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能毀滅世界和宇宙;能爲我們帶來幸福,也能爲我們帶來災難;世界上有許多的哲學理論及宗教信仰,就都是源于人類的「心念」。
近幾年來,臺灣的各級議會不但經常吵架,甚至打架,這就是因爲觀念的沖突、思想的不同與理念的不調和,使得人與人之間産生種種矛盾。照理說,政治家是救國救民,宗教家是救世救人的,但是,爲什麼許多的政治家爲了推行自己的理念,不惜發動戰爭?而宗教徒爲了宣揚愛人的信仰,也不惜殺人如麻呢?爲了救世,反而對世界的和平造成破壞;爲了救人,結果是殺人。可見每個人的自我都有其範圍,一旦與外界有沖突時,便會産生對抗的態度。
(叁)自我的層次
「自我」的內容,從小至大可分幾個層次來看:1.我的心,2.我的身體,3.我所生存的社會及環境,4.整個地球,5.整個宇宙就是我的身體。如果能將自我提升擴大到第五個層次,自私心就會減少,安全感自然增長。
有一次,有位人壽保險公司的推銷員來向我推銷壽險,我問他:「保壽險是否能保證我不會死呢?」他說:「那倒不能。」我又問:「那還保什麼險呢?」他說:「死後能讓家屬得到經濟上的保障啊!」我告訴他:「我的受益人是全部的衆生,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受益人。」
事實上,保險的本身就已經說明我們的生命沒有保險、財産沒有保險、安全沒有保險。換句話說這個世界沒有絕對的安全,既然知道如此,更要面對事實來解決問題,這樣心裏才會覺得安全;否則,爲了追求安全,結果很可能會使得身心更不安全。
淨化人心淨化環境
人心淨化之後,環境一定會淨化;環境的淨化是治標,而人心的淨化才是治本。曾經有一些研究環保的專家告訴我:「人的精神是最重要的,精神和科技互相配合時,才能真正落實環保的工作,並使之可久可大。」這是非常正確的觀念。
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後,是先從人心的糾正、人心的改善做起,那就是心靈環保的工作;他是一位成功的環保運動大師。
佛教中講的「修行」,便是修正我們身心行爲的偏差;尤其首重心理行爲的淨化,因爲心理淨化後,其語言行爲和身體行爲自然就會修正。如果心理行爲未修正,僅僅是外表守規矩,可能只是爲了畏懼法律的製裁或輿論的指責,那麼當他獨自一人,或與觀念行爲有偏差的人在一起時,就會原形畢露,甚至說服自己:「大家都這麼做,我爲什麼不能這樣做呢?」或是「不吃白不吃,不拿白不拿」、「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這都是一些歪理,當這種歪理形成風氣之後,就會爲社會帶來災殃。
因此,人心的糾正必須從內心的觀念上做起,往往只要念頭一轉,觀念也會隨之糾正過來。雖然我們從小到大已經發展出的思想觀念,一時間要想扭轉過來是很困難的。但是人有可塑性,透過教育可以轉變人心,只要付出愛心、耐心,處處體諒,充分了解,溝通商量,久而久之對方是會接受的。
但是當前的教育製度偏重科技和經濟,忽視人格的教育;因此,希望今後的教育,能多關心人格教育,平衡科技與人文的發展,以淨化社會的人心。在此我提出以下幾個觀念:
(一)用奉獻來代替爭取
從小我們就被父母期待著長大能夠「出人頭地」,于是我們必須做種種的爭取,爭榮譽、聲望、財物、權力、地位,爭同情、支持等。當然,爭取成功的本身並沒什麼不好,但是在過程中如果因爲自己想要出頭而打壓他人、抹煞他人,那就是不道德的行爲。
不如改變觀念,以奉獻來取代爭取,奉獻得越多就越能顯出自己的成就;若有許多人因我們的奉獻而得到幫助,解決困難,那才是榮譽。
(二)以惜福來代替享福
在一般人的觀念裏,自己有福報時,就會運用各式各樣的資源來享受生活、享受權力、享受成果,總認爲既然得到而不去享受,那不是很愚蠢嗎?
但是從佛教的觀點來說,一個人的福報是極爲有限的,就像任何人在銀行裏都不可能有無限量的存款,即使是大資本家,他的存款也是有限的。而且,無論是存股票、存黃金、存美金,都不一定穩當,只要世界局勢丕變、政治製度改革、社會環境混亂,所有的存款都很可能在一夕之間隨風而去;因此佛陀告訴我們:財産爲五家共有──惡政、盜賊、水、火、不肖子。
可是沒有惜福觀念的人會說:「管他呢!至少我這一生,地球的資源還不會全部用光吧?我兒子、孫子那一輩,地球也應該沒有問題,還不致于到毀滅的程度。」從佛法的立場來看,時間是無盡的,衆生也是無窮的、無盡的、無量的,只要地球存在一天,衆生就能在這個地球多活一天。
而地球本身的資源有限,如果我們揮霍無度,自己認爲是享福,實際是糟蹋,是損福;糟蹋的越多,損福就越多。這不僅是物質的糟蹋,也是對衆生心靈的損害,所造成的惡果,到頭來仍然必須由我們自己承擔。
(叁)以因果的觀念來面對現實,以因緣的觀念來努力以赴
「因果」是從時間的關系來看,我們現在所做的,未來一定會有結果出現;而現在我們所接受的,是由于過去所造的因而得到的結果。「因果」又可分兩大類,第一是共業:例如全地球、全人類共同的因果;第二是別業:每個人的生命過程,從無量世的過去到無量世的未來,一個階段一個階段,所應負的因果責任。
一般人只能看到、承認和了解曆史的因果,因爲,過去人的種種行爲,不論是好是壞,對人類是有貢獻或破壞,我們都在受其余蔭或余殃,也就是承受前人的成果。儒家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意思是說如果祖上有德,子孫自然繁榮;祖上無德,做了許多壞事,必定殃及子孫。這樣的因果觀念,有時正確,有時又似乎不符事實,因爲有的家庭很努力,卻絕了後代;諸如此類遺憾又無奈的事,在這世界上很多,于是有人會說老天瞎了眼,這麼好的家庭,都沒有得到好的果報。
佛教徒相信,一個人此生幾十年生命,只不過是無窮生命之流中的一個小小段落;過去生之前又有無量的過去,此生之後仍有無盡的未來。但這個「叁世」的觀念,是許多非佛教徒所無法接受的。因此曾有人告訴我:「如果你能證明給我看,我就相信叁世因果。」我告訴他們,這是一種信仰,從信仰的角度來看,這是一項事實,透過過去、未來以及現在,因果就能講得通,就很合理了。
所以,我們必須面對現實,因爲目前的現實,是從過去一直到現在的,同時對過去的所作所爲負起責任,並且接受這樣的責任、這樣的結果。
常言道「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可是種瓜的未必有瓜吃,種豆的未必有豆吃;未種瓜的吃到瓜,未種豆的吃到豆;有人平步青雲,有人坎坷一生。這究竟是什麼道理呢?
因果必須還有因緣的配合。「因緣」就是在由因到果的過程之中,種種主客觀的因素,有許多不是人爲的力量所能掌控的,而是環境的關系。
各人有各人的因緣,因此,最重要的是,必須要以因緣的觀念,盡心盡力戮力以赴,這就是面對現實。
人間淨土是可以實現的
人間淨土這個名詞,是今日臺灣佛教界都在提倡的觀念。究竟什麼是人間淨土?它在那裏呢?是不是真的實現了呢?
《維摩經》裏說:「隨其心淨,則佛土淨」,意思是說,如果你的心清淨,你所處的世界,就是清淨的。這並不是自我陶醉,而是只要你的心清淨,不管這個世界如何,都不受其影響時,那麼,你所見到的世界就是清淨的。當釋迦牟尼佛成佛時,他看到芸芸衆生都具有佛性,娑婆世界就是淨土,就是這個道理。
在平常生活中,我們也可以很容易感受到所謂「境由心轉」,心裏快樂時,下雨天會覺得雨景詩情畫意,天冷時舒服,天熱時溫暖。當心裏不舒服、煩亂、憂愁時,看到別人笑,都會覺得人家在對他冷笑。
我曾經看過一對夫婦正在吵架,他們的孩子在外面玩得很高興,回家時又蹦又跳又笑的叫著爸爸媽媽,沒想到母親劈頭就罵他,接著父親又給他一巴掌。其實,孩子是可愛的,只是碰到父母正在吵架,心情正不好,他就挨罵挨打了。因此,世界可以是淨土,也可以是地獄,完全由你的心來決定。
當我在指導禅修時,會鼓勵禅修者在任何情況下,都要保持內心充滿喜悅,這在佛教中稱爲「隨喜」──隨境而喜、隨事而喜、隨人而喜。其實,這並不容易,因爲賺錢、升官、生孩子、娶媳婦、抱孫子時,一定可以隨喜。如果家中發生不順的事,或者聽到背後有人批評、指責你時,還能隨喜嗎?孔夫子說:「聞過則喜,知過必改。」聽到別人說你的過失時,還會歡喜,這是不簡單的,即使是修行人,雖然不會形之于色,也不會去反駁對方,但內心有時候還是會有一點點的波動。
不能隨事、隨人、隨時而有喜悅感的話,倒楣受損的是自己。因爲人家已經跟你過不去了,你還跟自己過不去,這不是很愚蠢嗎?不如將念頭一轉,自然可以體驗到「心淨國土淨」了。譬如夫妻吵架時,如果某一方能心存隨喜,以喜悅的心,感謝有機會來關懷對方,這個架自然就吵不起來了。
夫婦之間若能彼此隨喜,互受影響,並且夫唱婦隨,就會影響他們的兒女及家人,在工作的環境中,自然也能影響共事的夥伴。一個人又可能間接或直接影響幾個人,最後可以影響到無數的人;在時間上拉長,空間上擴大,這便是《維摩經》裏所說的「無盡燈」。
《維摩經》中的這個比喻,是把我們的本性,形容爲燈的光明,叫作「無盡燈」。又像是佛像背後或頭上刻畫出的光環、光圈,這個光就是智慧的光、慈悲的光,也就是清淨心的光。相對的,煩惱的心、…
《平安的人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