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家庭,這樣的婚姻,如果還能不破不散,那真是異數了!
4凡是建立起互補有無、互相照顧的生命結合體,都算是大家庭
做任何事都要建立相輔相成的默契關系,彌補彼此的不足,便是同甘共苦的家庭結合。
有人問我:「聖嚴法師,你專門在做照顧別人的事,有誰在照顧您啊?」
我說:「世界上有許多人專門讓人照顧,也有許多是專門在照顧人,這就是公平合理!例如我的職業和身分,就是學習著如何做好一個照顧他人而成長自我的人,但願不要麻煩別人來照顧我;如我非得要人照顧而且有人願意照顧的話,不論是誰,我都感謝!」
如果世間沒有人需要佛法的照顧,我這個和尚不是就沒事情可做了?如果大家都拒絕好心人的照顧,一切菩薩豈不是沒有修行福德智慧、積聚成佛資糧的因緣了?因此,不論是家庭乃至社會,凡是互補有無、互相照顧,一個生命共同體的場合及環境,都算是家庭。最小的家庭是兩個人的共同生活體,漸次擴大,一個社會團體,一個國家民族,乃至爲了全體人類的共存共榮,互惠互利,都可算是安家的工作。
(二)如何樂業
1精進不懈,惜福培福
凡是人類的工作、事業,以及身口意的一切行爲,都稱爲業。樂業就是不論成敗、貧賤、富貴,都能盡自己的本分,努力的工作。成功不驕傲、失敗不氣餒、貧而能刻苦、賤而能上進、富而能節儉、貴而能勤勞,這是敬業樂群的基本定義及原則。能夠如此,那就是知福、惜福、培福、植福,而使得人人有福了。
2以全體衆生爲安業的對象
不過,樂業的範圍,可大可小。最小的事業,是個人的舉手投足、一言半言、起心動念;次大的事業,是你個人從事的某項專業或專職的工作;大事業是社會大業、國家大業、人類世界的千秋大業,以及一切衆生的生死大業。
作爲一個佛教徒,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對一切衆生的生死大業負責,讓一切衆生都能解決生死之間的大問題;活著時,要珍惜生命,感激生存,感恩生活,要好好地運用我們有限的這個生命旅程;死亡時,要心存感謝、充滿喜悅,要無懼、無憂、無悔、無怨、滿懷著悲願心,迎向光明的前程。
3樂業必須安業──身口意叁業清淨
安業是安心工作,有一項安定的職業,並不等于持久固定在做同樣的工作,亦不等于既不求升遷,也不准改行。
樂業的業,是指樂于通過身口意叁業,來從事任何安定而自利又利他的工作,因此要爲一切行爲負起責任。
一般人只知道不做損人的事是負責任,佛教徒則更進一步,凡是不做有利于他人的事,也是不負責任;一般人只知道對身體及語言的行爲負責,佛教徒則對自己的心理行爲更要負責,所以常用慚愧心來修忏悔行,因爲身體的行爲及語言的行爲,修善作惡,都是由于意業的起心動念。
因此,樂業先要安業,安業先要檢點心理的行爲,然後才能夠對身、口兩種行爲盡責負責,樂在其中。
4在安定和諧中,把握現在的今天,走出新鮮的明天
佛法講因果、因緣。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因果關系一定是存在的,如果種因而見不到果,無法立竿見影,那是因緣尚未成熟,就像今天做了事,不一定今天就得薪水;如果未曾記得今生種了什麼因,卻有大禍或是大福,那是由于不知在那個過去生中種過惡因及善因。因此,我們要對過往無怨無悔、無驕無餒,落實于現在最重要;立足于安定和諧的現在,把握今天,走出新鮮的明天,才是樂業的基本態度。
5積極進取中,時時踏穩腳步,步步站穩立場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勝利是大家都希望的,如果明知不可爲又不得不爲,成功了是意外,失敗了則是意料中的事;失敗有大小,有明有暗,一敗之後,永遠站不起來,是大敗;屢敗屢起,波折升降,是小敗。明吃虧是智慧型的小失敗,屢次吃虧而不能自知、不知防範,是愚蠢型的大失敗。
勝敗雖是兵家常事,如果屢戰屢敗而竟不知怎麼敗的,那還能夠安業樂業嗎?所以一定要「識人,識己,識進退」,踏穩腳步,站穩立場,失敗了再努力,成功了更努力,便是安業樂業的准則。
如何保護二十一世紀的人類環境
爲了因應現代社會的變遷,讓大家都能安家樂業,法鼓山積極提倡四種環保運動,那就是:心靈環保、生活環保、禮儀環保及自然環保。
(一)心靈環保
所謂心靈環保與心理健康、心理衛生、心理建設等是非常接近的。釋迦牟尼佛來到人間,留下了龐大的聖典,其中所記錄的佛法,都是爲了要提升人品、淨化人心、改善人的環境,這些就是心靈環保的內容。
《維摩經》中說:「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心的行爲能夠主導身體和語言的行爲,每一個人的行爲都能影響整體的環境;因此,法鼓山的具體工作,就是在觀念上,勸導大家要少欲知足、知恩報恩;在方法上,勸勉大家要用念佛、拜忏、持誦、禅修等項目,來做心理層面的淨化。
心靈清淨,對于所處環境的感受,一定是安定的、安全的;心靈不淨,縱然佛國在眼前,也會覺得所處的環境是不安混亂的。
有一次一家保全公司的保全人員,要我坐在他們的車上,兩邊各有一個人,都佩帶著手槍,說是爲了讓我有被保護的感覺。
我跟他們說;「本來我是來去空空,覺得很安全的,現在你們坐在我旁邊,反而讓我覺得危機重重!」因爲萬一手槍走火,或是有人看到兩位保镖在左右保護著,誤以爲我很有錢,動了歪主意,結果適得其反,而且我身上也真的沒有錢,反教對方失望,豈非對不起人了!
因此,如果心中沒有安全感,你就不得安全,心中不爲安全問題煩心,就是安心的人,而且你所處的這個世界,就是佛國淨土。
(二)生活環保
如果生活整潔、簡樸、節約,就不會浪費自然資源;安甯、平靜、清淨,就不會製造環境汙染,人類生活環境的品質就會改善。
目前我們所處的環境,有空氣汙染、土地汙染、水資源汙染、噪音汙染等,到處髒、亂、渾、濁、不安甯,使大家失去了安全感和安定心,因此法鼓山正積極推動生活環保。
例如我們提倡舊物新用、兒童玩具及書籍交換、垃圾分類分級、資源回收,該用、需用的用到不能用爲止,不需用的盡量少買乃至不買,並且推廣環保餐具及環保購物袋;鼓勵辦公室裏一紙至少兩用,然後集中回收,轉爲再生紙。
(叁)禮儀環保
佛教特別重視禮節和威儀。目前法鼓山所提倡禮儀環保的內容包括:在個人方面,待人接物時要合掌問訊,一言一行,尊敬對方,除了要口稱「菩薩」、「師兄」、「師姊」、「阿彌陀佛」、「謝謝你」等,並且不說粗俗語、低俗語、流俗語;在社會群體方面,提倡婚喪喜慶的隆重莊嚴,並曾出版了一本《一九九四年禮儀環保實錄》,裏面詳盡介紹了這幾年來持續推行的佛化聯合婚禮、佛化聯合祝壽、佛化聯合奠祭的情形,同時也分別出版了《佛化家庭手冊》、《佛化奠祭手冊》、《喪禮與助念手冊》、《禮儀環保手冊》以及《佛化婚姻與佛化家庭》等小手冊。
其中的佛化婚禮,是針對中國人婚喪喜慶的習慣,漸漸變成吵鬧喧嘩與浪費鋪張,只講排場,不顧尊嚴,失去了禮儀的功能,品格低俗,早與現代世界的文明脫節,甚至被國際媒體視爲奇風異俗,因此,我們不遺余力的在推行禮儀環保,目前已有很好的反應。
(四)自然環保
佛陀曾告訴我們,我們的身心世界,都是修行佛法的道器和道場。我們對所處的自然環境,要將它當成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來看待,也要當成是自己的家、自己的床鋪、自己的座位來看待。因此,保護自然環境的觀念,不但對動物要愛護,對植物以及一切生物的生存環境,空中的、地面的乃至地下的一切資源,都要善加保護。
用法鼓山的共識來因應嶄新的世紀
我們的理念──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我們的精神──奉獻我們自己,成就社會大衆。我們的方針──回歸佛陀本懷,推動世界淨化。我們的方法──提倡全面教育,落實整體關懷。
法鼓山所推動的全面教育,包括從結婚、胎教、幼兒教育、青少年教育、宗教的人格教育、老年人的關懷教育以及臨終關懷的生死教育。目的是在對人類關懷,提升人的品質,使得人人都能見到自心中的淨土。
大家不要小看自己,只要有一個念頭跟慈悲、智慧相應,那麼你這一念,就是生活在自己內心的淨土裏;以這樣的精神,影響我們的家庭及全面的生活環境,人間淨土就會普遍地、漸漸地落實出現了。
法鼓山所要達成的目標,就是淨化人心、淨化社會、提升人品、改善環境、安定人心、安定社會。如此,才能完成和諧的人生、和樂的社會、和平的世界。
但願我們共同努力、實踐、推廣,讓我們有大信心、大願心,因應嶄新的二十一世紀。(一九九六年十一月九日,講于法鼓山紐澤西州聯絡處,姚世莊居士整理,作者親自增修成稿)
《平安的人間》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