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对他人的尊敬、尊重、感谢、感激与感恩。由于我们对人真诚有礼貌,所得到的回响也一定是安定的、安全的,当然我们所处的环境就会是安全的。
身心平安──身心的平衡与安稳
身体不安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身体机能不平衡,佛法称为「四大」──地水火风失调,也就是冷热不调、饮食不调、睡眠不调、运动不足或运动过度、生活作息不规律等,这都会使我们的身体失衡。此外,不能够控制内心的浮动,而造成种种心不由己、身不由己的状况,也会使得身体的健康受损。
此外,外在的诱惑,环境的压力,也会让我们失去平衡。本来不想生气结果生了气,本来不想喝酒结果喝了酒,本来不想赌博结果却赌博,本来不想暴饮暴食,为了克制烦恼就拼命地吃喝……,凡此种种,都是根源于内心的不平衡,最后终将演变成身体机能的失调。
平常生活中,当你发现心中有矛盾、痛苦、不平衡的时候,首先要注意你的呼吸,然后注意你的心在想什么?然后把自己客观化,观察自己为什么会生气?生的是什么气?看一看你生气时的呼吸如何?心脏跳动得如何?接下来注意你自己的感觉,是不是很不舒服?
也就是说,在内心不安定时,不妨马上把心念移转到观照自己身体的种种反应,心情便会立刻平和下来。这种平衡与稳定身心的方法,非常有用,但是要经常练习。
所以,落实「心灵环保」,实际上就是运用佛法来调整我们的心;虽然不可能一下子就顿悟成佛,但至少可以用这些简单的方法,使得身体平衡,心理平衡。
除此之外,当遇到重大困难,光是着急、痛苦,是没有用的,应该提起心念,持诵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圣号,祈求佛菩萨的护佑,给你信心和力量。其实,当你念阿弥陀佛或观世音菩萨圣号的时候,你的心情已经是平静、稳定下来了。
安居乐业──家业的幸福与安全
家的定义是指同住在一起的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家,也都有不同层次的家。有家就一定有眷属,眷是眷爱、眷顾、亲爱、亲近、关怀、照顾的意思,对所属的人眷顾、关爱,就叫眷属。在家庭中,每一位成员应该互相照顾、关怀、勉励,彼此相爱、相助,也一定要有责任、义务,以及伦理的分际关系。
现今一般家庭,都是由大家庭分出的小家庭,所以家庭的安定力,往往比较薄弱,夫妻间常常为了一丁点小事就吵架、闹离婚。孩子稍微长大些,就开始叛逆,甚至离家出走。
如果我们能够从一个小家庭、小家族,慢慢把范围扩大,把所服务的机关、公司、团体,都当成是自己的家,如此一来,心量就会宽大,而不会老是围绕着个人的小家庭而吵架、闹意气。
释迦牟尼佛便告诉我们,要以如来的事业为家务,以一切众生为眷属,这样的家,范围就非常大。在《维摩经》中,维摩诘菩萨是以一切烦恼为如来种,以一切众生的俗眷为成佛的家业。
照顾好自己的小家庭,是菩萨行基础,但如果能再扩大,以一切众生的烦恼为家,荷担起「如来家业」,那更是深广的菩萨行愿。但是大家千万不要把顺序颠倒了,一定要由小而大,才能得到真正的安全、安稳与平安。
安身──在于生活的勤劳俭朴
忙人时间最多,勤劳健康最好。
生活的节奏太快不一定是坏事,但生活得太舒服也不一定是好事。
许多人拼命赚钱,为的是「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希望辛苦努力赚钱之后,晚年就可以享受安定的生活;似乎工作的目的,只为了让自己的生活得到安定的保障。
因此很多人都说,老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要有「老本」。但是很多人为了老本,老夫妻两个人会吵架,和儿女、兄弟、朋友之间也会争吵,结果老本反而变成了一个不安全的东西。
基于安全的保障,对国家来说,要藏富于民;对个人而言,则不妨将努力的成果储藏于社会、众人之中,把自己的安全寄放在社会上,那才是最可靠、最安全的。
若只希望自己安全、儿孙安全,十代、百代、千代以后还有得吃、有得穿、有得住,这想法不但不可靠,反而会害了儿孙。当然,首先你自己要创造财富、增加财富,然后你的家人、团体、社会,都会因你的努力而得到幸福。
人是应该工作,但工作不等于人生,人生也不仅是为了物质的富裕而工作,更不仅是为了满足物欲的享受而勤劳地工作,乃是为了健康的身心以及感恩的奉献而工作。
一个勤劳的人,通常是健康的,勤劳的人,身体即使不好,也会懂得照顾自己;勤劳的人,也不会寂寞。所以我鼓励年纪大的人,虽不一定是为了钱,也要有事做,否则便是一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勤劳努力除了让身体健康、心里平安,多半也会得到物质的报酬,但是有了物质的报酬,必须节制地使用,否则为了享受物欲,对身心又会产生不健康的行为。
换句话说,勤劳工作的同时还应该要俭朴,所以「勤劳」、「节俭」这两个原则是身体健康的秘诀。而且俭朴的结果,便会拥有很多福利,可以提供给他人,到那时候你将会是一个人人都喜欢、人人都赞叹的人。
忙忙忙,忙得很快乐!累累累,累得好欢喜!
通常我们忙的时候都会很累,累的时候就会觉得很烦,其实能够忙也是一种幸福。或许有人会认为,忙人的时间一定很少,其实忙人的时间是比较多的,因为他会珍惜时间、安排时间、争取时间,抽出时间来,做他应该做而且想要做的事。
身心常放松,逢人面带笑。
放松能使我们身心健康,发生任何事,遇见任何人,都不必害怕,不要担心,心存感谢对方,就能面带微笑。如果经常是在紧张、忧愁、忿怒的状态,或挖空心思、胡思乱想而又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人,脸上一定缺乏笑容,造成心理不健康,结果身体也不会健康。
我们应该要心中常常保持没有需要烦恼的事,也就是头脑里没有忧郁、不满意的事,因为世界上「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既然已经知道,可能会有八、九成不如意的事出现,那还有什么不如意的呢?
知福惜福,广种福田,利人利己,多结人缘。
所谓「得道者多助」、「有德者不孤」,若能广结人缘,常为他人着想,把安全给别人,对方多半也会给你安全;把安乐给别人,别人多半也会给你安乐,此即「敬人者人恒敬之」的道理。
当然,这样做好象是舍近求远,而且有人质疑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如果连自己都不保全自己、都不照顾自己,还能够利益他人吗?
我在「四众佛子共勉语」里有两句话:「利人便是利己,尽心尽力第一」,便是鼓励大家,以利人而为利己,但不是先利己以后再利人。不过,我们一定是先努力成长自己,照顾好自己,才有能力利益他人,成长他人;但成长自己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他人,那么你就会有安全了。
我个人一生之中都在求成长,为了什么?为了「佛法这么好,知道的人这么少,误解的人那么多」。为了弘法,所以必须要自我充实,自我成长,而且是一边充实成长,一边弘法利生、广结人缘,这样同时更成长了自己。
安心──在于生活的少欲知足
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
「需要」是什么?就是少了它就不能活,例如:阳光、空气、水分、起码的食物、御寒的衣服、避风遮雨的房子,在我们这个时代,基本的交通工具、电脑、电话也成为需要的,有这些必需品并不算是欲望。
欲望是什么呢?是除了必需品之外的奢侈品、装饰品,只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或撑场面用的东西。不过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地位,为了配合当时的环境因缘,还是要有一定程度的庄严,那也可以算是一种需要,但一定要有适度拿捏的分寸。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我还有呼吸,当然满足了。
当你的心在忿怒、忧虑、恐惧,不能够平衡的时候,念这四句话,心就能够安定下来。因为还有呼吸,虽然什么都没有了,至少还没有死;活着还能呼吸,表示还有希望,就是一个有福报的人,又何必那么担心、忧虑与恐惧呢!
为了个人的私利,应当少欲知足,安自己的心。为了众生的福利,必须尽心尽力,安他人的心。
少欲知足,就不会有强烈的欲望而贪得无厌,就能够安自己的心了。
安他人的心是一种菩萨行为,也是一种慈悲愿心,应当发起悲愿来利益众生,为他人谋求福利;否则仅仅少欲知足,不但不够积极,甚至还有可能是消极的。
上等人安心于道,中等人安心于事,下等人安心于名利。
上等人安心于道,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中等人安心于事,给他适量而较忙的工作,他就不会自寻烦恼,或为他人制造烦恼;下等人只知安心于名利物欲的追求。希望大家至少能做到安心于事,而非追逐名利的下等人。
安家──在于家庭中的相爱和相助
家庭的功能在于成员之间伦理关系的互敬、互助、各尽其责、各守其分、共存共荣、同甘共苦、共同成长。
家庭的温暖在于互相敬爱,家庭的可贵在于互相帮助。互助的意思,是让需要接受帮忙的人,能够得到帮助。帮助对方的时候,不要趾高气昂,不要认为自己是施恩者,别人应该感谢你;而是应该心存感谢,感谢对方让你有机会来做奉献,有机会在为他服务之中获得成长。
家庭伦理的责任与义务一定要遵守,也就是做父亲的要像个父亲,做母亲的要像个母亲,做太太、做丈夫、做儿女的,也都要各尽自己的责任,把自己的角色扮演好。千万不要斤斤计较,那会出问题的,因为家庭成员就和我们的社会一样,是分工合作、各有…
《平安的人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