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對法鼓山僧俗四衆弟子提出二十句「共勉語」,其中有一句是「忙人時間最多」,也許有人不同意這樣的說法。不過,就以我個人來說,每天的行程與工作非常忙碌,但由于能夠充分支配運用時間,所以我也有休息的時候;不過前提是即使忙著工作,心情仍然要保持悠閑,這才能「忙人時間最多」。
(二)疏離的人際關系
由于現代人的生活環境及工作性質,與農業社會完全不同,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感也越來越強,人際間缺乏溫暖與互助的精神,因此,我們要多關心他人,少憂慮自己,盡量充分運用現代通訊工具,例如電話、傳真、電報、E-mail、國際網路等,與人們建立較多的接觸關系。所以落實「共勉語」中所說的「利人便是利己」,便能改善疏離的人際關系。
(叁)複雜的社會狀況
現代的社會情況非常複雜,誘惑、刺激的事情太多。走在馬路上,到處都是琳琅滿目、奇招百出的商品與資訊,讓人目不暇給、眼花撩亂;一打開報紙、電視、網路等各種媒體,也有許多神奇、離譜、怪異的新聞報導。
就像最近一些小道刊物,乘機將幾個形象不錯的佛教團體,以所謂的內幕新聞、獨家報導,用「想當然爾」的醜化手法來散播謠言,等著看這些佛教團體會有什麼反應;他們最喜歡被醜化的團體去交涉抗議,因爲這樣一來就有更多的新聞可供炒作了。
事實上,面對黑白顛倒的言論是不必介意的,不妨以慈悲心來原諒包容他們,以智慧來處理就不會起煩惱。
因此,我們要將自己專注在「利人便是利己」的工作上、責任上,物質生活簡樸節儉,興趣不要太多太雜,利害得失少管一些,倘若能夠如此,社會環境的複雜,就不會對我們産生負面的影響。
不用在乎人家怎麼談論你,重要的是盡量做好自己該做的事,「共勉語」中的「盡心盡力第一」,便能化複雜成簡單。
(四)多變的時代背景
時代的思想潮流是永遠不斷在變幻著,就以食物的營養觀念來說,有一陣子說是菠菜鐵質最好,接著又強調卡洛裏、蛋白質、維他命E、維他命C或某種礦物質的重要,不但各種說法不斷在變,連變換的時段也越來越縮短,使我們無所適從。
但是,生命是極爲有限的,我們如何來得及追上潮流變化的腳步呢?若以《金剛經》所說的:「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的觀點,就知道應該把變化看作幻相,我們有需要跟著變嗎?過去已過去,未來的事又怎麼會知道?只有現在最重要,把握現在的每一個因緣、每一個時間,盡心盡力把現在的專業、專職做好,不是抱殘守缺地固執不變,也不是無主遊魂似地不知爲何要變。不論變或不變,都要滿心歡喜、充滿感激和感謝的心。
因此,我在「共勉語」中有一句「時時心有法喜」,其中的「法」就是用來調適身心的方法和觀念,讓我們不受環境所影響。
(五)物質豐富而心靈空虛
一個欲望很強卻沒有事情可做的人,其心靈必然是空虛的。尤其現在物質文明越來越豐富,既然不必擔心生活問題,就應當盡量運用自己的資源,爲整個社會、世界人類來付出、做奉獻,如此,心靈自然充實。因此,「共勉語」中另有兩句話,就是「布施的人有福,行善的人快樂」。
我個人是一個沒有薪水的終身義工,而法鼓山這個團體就像一個輸血的導管,把有人需要的血,從願意捐血的人那兒拿來救人,而導管中是不留任何東西的。
二十一世紀安定身心之道
(一)信仰宗教──但不可依賴靈異現象及崇拜神格化人物
面對急速變化又紛雜不已的社會現象與自然環境,如果沒有正確的宗教信仰,就不會知道現在與過去之間的因果關系,不但會對現在發生的事實不了解,也會對未來可能發生的情況擔心不已,因此,社會就出現靈異及神格化人物的崇拜。
事實上,對于展現靈異,爲人解說叁世因緣並顯奇迹的旁門左道,並非只有臺灣才有,世界各地任何一個時代、任何一個社會都有這樣的人。只要是人心不安,需要安撫的時候,就會有如此的人物出現,他會告訴一些你所希望知道的事,並且似真似幻地表現出一些異象,還會教你修行一些他所發明的方法,有時也能談論一些擬似的科學、冒牌的哲學、剽竊的佛學,使你覺得既有異能又有道理,這些究竟是真的還是假的呢?
在未被揭發、未出事前,有人相信,大家就以爲是真的,內幕爆發,出事後團體解散,主事者被告而進入牢中,才知是假的,迷信的宗教現象就是如此,不清楚時會以爲是真的,了解之後就知道那是假的。連那些扮演神佛降世的人物,在屢次欺人成功之後,也會相信他們自己真的已是神佛化身了。
站在佛教徒的立場,不可依賴神異現象及盲目的崇拜,應該要相信因果。因果就是在宇宙之中,任何事情的發生,必有其原因,佛法說:「因果不可思議」,因與果之間的關系是非常錯綜複雜的,我們凡夫的智慧不夠,是無法透徹知曉。
(二)求助哲學──但不能僅僅討論問題和指出問題
我們可以求助于哲學,以思想的、思辨的方式,針對人生問題及宇宙問題予以討論,並且深思熟慮的探討社會現象及其改善之道。可是哲學並不能徹底的解決問題,因爲哲學家往往因應時代而提出一個又一個的學說;這個問題需要解決,那個問題需要考量,永遠推陳出新,永遠有新的哲學思想出現,結果人類的根本問題,還是在原點上兜圈踏步。
佛法說:「因緣不可思議」,則是要我們用因緣的觀念來處理問題,不論是人生的問題、社會的問題、宇宙的問題,用因緣的信仰心及因緣的觀察態度,以「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四個層次步驟,便可以彌補哲學功能之不足。
(叁)期待科學──但不能指望以此解決超心理的問題
目前是科學昌明的時代,爲人類帶來許多的便利,但是,科學只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解決物質層面的問題。現在有人將精神層面也納入科學領域,譬如說,精神分析、心理分析,甚至研討更深層的超心理功能。
但是,站在修行的觀點,以及宗教現象的層面來看,完全用科學來分析人的問題,那是辦不到的。因此,禅修的經驗及宗教信仰,都有實質的內容及其功用,不是科學所能探索的範圍,卻可以補足科學無法解決的問題。
(四)提倡文化藝術──卻無法幫助人的終極關懷及生死問題
我們雖然應該積極提倡文化藝術的陶冶,但這並不能幫助人們解決死亡的問題,不能化解死亡的恐懼。
過去的人,不願意正面談論死亡問題;但是在近叁十年來,不論是東方、西方,都開始願意正式面對這個重要的人生課題,並擬出種種因應之道,所用的新名詞「終極關懷」,就是關懷死亡、尊重死亡,告訴人們如何面對死亡、處理死亡事件。
幫助臨終的人在安詳、甯靜之中,懷著感謝、希望、喜悅而安全的心離開這個人間,這是需要宗教的安慰;站在佛教徒的立場,不但要讓臨終者對于既往有無限感恩,也要讓他對于往生佛國淨土有無比的信心。
(五)提倡教育──人品重于財富,奉獻重于積蓄,智慧重于技術
提倡教育固然重要,但如果僅僅是科技教育,而忽視人文教育及宗教教育,會爲人類帶來災難。所以在提倡教育的同時,首要的著眼點,應該是人品重于財富、奉獻重于積蓄、智慧重于技術。
如果光有財富而缺少人品,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都是不幸的事;如果儲蓄不只是自利,又更進一步能有布施奉獻的觀念,那便是將財富儲蓄到社會、人群中去,那才是最可靠、最安全的幸福。
此外,身有一技之長,固然可以獲得生活的保障,但若還有智慧,將能幫助我們在精神上獲得安定、健康及成長。因此,佛教向來提倡智慧和慈悲的教育;有慈悲,就能包容、奉獻;有智慧,就不會製造煩惱、不會被他人困擾。所以「共勉語」中有兩句話:「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
如何在二十一世紀安家樂業
(一)如何安家
1家庭的基礎在于成員之間的互信、互敬、互助
人與人之間,彼此信任、互相尊敬、互相幫助,是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基本道德。
互信的條件是自己的言行忠誠不欺,才能取信于人;並且相信對方也是忠誠不欺的人,偶爾明知受騙,也不應該存報複的心,留給對方一條反省改過的活路,相信對方是相信你的就夠了。
互敬的條件是先給對方尊重,時間久了對方也會受影響而尊重你了。
互助的條件是,先向對方伸出援手,先爲對方的利益著想,自己也會受益。
2家庭的意義在于成員之間的互諒、互勉
互諒的原則是彼此要多體會對方的立場和情況;互勉的原則是彼此要多給對方正面的慰勉和欣賞。否則,太太很辛苦的在家帶孩子、煮飯、洗衣服,先生不但不體諒,反而認爲她在家坐享其成;而太太也無法體會丈夫在外勤奮工作的辛勞,反而認爲他是不知幫忙家事的懶漢。這就造成了夫妻間吵架、互相埋怨的借口,而成彼此計較的怨偶了。
3家庭的成員之間,是倫理關系的共同體
有些現代化的家庭,夫妻的財産,你是你的、我是我的,分得十分清楚。最近我聽到有一對夫婦,他們倆各自都有待遇不錯的工作,可是在家裏任何用品都是各買各的,房租一人一半,連煮飯也是分別輪流值日,他們自己覺得公平合理,但我懷疑,像這樣的夫妻關系,能夠維持多久呢?
家庭是一個共同體,如果不談相敬相讓、彼此體恤的倫理關系,只是一味要求合理公平,這樣的…
《平安的人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