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对法鼓山僧俗四众弟子提出二十句「共勉语」,其中有一句是「忙人时间最多」,也许有人不同意这样的说法。不过,就以我个人来说,每天的行程与工作非常忙碌,但由于能够充分支配运用时间,所以我也有休息的时候;不过前提是即使忙着工作,心情仍然要保持悠闲,这才能「忙人时间最多」。
(二)疏离的人际关系
由于现代人的生活环境及工作性质,与农业社会完全不同,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也越来越强,人际间缺乏温暖与互助的精神,因此,我们要多关心他人,少忧虑自己,尽量充分运用现代通讯工具,例如电话、传真、电报、E-mail、国际网路等,与人们建立较多的接触关系。所以落实「共勉语」中所说的「利人便是利己」,便能改善疏离的人际关系。
(三)复杂的社会状况
现代的社会情况非常复杂,诱惑、刺激的事情太多。走在马路上,到处都是琳琅满目、奇招百出的商品与资讯,让人目不暇给、眼花撩乱;一打开报纸、电视、网路等各种媒体,也有许多神奇、离谱、怪异的新闻报导。
就像最近一些小道刊物,乘机将几个形象不错的佛教团体,以所谓的内幕新闻、独家报导,用「想当然尔」的丑化手法来散播谣言,等着看这些佛教团体会有什么反应;他们最喜欢被丑化的团体去交涉抗议,因为这样一来就有更多的新闻可供炒作了。
事实上,面对黑白颠倒的言论是不必介意的,不妨以慈悲心来原谅包容他们,以智慧来处理就不会起烦恼。
因此,我们要将自己专注在「利人便是利己」的工作上、责任上,物质生活简朴节俭,兴趣不要太多太杂,利害得失少管一些,倘若能够如此,社会环境的复杂,就不会对我们产生负面的影响。
不用在乎人家怎么谈论你,重要的是尽量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共勉语」中的「尽心尽力第一」,便能化复杂成简单。
(四)多变的时代背景
时代的思想潮流是永远不断在变幻着,就以食物的营养观念来说,有一阵子说是菠菜铁质最好,接着又强调卡洛里、蛋白质、维他命E、维他命C或某种矿物质的重要,不但各种说法不断在变,连变换的时段也越来越缩短,使我们无所适从。
但是,生命是极为有限的,我们如何来得及追上潮流变化的脚步呢?若以《金刚经》所说的:「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的观点,就知道应该把变化看作幻相,我们有需要跟着变吗?过去已过去,未来的事又怎么会知道?只有现在最重要,把握现在的每一个因缘、每一个时间,尽心尽力把现在的专业、专职做好,不是抱残守缺地固执不变,也不是无主游魂似地不知为何要变。不论变或不变,都要满心欢喜、充满感激和感谢的心。
因此,我在「共勉语」中有一句「时时心有法喜」,其中的「法」就是用来调适身心的方法和观念,让我们不受环境所影响。
(五)物质丰富而心灵空虚
一个欲望很强却没有事情可做的人,其心灵必然是空虚的。尤其现在物质文明越来越丰富,既然不必担心生活问题,就应当尽量运用自己的资源,为整个社会、世界人类来付出、做奉献,如此,心灵自然充实。因此,「共勉语」中另有两句话,就是「布施的人有福,行善的人快乐」。
我个人是一个没有薪水的终身义工,而法鼓山这个团体就像一个输血的导管,把有人需要的血,从愿意捐血的人那儿拿来救人,而导管中是不留任何东西的。
二十一世纪安定身心之道
(一)信仰宗教──但不可依赖灵异现象及崇拜神格化人物
面对急速变化又纷杂不已的社会现象与自然环境,如果没有正确的宗教信仰,就不会知道现在与过去之间的因果关系,不但会对现在发生的事实不了解,也会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担心不已,因此,社会就出现灵异及神格化人物的崇拜。
事实上,对于展现灵异,为人解说三世因缘并显奇迹的旁门左道,并非只有台湾才有,世界各地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社会都有这样的人。只要是人心不安,需要安抚的时候,就会有如此的人物出现,他会告诉一些你所希望知道的事,并且似真似幻地表现出一些异象,还会教你修行一些他所发明的方法,有时也能谈论一些拟似的科学、冒牌的哲学、剽窃的佛学,使你觉得既有异能又有道理,这些究竟是真的还是假的呢?
在未被揭发、未出事前,有人相信,大家就以为是真的,内幕爆发,出事后团体解散,主事者被告而进入牢中,才知是假的,迷信的宗教现象就是如此,不清楚时会以为是真的,了解之后就知道那是假的。连那些扮演神佛降世的人物,在屡次欺人成功之后,也会相信他们自己真的已是神佛化身了。
站在佛教徒的立场,不可依赖神异现象及盲目的崇拜,应该要相信因果。因果就是在宇宙之中,任何事情的发生,必有其原因,佛法说:「因果不可思议」,因与果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错综复杂的,我们凡夫的智慧不够,是无法透彻知晓。
(二)求助哲学──但不能仅仅讨论问题和指出问题
我们可以求助于哲学,以思想的、思辨的方式,针对人生问题及宇宙问题予以讨论,并且深思熟虑的探讨社会现象及其改善之道。可是哲学并不能彻底的解决问题,因为哲学家往往因应时代而提出一个又一个的学说;这个问题需要解决,那个问题需要考量,永远推陈出新,永远有新的哲学思想出现,结果人类的根本问题,还是在原点上兜圈踏步。
佛法说:「因缘不可思议」,则是要我们用因缘的观念来处理问题,不论是人生的问题、社会的问题、宇宙的问题,用因缘的信仰心及因缘的观察态度,以「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四个层次步骤,便可以弥补哲学功能之不足。
(三)期待科学──但不能指望以此解决超心理的问题
目前是科学昌明的时代,为人类带来许多的便利,但是,科学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解决物质层面的问题。现在有人将精神层面也纳入科学领域,譬如说,精神分析、心理分析,甚至研讨更深层的超心理功能。
但是,站在修行的观点,以及宗教现象的层面来看,完全用科学来分析人的问题,那是办不到的。因此,禅修的经验及宗教信仰,都有实质的内容及其功用,不是科学所能探索的范围,却可以补足科学无法解决的问题。
(四)提倡文化艺术──却无法帮助人的终极关怀及生死问题
我们虽然应该积极提倡文化艺术的陶冶,但这并不能帮助人们解决死亡的问题,不能化解死亡的恐惧。
过去的人,不愿意正面谈论死亡问题;但是在近三十年来,不论是东方、西方,都开始愿意正式面对这个重要的人生课题,并拟出种种因应之道,所用的新名词「终极关怀」,就是关怀死亡、尊重死亡,告诉人们如何面对死亡、处理死亡事件。
帮助临终的人在安详、宁静之中,怀着感谢、希望、喜悦而安全的心离开这个人间,这是需要宗教的安慰;站在佛教徒的立场,不但要让临终者对于既往有无限感恩,也要让他对于往生佛国净土有无比的信心。
(五)提倡教育──人品重于财富,奉献重于积蓄,智慧重于技术
提倡教育固然重要,但如果仅仅是科技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及宗教教育,会为人类带来灾难。所以在提倡教育的同时,首要的着眼点,应该是人品重于财富、奉献重于积蓄、智慧重于技术。
如果光有财富而缺少人品,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都是不幸的事;如果储蓄不只是自利,又更进一步能有布施奉献的观念,那便是将财富储蓄到社会、人群中去,那才是最可靠、最安全的幸福。
此外,身有一技之长,固然可以获得生活的保障,但若还有智慧,将能帮助我们在精神上获得安定、健康及成长。因此,佛教向来提倡智慧和慈悲的教育;有慈悲,就能包容、奉献;有智慧,就不会制造烦恼、不会被他人困扰。所以「共勉语」中有两句话:「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
如何在二十一世纪安家乐业
(一)如何安家
1家庭的基础在于成员之间的互信、互敬、互助
人与人之间,彼此信任、互相尊敬、互相帮助,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本道德。
互信的条件是自己的言行忠诚不欺,才能取信于人;并且相信对方也是忠诚不欺的人,偶尔明知受骗,也不应该存报复的心,留给对方一条反省改过的活路,相信对方是相信你的就够了。
互敬的条件是先给对方尊重,时间久了对方也会受影响而尊重你了。
互助的条件是,先向对方伸出援手,先为对方的利益着想,自己也会受益。
2家庭的意义在于成员之间的互谅、互勉
互谅的原则是彼此要多体会对方的立场和情况;互勉的原则是彼此要多给对方正面的慰勉和欣赏。否则,太太很辛苦的在家带孩子、煮饭、洗衣服,先生不但不体谅,反而认为她在家坐享其成;而太太也无法体会丈夫在外勤奋工作的辛劳,反而认为他是不知帮忙家事的懒汉。这就造成了夫妻间吵架、互相埋怨的借口,而成彼此计较的怨偶了。
3家庭的成员之间,是伦理关系的共同体
有些现代化的家庭,夫妻的财产,你是你的、我是我的,分得十分清楚。最近我听到有一对夫妇,他们俩各自都有待遇不错的工作,可是在家里任何用品都是各买各的,房租一人一半,连煮饭也是分别轮流值日,他们自己觉得公平合理,但我怀疑,像这样的夫妻关系,能够维持多久呢?
家庭是一个共同体,如果不谈相敬相让、彼此体恤的伦理关系,只是一味要求合理公平,这样的…
《平安的人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