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能毁灭世界和宇宙;能为我们带来幸福,也能为我们带来灾难;世界上有许多的哲学理论及宗教信仰,就都是源于人类的「心念」。
近几年来,台湾的各级议会不但经常吵架,甚至打架,这就是因为观念的冲突、思想的不同与理念的不调和,使得人与人之间产生种种矛盾。照理说,政治家是救国救民,宗教家是救世救人的,但是,为什么许多的政治家为了推行自己的理念,不惜发动战争?而宗教徒为了宣扬爱人的信仰,也不惜杀人如麻呢?为了救世,反而对世界的和平造成破坏;为了救人,结果是杀人。可见每个人的自我都有其范围,一旦与外界有冲突时,便会产生对抗的态度。
(三)自我的层次
「自我」的内容,从小至大可分几个层次来看:1.我的心,2.我的身体,3.我所生存的社会及环境,4.整个地球,5.整个宇宙就是我的身体。如果能将自我提升扩大到第五个层次,自私心就会减少,安全感自然增长。
有一次,有位人寿保险公司的推销员来向我推销寿险,我问他:「保寿险是否能保证我不会死呢?」他说:「那倒不能。」我又问:「那还保什么险呢?」他说:「死后能让家属得到经济上的保障啊!」我告诉他:「我的受益人是全部的众生,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受益人。」
事实上,保险的本身就已经说明我们的生命没有保险、财产没有保险、安全没有保险。换句话说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安全,既然知道如此,更要面对事实来解决问题,这样心里才会觉得安全;否则,为了追求安全,结果很可能会使得身心更不安全。
净化人心净化环境
人心净化之后,环境一定会净化;环境的净化是治标,而人心的净化才是治本。曾经有一些研究环保的专家告诉我:「人的精神是最重要的,精神和科技互相配合时,才能真正落实环保的工作,并使之可久可大。」这是非常正确的观念。
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后,是先从人心的纠正、人心的改善做起,那就是心灵环保的工作;他是一位成功的环保运动大师。
佛教中讲的「修行」,便是修正我们身心行为的偏差;尤其首重心理行为的净化,因为心理净化后,其语言行为和身体行为自然就会修正。如果心理行为未修正,仅仅是外表守规矩,可能只是为了畏惧法律的制裁或舆论的指责,那么当他独自一人,或与观念行为有偏差的人在一起时,就会原形毕露,甚至说服自己:「大家都这么做,我为什么不能这样做呢?」或是「不吃白不吃,不拿白不拿」、「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这都是一些歪理,当这种歪理形成风气之后,就会为社会带来灾殃。
因此,人心的纠正必须从内心的观念上做起,往往只要念头一转,观念也会随之纠正过来。虽然我们从小到大已经发展出的思想观念,一时间要想扭转过来是很困难的。但是人有可塑性,透过教育可以转变人心,只要付出爱心、耐心,处处体谅,充分了解,沟通商量,久而久之对方是会接受的。
但是当前的教育制度偏重科技和经济,忽视人格的教育;因此,希望今后的教育,能多关心人格教育,平衡科技与人文的发展,以净化社会的人心。在此我提出以下几个观念:
(一)用奉献来代替争取
从小我们就被父母期待着长大能够「出人头地」,于是我们必须做种种的争取,争荣誉、声望、财物、权力、地位,争同情、支持等。当然,争取成功的本身并没什么不好,但是在过程中如果因为自己想要出头而打压他人、抹煞他人,那就是不道德的行为。
不如改变观念,以奉献来取代争取,奉献得越多就越能显出自己的成就;若有许多人因我们的奉献而得到帮助,解决困难,那才是荣誉。
(二)以惜福来代替享福
在一般人的观念里,自己有福报时,就会运用各式各样的资源来享受生活、享受权力、享受成果,总认为既然得到而不去享受,那不是很愚蠢吗?
但是从佛教的观点来说,一个人的福报是极为有限的,就像任何人在银行里都不可能有无限量的存款,即使是大资本家,他的存款也是有限的。而且,无论是存股票、存黄金、存美金,都不一定稳当,只要世界局势丕变、政治制度改革、社会环境混乱,所有的存款都很可能在一夕之间随风而去;因此佛陀告诉我们:财产为五家共有──恶政、盗贼、水、火、不肖子。
可是没有惜福观念的人会说:「管他呢!至少我这一生,地球的资源还不会全部用光吧?我儿子、孙子那一辈,地球也应该没有问题,还不致于到毁灭的程度。」从佛法的立场来看,时间是无尽的,众生也是无穷的、无尽的、无量的,只要地球存在一天,众生就能在这个地球多活一天。
而地球本身的资源有限,如果我们挥霍无度,自己认为是享福,实际是糟蹋,是损福;糟蹋的越多,损福就越多。这不仅是物质的糟蹋,也是对众生心灵的损害,所造成的恶果,到头来仍然必须由我们自己承担。
(三)以因果的观念来面对现实,以因缘的观念来努力以赴
「因果」是从时间的关系来看,我们现在所做的,未来一定会有结果出现;而现在我们所接受的,是由于过去所造的因而得到的结果。「因果」又可分两大类,第一是共业:例如全地球、全人类共同的因果;第二是别业:每个人的生命过程,从无量世的过去到无量世的未来,一个阶段一个阶段,所应负的因果责任。
一般人只能看到、承认和了解历史的因果,因为,过去人的种种行为,不论是好是坏,对人类是有贡献或破坏,我们都在受其余荫或余殃,也就是承受前人的成果。儒家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意思是说如果祖上有德,子孙自然繁荣;祖上无德,做了许多坏事,必定殃及子孙。这样的因果观念,有时正确,有时又似乎不符事实,因为有的家庭很努力,却绝了后代;诸如此类遗憾又无奈的事,在这世界上很多,于是有人会说老天瞎了眼,这么好的家庭,都没有得到好的果报。
佛教徒相信,一个人此生几十年生命,只不过是无穷生命之流中的一个小小段落;过去生之前又有无量的过去,此生之后仍有无尽的未来。但这个「三世」的观念,是许多非佛教徒所无法接受的。因此曾有人告诉我:「如果你能证明给我看,我就相信三世因果。」我告诉他们,这是一种信仰,从信仰的角度来看,这是一项事实,透过过去、未来以及现在,因果就能讲得通,就很合理了。
所以,我们必须面对现实,因为目前的现实,是从过去一直到现在的,同时对过去的所作所为负起责任,并且接受这样的责任、这样的结果。
常言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可是种瓜的未必有瓜吃,种豆的未必有豆吃;未种瓜的吃到瓜,未种豆的吃到豆;有人平步青云,有人坎坷一生。这究竟是什么道理呢?
因果必须还有因缘的配合。「因缘」就是在由因到果的过程之中,种种主客观的因素,有许多不是人为的力量所能掌控的,而是环境的关系。
各人有各人的因缘,因此,最重要的是,必须要以因缘的观念,尽心尽力戮力以赴,这就是面对现实。
人间净土是可以实现的
人间净土这个名词,是今日台湾佛教界都在提倡的观念。究竟什么是人间净土?它在那里呢?是不是真的实现了呢?
《维摩经》里说:「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意思是说,如果你的心清净,你所处的世界,就是清净的。这并不是自我陶醉,而是只要你的心清净,不管这个世界如何,都不受其影响时,那么,你所见到的世界就是清净的。当释迦牟尼佛成佛时,他看到芸芸众生都具有佛性,娑婆世界就是净土,就是这个道理。
在平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很容易感受到所谓「境由心转」,心里快乐时,下雨天会觉得雨景诗情画意,天冷时舒服,天热时温暖。当心里不舒服、烦乱、忧愁时,看到别人笑,都会觉得人家在对他冷笑。
我曾经看过一对夫妇正在吵架,他们的孩子在外面玩得很高兴,回家时又蹦又跳又笑的叫着爸爸妈妈,没想到母亲劈头就骂他,接着父亲又给他一巴掌。其实,孩子是可爱的,只是碰到父母正在吵架,心情正不好,他就挨骂挨打了。因此,世界可以是净土,也可以是地狱,完全由你的心来决定。
当我在指导禅修时,会鼓励禅修者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内心充满喜悦,这在佛教中称为「随喜」──随境而喜、随事而喜、随人而喜。其实,这并不容易,因为赚钱、升官、生孩子、娶媳妇、抱孙子时,一定可以随喜。如果家中发生不顺的事,或者听到背后有人批评、指责你时,还能随喜吗?孔夫子说:「闻过则喜,知过必改。」听到别人说你的过失时,还会欢喜,这是不简单的,即使是修行人,虽然不会形之于色,也不会去反驳对方,但内心有时候还是会有一点点的波动。
不能随事、随人、随时而有喜悦感的话,倒楣受损的是自己。因为人家已经跟你过不去了,你还跟自己过不去,这不是很愚蠢吗?不如将念头一转,自然可以体验到「心净国土净」了。譬如夫妻吵架时,如果某一方能心存随喜,以喜悦的心,感谢有机会来关怀对方,这个架自然就吵不起来了。
夫妇之间若能彼此随喜,互受影响,并且夫唱妇随,就会影响他们的儿女及家人,在工作的环境中,自然也能影响共事的伙伴。一个人又可能间接或直接影响几个人,最后可以影响到无数的人;在时间上拉长,空间上扩大,这便是《维摩经》里所说的「无尽灯」。
《维摩经》中的这个比喻,是把我们的本性,形容为灯的光明,叫作「无尽灯」。又像是佛像背后或头上刻画出的光环、光圈,这个光就是智慧的光、慈悲的光,也就是清净心的光。相对的,烦恼的心、…
《平安的人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