隨願,如果變成了隨業、隨重、隨習、隨緣,那是非常可憐的。

  

  (五)爲臨命終者助念

  

  臨命終的人,如果已陷入昏迷,失去自主自知的能力,親友應當以虔誠安定的心,爲他誦經、持咒、念佛菩薩聖號,或者在他旁邊禅修,以定力和信力,幫助他的神識免于茫然,免于昏亂,而能得到安定,迎向光明,這樣才不會使亡者下墮,而能超生。

  

  (六)在平安、甯靜中往生

  

  死亡的尊嚴,原則是不能違背平安與甯靜,不是讓臨終的人痛苦的走,不論是在肉體上或精神上的痛苦,都對死亡的人有害無益;平安的死亡,即是死亡的尊嚴,切忌慌亂地用器械搶救,不可呼天搶地的哭喊。重要的是,讓他平安、甯靜、祥和、溫馨的離開人間。(一九九六年十月二十七日,講于紐約東初禅寺,姚世莊居士整理)

  

  

  

  

  

  

  第十一篇 如何因應嶄新的二十一世紀

  

  二十一世紀嶄新的時代與環境

  

  許多研究未來趨勢的學者專家,紛紛在二十一世紀即將來臨的今天,做種種的預測;而我不懂所謂的未來學,事實上二十一世紀也尚未來臨,不能做什麼預言,我只有用智慧、慈悲的佛法觀點,以現有的資料,從現在往未來看,對將來可能發生的一些現象,以及如何因應的措施,一一加以說明。

  

  因爲我不是預言家,也沒有神通,對于各種預言的正確性,都持保留的態度。不過到目前爲止,種種預言、猜測,有的從宗教層面的感應、體驗,有的從學術層面的分析、觀察,他們所做的一些判斷。大致不出以下幾大類:

  

  (一)悲觀的預言

  

  1高喊世界末日即將來臨

  

  有一派宗教,呼籲世人,准備迎接即將到來的世界末日。但在佛教的立場,認爲我們這個世界、這個地球,未來還有很長的時間,也許佛法會慢慢在人間消失,但是地球不會那麼快就崩潰、毀滅。

  

  雖然佛教內也有所謂「末法」的觀念,但我對這種說法,並不贊同,因爲那不是釋迦牟尼佛當年的預言。

  

  2人類品質墮落,環境持續汙染

  

  中國人一向認爲出現先聖先賢、叁皇五帝的時代,是最好的社會環境,對于這點,我也持著保留的態度。因爲,從曆史上看,每個時代都有好人做好事,也有惡人做壞事,並非只有我們現在所處的環境,才是人心不古、世風日下。

  

  3天災地變,環境惡化

  

  有人認爲地球的環境越來越糟,譬如說,被破壞的熱帶雨林越來越多,而各類機械所排出的廢氣,也越來越嚴重,不但地球的氣溫持續升高,連許多地方的冰河,以及極地的冰帽,都漸漸融化變成了水,海洋水位上升,陸地面積減少;但另一方面,河流及地下水卻日漸幹涸,大地的農牧面積縮小,沙漠幅員擴大。

  

  有這類想法的人認爲,人類生存的環境,已面臨窮途末路的命運,就連宇宙都在奔向一個大黑洞,步步走向毀滅。

  

  4第叁次世界大戰爆發,地球近于毀滅

  

  有人擔心如果第叁次世界大戰爆發,大家若紛紛采用核子武器及生化武器,將使得人類現有的文化建設全被摧毀,又回到洪荒的上古時代,甚至比上古的蠻荒更糟,因爲處處都是被破壞汙染了的環境。

  

  (二)樂觀的預言

  

  1科學突飛猛進,將可做星際旅行

  

  有人觀察在不久的將來,就可乘坐高速火箭,到各星際之間旅行,或者移民到月球、火星,甚至到其他恒星系統的星球上去,像這樣的樂觀態度,的確很可愛。

  

  2人類道德進步,普遍廢止監獄刑罰,路不拾遺、夜不閉戶

  

  有人認爲到了二十一世紀,人間會出現像孔夫子治魯叁個月的那個時代,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人間不再因犯罪而有監獄刑罰的事件。全世界不僅廢止死刑,連看守所、法律及警察等的保安措施都將廢止。

  

  3地球即將成爲優良星球,人間無惡人,世間無毒物

  

  近幾年來,美國及日本出現了很多此類報導,我也曾看過五、六本這樣的預言書籍。他們是從宗教的體驗、超心理學的立場及經驗,也有一些是從磁場變化之說,所得到的訊息。

  

  他們認爲因爲人的品質改善,地球的磁場也跟著改善;沒有壞心的人,也沒有含毒的動植物等,耕田不需要用農藥與肥料,不論是加工或自然的食品,都是來源豐富而且成分營養。並且由于磁場相通、相同、穩定,自然而然人類的脾氣就不會暴躁厭煩;物質普及豐盛,人類的貪欲降低,自私心減少,爭執的事情也不會發生了。

  

  4人類身心健康,平均壽命可達一百五十歲

  

  到了二十一世紀,人類的身心,越來越安定、健康,不但長壽且不易老化,也不會害病,漸漸地不再需要醫護人員及醫療設備。

  

  5世界政治清明,平等統一,不再有國界,不需用軍備設防

  

  佛經裏所說的「北俱盧洲」,就是一個這樣的環境。沒有國界之分,不需要軍備武器,到任何地方都沒有關卡,不必用護照;如同這一村到那一村,這個家到那個家一樣的方便無阻,甚至也不再需要有村落及家庭的體製。

  

  (叁)悲觀、樂觀都有可能

  

  不論是悲觀或樂觀的預測,未來都有可能或不可能發生,端看人心趨向。根據佛法的觀點來看這個世界,因緣與因果能決定未來,只要致力于人心的淨化及人品的提升,使得人心的趨向越來越好,人類心靈越來越純良、安定,樂觀的世界就會出現。否則,光是空想幻想,而不努力于人心的淨化,悲觀的未來也就難免了。

  

  二十一世紀的社會趨向

  

  (一)快速的生活步調

  

  二十五年前,我剛到日本東京念書,就感覺到日本人的生活步調好忙、好快,與臺北簡直有天淵之別。但現在不論我到紐約、臺北,或到東西方世界各地,不論是都市或鄉村,每個人的生活步調都是緊張而快速的。

  

  站在禅修者的立場,我常常勉勵大家,生活態度「要趕不要急」。不論是對工作、成績、速度、品質的要求,只要盡心盡力去做就好,心中不要給自己壓力,不必有憂慮。…

《平安的人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禅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