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平安的人间▪P3

  ..续本文上一页本分的。如果能够如此,家庭一定会和乐平安。

  

  凡是建立起相爱、互助的共同生命关系者,都算是家。

  

  家的范围可大可小,小至一夫一妻,大至一家、一社、一族、一国、一世界,凡是建立起相爱、互助之共同生命关系的,都算是一个家。

  

  安家的要领是互相尊敬、互相学习、互相体谅、彼此关怀、彼此感恩、彼此奉献。

  

  光在物质上把自己的家安顿好,不算是真正的安家;真正的安家,是要使得家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各尽其力,各守其分。

  

  家中的成员,是共同修行慈悲行与智慧行的菩萨伴侣。

  

  把家中其他的人都当成菩萨来看,因为他们时时刻刻都是在帮助我们,都在警惕我们,让我们有机会学习、成长。

  

  尤其身为佛教徒,就是一名菩萨道的菩萨行者,不论家庭中每一位成员的性格、行为如何,都是增上缘菩萨,都是在帮我们成长,助我们在菩萨道上更往前走。

  

  更何况菩萨是救苦救难的,要救苦救难,先要学着受苦受难,有了受苦受难的经验,才能够真正成长,才能够真正安身安心,才会知道如何救众生苦、如何救众生难。

  

  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

  

  与家人相处时,若能常念这两句话,家庭一定非常和乐。

  

  以智慧来对待自己,就不会有烦恼,如果没有智慧,就要来学佛法、听闻佛法,借着佛的智慧来帮助自己并照亮自己的心,也藉佛的智慧照亮他人的心,同时学习菩萨的慈悲来利益所有的人,关怀所有的人,敬爱所有的人。

  

  安业──在于身口意三类行为的清净和精进

  

  凡是举手投足、一言半语、举心动念,都叫作业。

  

  一般人所讲的安业,是指对自己的职业、工作,要有安定和保障。可是若以身口意三类行为的清净与精进为范围,便已经将个人行为,以及工作都包含在内了。

  

  我们应该注意自己的行为,安于身口意三业的本分,不要轻举妄动、没有准则,不胡言乱语、信口开河,也不要心猿意马、三心二意,这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须遵守的修养。

  

  更进一步来说,修行菩萨道的人,要修两种业:一种是「慧业」,即是智慧业;一种是「福业」,即福德业。智慧的业圆满,就如同文殊菩萨;慈悲的业圆满,就像观世音菩萨,此二种业圆满的时候,名为福慧两足,那就是佛了。诸佛菩萨都是以安定众生为如来的事业,这种精神,是我们大家应该学习的榜样。

  

  「婴儿菩萨」,要屡跌屡起,坚定菩萨道的愿心。

  

  发了菩提心的众生,虽然是凡夫,虽然还有缺点,但已是在修行菩萨道的初发心菩萨,是「婴儿行的菩萨」。婴儿时期的人,学走路时总是摇晃着而常常跌倒,跌倒的时候多,站起来走的时间少。虽然站起来的时间少,爬在地上的时间多,还是得练习着,一直要到渐渐成长以后,才会独立站起来。

  

  因此作为一名「婴儿行的菩萨」,要勉励自己,跌倒了没有关系,只要再站起来就好,继续前进就能照着我们所要修行的菩萨道,一直走下去。

  

  对自己的行为全心全力、认真负责,是敬业、精进。

  

  凡事以「利人便是利己」的观点来考量就是乐群、清净。

  

  敬业乐群虽是老生常谈,但很不容易做到,纵然在平常做得事事成功,称心如意,一旦有些波折、困扰、难题出现的时候,就会怀疑所做的工作,是为谁辛苦为谁忙?若出现了这些想法,就不是敬业乐群了。

  

  敬业就是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负责认真;精进是努力不懈、全心投入;如果对心力、体力、能力,样样都是持着保留的态度,那就不叫敬业精进了。

  

  对自己的任何行为,都应以「利人便是利己」的观点来考量,不为自己的利益而追求,但为他人的福利而努力,并且是以他人的远利与近利来设想。如果凡事都能用这种心态来面对,不论在家中、公司,乃至在任何场合,相信你会很有人缘,也会很得人心。

  

  在安定和谐中,把握今天,才能走出明天。

  

  这不是现实主义,而是「现在主义」。修行一定是以把握现在为最重要,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还没有来,只有现在这个时刻最重要,它使我们有着力点,能及时努力。

  

  如果我们现在有努力的机会而不努力,有演戏的舞台而不演戏,错过一个机会,就少了一次成长的因缘,那就很可惜了。所以,现在能够让我们做的,就要尽力做好。

  

  在明确的方向感中,时时踏稳脚步,步步站稳立场。

  

  在人的生命过程中,应该及早确立方向,考虑自己的才能、兴趣,以及所拥有的资源,包括身体的健康、智能、愿心,以此作为判断的依据,然后找到人生的大方向。

  

  方向确立就不能轻易改变,立场则是可以换的,例如今天做总经理,明天做董事长,今天做儿子,明天做爸爸,今天做太太,明天做妈妈,立场可以不断地换,如果一个人的立场不换,立足点也不调整,那他大概是已经不进步、不活动的人了。

  

  选定方向,踩稳了立足点后,一定要步步踏实,步步为营,如此做任何事业都会成功。

  

  以智慧时时修正方向,以慈悲处处给人方便。

  

  一般人常常会因为环境的影响、时代的转变,种种外在因素,加上本身的条件不具足,便产生一种茫然的感觉,迷失方向,不知该如何?就好象走在三叉路口时,不知道自己的方向到底在那里?

  

  这个时候就要回过头来想一想:「我的根本大方向是什么?」如果发现目前的状况已经偏离原来的目标,就要用智慧的判断来做修正。

  

  不自私自利,自求安乐,不可不自量力,轻言牺牲,轻诺寡信。

  

  少以近利私利为着眼,多以远利公利来着想。

  

  人品的成长,以及菩提心的坚固,才是大成功。

  

  成功是多元化的、多层面的,不要斤斤计较于某一个特定的事件、某一种特定的情况,才叫作成功。即使一时间财富、地位、事业,都没有成功,也千万不要把菩提心也失掉了,不要把人格也丢掉了。纵然一切的努力都未成功,只要人格成长、人品提升,就是成功。

  

  凡事都必须靠各种因缘来成就,因缘往往不是一个人所能操控的,个人努力是主因,尚得有助缘的成熟,才会有成果。所以,一帆风顺的时候不要得意忘形,一波三折的时候也不必灰心丧志。情况好的时候,不能没有警觉心、没有危机感;坏的时候也不要丧失信心、丧失毅力;很可能时机、环境、条件一改变,情况马上就会转好。

  

  所以用因缘、因果这两个观念,能够使你勇于面对现实,开创未来,不会怨天尤人,也不会嫉妒人、羡慕人。因为没有永远的失意失败,也没有个人的成就与成功可言。(一九九五年三月二十五日,讲于农禅寺的四安讲师培训课程)

  

  

  

  

  

  

  

  

  第三篇 心灵环保─净心与净土

  

  净化社会必须先净化人心

  

  社会是许多人共同生活的环境,也是彼此进行交流和活动的场所,其中只要有一人发生异常的状况,他所表现出来的语言行为或身体行为,就会影响到周遭的人。

  

  目前社会的人心,都是努力于追求及争取,似乎人生的目标,就是为了不断的争取,这种心态是有问题的,如果每个人都能有「尽心尽力第一,不争你我多少」的想法,社会风气就会改变。

  

  净化社会的工作,是不论地位高低、权势大小,每个人都有责任,只要人人都能先从自己的内心做起,社会上就减少了一些问题。

  

  净化人心要认识自我

  

  (一)自我是自私的我

  

  什么是「人心」呢?人心是极为抽象的,凡是人的观念、人的想法、人的欲望或人的愿望,都叫作人心;而「自我」,就是自私的我。

  

  人生而自私,这是事实;大家嘴上都会说是为社会、为国家、为民族,如果扪心自问,恐怕就不是事实了。所以说:「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闻名天下扬」,究竟读书是为了谁?又是谁在闻名呢?出名后又是谁会衣锦荣归呢?说穿了,这一切都是为了自己。

  

  通常,我们对别人的状况都能够分析得很清楚,并且提出自己的看法,凡是对他人的批评、指责、要求,都能说得头头是道。虽然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但事实上,了解自己比了解他人更困难。因为人的眼睛、耳朵都是向外看、向外听,很少有人会向内看、向内听;如同伸出手来,都是指着你、指着他,指东、指西,很少是指往自己的良心,或者是聆听自我内心审查的声音。

  

  也因此,我们很容易对自己的成就夸大,对别人的贡献,虽然不一定会全部抹煞,但是心里常常不见得认同,有时候只是觉得不好意思,口头上勉强鼓励几句,也算是捧了场,至于是否真正能发自内心诚恳的赞叹,那就很难说了。

  

  (二)自我的范围

  

  所谓「我」,具体的说就是个人的身体,包括头、手、脚等都是我的,而身体又在那里呢?身体是生活在我们所生存的环境里,它包括了自然及社会的环境。

  

  身体只有短暂的存在,从出生开始,一天天成长,也一天天接近死亡。虽然身体是暂有的东西,但是在未离开这个世界之前,仍要爱惜这个身体,好好照顾它、运用它;即使有人说,这个世界很危险,即使某些宗教也说世界末日快到了,但毕竟末日尚未来到,仍要好好保护它。

  

  如果说身体是我,那么谁知道这是「我」呢?如果说,我的心知道这是我的;那么,我的心又是什么呢?

  

  「心」是念头、思想、观念、信仰及精神的连贯和延续;一个念头一个念头连接起来,就是心的活动,当念头停止时,心就不存在了。

  

  「心」具有相当大的功能,它能创造世界和宇宙,也…

《平安的人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禅门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