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平安的人間▪P2

  ..續本文上一頁對他人的尊敬、尊重、感謝、感激與感恩。由于我們對人真誠有禮貌,所得到的回響也一定是安定的、安全的,當然我們所處的環境就會是安全的。

  

  身心平安──身心的平衡與安穩

  

  身體不安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身體機能不平衡,佛法稱爲「四大」──地水火風失調,也就是冷熱不調、飲食不調、睡眠不調、運動不足或運動過度、生活作息不規律等,這都會使我們的身體失衡。此外,不能夠控製內心的浮動,而造成種種心不由己、身不由己的狀況,也會使得身體的健康受損。

  

  此外,外在的誘惑,環境的壓力,也會讓我們失去平衡。本來不想生氣結果生了氣,本來不想喝酒結果喝了酒,本來不想賭博結果卻賭博,本來不想暴飲暴食,爲了克製煩惱就拼命地吃喝……,凡此種種,都是根源于內心的不平衡,最後終將演變成身體機能的失調。

  

  平常生活中,當你發現心中有矛盾、痛苦、不平衡的時候,首先要注意你的呼吸,然後注意你的心在想什麼?然後把自己客觀化,觀察自己爲什麼會生氣?生的是什麼氣?看一看你生氣時的呼吸如何?心髒跳動得如何?接下來注意你自己的感覺,是不是很不舒服?

  

  也就是說,在內心不安定時,不妨馬上把心念移轉到觀照自己身體的種種反應,心情便會立刻平和下來。這種平衡與穩定身心的方法,非常有用,但是要經常練習。

  

  所以,落實「心靈環保」,實際上就是運用佛法來調整我們的心;雖然不可能一下子就頓悟成佛,但至少可以用這些簡單的方法,使得身體平衡,心理平衡。

  

  除此之外,當遇到重大困難,光是著急、痛苦,是沒有用的,應該提起心念,持誦阿彌陀佛、觀音菩薩聖號,祈求佛菩薩的護佑,給你信心和力量。其實,當你念阿彌陀佛或觀世音菩薩聖號的時候,你的心情已經是平靜、穩定下來了。

  

  安居樂業──家業的幸福與安全

  

  家的定義是指同住在一起的人,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家,也都有不同層次的家。有家就一定有眷屬,眷是眷愛、眷顧、親愛、親近、關懷、照顧的意思,對所屬的人眷顧、關愛,就叫眷屬。在家庭中,每一位成員應該互相照顧、關懷、勉勵,彼此相愛、相助,也一定要有責任、義務,以及倫理的分際關系。

  

  現今一般家庭,都是由大家庭分出的小家庭,所以家庭的安定力,往往比較薄弱,夫妻間常常爲了一丁點小事就吵架、鬧離婚。孩子稍微長大些,就開始叛逆,甚至離家出走。

  

  如果我們能夠從一個小家庭、小家族,慢慢把範圍擴大,把所服務的機關、公司、團體,都當成是自己的家,如此一來,心量就會寬大,而不會老是圍繞著個人的小家庭而吵架、鬧意氣。

  

  釋迦牟尼佛便告訴我們,要以如來的事業爲家務,以一切衆生爲眷屬,這樣的家,範圍就非常大。在《維摩經》中,維摩诘菩薩是以一切煩惱爲如來種,以一切衆生的俗眷爲成佛的家業。

  

  照顧好自己的小家庭,是菩薩行基礎,但如果能再擴大,以一切衆生的煩惱爲家,荷擔起「如來家業」,那更是深廣的菩薩行願。但是大家千萬不要把順序顛倒了,一定要由小而大,才能得到真正的安全、安穩與平安。

  

  安身──在于生活的勤勞儉樸

  

  忙人時間最多,勤勞健康最好。

  

  生活的節奏太快不一定是壞事,但生活得太舒服也不一定是好事。

  

  許多人拼命賺錢,爲的是「養兒防老,積谷防饑」,希望辛苦努力賺錢之後,晚年就可以享受安定的生活;似乎工作的目的,只爲了讓自己的生活得到安定的保障。

  

  因此很多人都說,老的時候最重要的是要有「老本」。但是很多人爲了老本,老夫妻兩個人會吵架,和兒女、兄弟、朋友之間也會爭吵,結果老本反而變成了一個不安全的東西。

  

  基于安全的保障,對國家來說,要藏富于民;對個人而言,則不妨將努力的成果儲藏于社會、衆人之中,把自己的安全寄放在社會上,那才是最可靠、最安全的。

  

  若只希望自己安全、兒孫安全,十代、百代、千代以後還有得吃、有得穿、有得住,這想法不但不可靠,反而會害了兒孫。當然,首先你自己要創造財富、增加財富,然後你的家人、團體、社會,都會因你的努力而得到幸福。

  

  人是應該工作,但工作不等于人生,人生也不僅是爲了物質的富裕而工作,更不僅是爲了滿足物欲的享受而勤勞地工作,乃是爲了健康的身心以及感恩的奉獻而工作。

  

  一個勤勞的人,通常是健康的,勤勞的人,身體即使不好,也會懂得照顧自己;勤勞的人,也不會寂寞。所以我鼓勵年紀大的人,雖不一定是爲了錢,也要有事做,否則便是一種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勤勞努力除了讓身體健康、心裏平安,多半也會得到物質的報酬,但是有了物質的報酬,必須節製地使用,否則爲了享受物欲,對身心又會産生不健康的行爲。

  

  換句話說,勤勞工作的同時還應該要儉樸,所以「勤勞」、「節儉」這兩個原則是身體健康的秘訣。而且儉樸的結果,便會擁有很多福利,可以提供給他人,到那時候你將會是一個人人都喜歡、人人都贊歎的人。

  

  忙忙忙,忙得很快樂!累累累,累得好歡喜!

  

  通常我們忙的時候都會很累,累的時候就會覺得很煩,其實能夠忙也是一種幸福。或許有人會認爲,忙人的時間一定很少,其實忙人的時間是比較多的,因爲他會珍惜時間、安排時間、爭取時間,抽出時間來,做他應該做而且想要做的事。

  

  身心常放松,逢人面帶笑。

  

  放松能使我們身心健康,發生任何事,遇見任何人,都不必害怕,不要擔心,心存感謝對方,就能面帶微笑。如果經常是在緊張、憂愁、忿怒的狀態,或挖空心思、胡思亂想而又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的人,臉上一定缺乏笑容,造成心理不健康,結果身體也不會健康。

  

  我們應該要心中常常保持沒有需要煩惱的事,也就是頭腦裏沒有憂郁、不滿意的事,因爲世界上「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既然已經知道,可能會有八、九成不如意的事出現,那還有什麼不如意的呢?

  

  知福惜福,廣種福田,利人利己,多結人緣。

  

  所謂「得道者多助」、「有德者不孤」,若能廣結人緣,常爲他人著想,把安全給別人,對方多半也會給你安全;把安樂給別人,別人多半也會給你安樂,此即「敬人者人恒敬之」的道理。

  

  當然,這樣做好象是舍近求遠,而且有人質疑說:「人不爲己,天誅地滅」,如果連自己都不保全自己、都不照顧自己,還能夠利益他人嗎?

  

  我在「四衆佛子共勉語」裏有兩句話:「利人便是利己,盡心盡力第一」,便是鼓勵大家,以利人而爲利己,但不是先利己以後再利人。不過,我們一定是先努力成長自己,照顧好自己,才有能力利益他人,成長他人;但成長自己的目的不是爲了自己,而是爲了他人,那麼你就會有安全了。

  

  我個人一生之中都在求成長,爲了什麼?爲了「佛法這麼好,知道的人這麼少,誤解的人那麼多」。爲了弘法,所以必須要自我充實,自我成長,而且是一邊充實成長,一邊弘法利生、廣結人緣,這樣同時更成長了自己。

  

  安心──在于生活的少欲知足

  

  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

  

  「需要」是什麼?就是少了它就不能活,例如:陽光、空氣、水分、起碼的食物、禦寒的衣服、避風遮雨的房子,在我們這個時代,基本的交通工具、電腦、電話也成爲需要的,有這些必需品並不算是欲望。

  

  欲望是什麼呢?是除了必需品之外的奢侈品、裝飾品,只爲了滿足自己的虛榮,或撐場面用的東西。不過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地位,爲了配合當時的環境因緣,還是要有一定程度的莊嚴,那也可以算是一種需要,但一定要有適度拿捏的分寸。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我還有呼吸,當然滿足了。

  

  當你的心在忿怒、憂慮、恐懼,不能夠平衡的時候,念這四句話,心就能夠安定下來。因爲還有呼吸,雖然什麼都沒有了,至少還沒有死;活著還能呼吸,表示還有希望,就是一個有福報的人,又何必那麼擔心、憂慮與恐懼呢!

  

  爲了個人的私利,應當少欲知足,安自己的心。爲了衆生的福利,必須盡心盡力,安他人的心。

  

  少欲知足,就不會有強烈的欲望而貪得無厭,就能夠安自己的心了。

  

  安他人的心是一種菩薩行爲,也是一種慈悲願心,應當發起悲願來利益衆生,爲他人謀求福利;否則僅僅少欲知足,不但不夠積極,甚至還有可能是消極的。

  

  上等人安心于道,中等人安心于事,下等人安心于名利。

  

  上等人安心于道,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中等人安心于事,給他適量而較忙的工作,他就不會自尋煩惱,或爲他人製造煩惱;下等人只知安心于名利物欲的追求。希望大家至少能做到安心于事,而非追逐名利的下等人。

  

  安家──在于家庭中的相愛和相助

  

  家庭的功能在于成員之間倫理關系的互敬、互助、各盡其責、各守其分、共存共榮、同甘共苦、共同成長。

  

  家庭的溫暖在于互相敬愛,家庭的可貴在于互相幫助。互助的意思,是讓需要接受幫忙的人,能夠得到幫助。幫助對方的時候,不要趾高氣昂,不要認爲自己是施恩者,別人應該感謝你;而是應該心存感謝,感謝對方讓你有機會來做奉獻,有機會在爲他服務之中獲得成長。

  

  家庭倫理的責任與義務一定要遵守,也就是做父親的要像個父親,做母親的要像個母親,做太太、做丈夫、做兒女的,也都要各盡自己的責任,把自己的角色扮演好。千萬不要斤斤計較,那會出問題的,因爲家庭成員就和我們的社會一樣,是分工合作、各有…

《平安的人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禅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