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平安的人間▪P3

  ..續本文上一頁本分的。如果能夠如此,家庭一定會和樂平安。

  

  凡是建立起相愛、互助的共同生命關系者,都算是家。

  

  家的範圍可大可小,小至一夫一妻,大至一家、一社、一族、一國、一世界,凡是建立起相愛、互助之共同生命關系的,都算是一個家。

  

  安家的要領是互相尊敬、互相學習、互相體諒、彼此關懷、彼此感恩、彼此奉獻。

  

  光在物質上把自己的家安頓好,不算是真正的安家;真正的安家,是要使得家中的每一個人,都能各盡其力,各守其分。

  

  家中的成員,是共同修行慈悲行與智慧行的菩薩伴侶。

  

  把家中其他的人都當成菩薩來看,因爲他們時時刻刻都是在幫助我們,都在警惕我們,讓我們有機會學習、成長。

  

  尤其身爲佛教徒,就是一名菩薩道的菩薩行者,不論家庭中每一位成員的性格、行爲如何,都是增上緣菩薩,都是在幫我們成長,助我們在菩薩道上更往前走。

  

  更何況菩薩是救苦救難的,要救苦救難,先要學著受苦受難,有了受苦受難的經驗,才能夠真正成長,才能夠真正安身安心,才會知道如何救衆生苦、如何救衆生難。

  

  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

  

  與家人相處時,若能常念這兩句話,家庭一定非常和樂。

  

  以智慧來對待自己,就不會有煩惱,如果沒有智慧,就要來學佛法、聽聞佛法,借著佛的智慧來幫助自己並照亮自己的心,也藉佛的智慧照亮他人的心,同時學習菩薩的慈悲來利益所有的人,關懷所有的人,敬愛所有的人。

  

  安業──在于身口意叁類行爲的清淨和精進

  

  凡是舉手投足、一言半語、舉心動念,都叫作業。

  

  一般人所講的安業,是指對自己的職業、工作,要有安定和保障。可是若以身口意叁類行爲的清淨與精進爲範圍,便已經將個人行爲,以及工作都包含在內了。

  

  我們應該注意自己的行爲,安于身口意叁業的本分,不要輕舉妄動、沒有准則,不胡言亂語、信口開河,也不要心猿意馬、叁心二意,這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必須遵守的修養。

  

  更進一步來說,修行菩薩道的人,要修兩種業:一種是「慧業」,即是智慧業;一種是「福業」,即福德業。智慧的業圓滿,就如同文殊菩薩;慈悲的業圓滿,就像觀世音菩薩,此二種業圓滿的時候,名爲福慧兩足,那就是佛了。諸佛菩薩都是以安定衆生爲如來的事業,這種精神,是我們大家應該學習的榜樣。

  

  「嬰兒菩薩」,要屢跌屢起,堅定菩薩道的願心。

  

  發了菩提心的衆生,雖然是凡夫,雖然還有缺點,但已是在修行菩薩道的初發心菩薩,是「嬰兒行的菩薩」。嬰兒時期的人,學走路時總是搖晃著而常常跌倒,跌倒的時候多,站起來走的時間少。雖然站起來的時間少,爬在地上的時間多,還是得練習著,一直要到漸漸成長以後,才會獨立站起來。

  

  因此作爲一名「嬰兒行的菩薩」,要勉勵自己,跌倒了沒有關系,只要再站起來就好,繼續前進就能照著我們所要修行的菩薩道,一直走下去。

  

  對自己的行爲全心全力、認真負責,是敬業、精進。

  

  凡事以「利人便是利己」的觀點來考量就是樂群、清淨。

  

  敬業樂群雖是老生常談,但很不容易做到,縱然在平常做得事事成功,稱心如意,一旦有些波折、困擾、難題出現的時候,就會懷疑所做的工作,是爲誰辛苦爲誰忙?若出現了這些想法,就不是敬業樂群了。

  

  敬業就是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負責認真;精進是努力不懈、全心投入;如果對心力、體力、能力,樣樣都是持著保留的態度,那就不叫敬業精進了。

  

  對自己的任何行爲,都應以「利人便是利己」的觀點來考量,不爲自己的利益而追求,但爲他人的福利而努力,並且是以他人的遠利與近利來設想。如果凡事都能用這種心態來面對,不論在家中、公司,乃至在任何場合,相信你會很有人緣,也會很得人心。

  

  在安定和諧中,把握今天,才能走出明天。

  

  這不是現實主義,而是「現在主義」。修行一定是以把握現在爲最重要,過去的已經過去,未來的還沒有來,只有現在這個時刻最重要,它使我們有著力點,能及時努力。

  

  如果我們現在有努力的機會而不努力,有演戲的舞臺而不演戲,錯過一個機會,就少了一次成長的因緣,那就很可惜了。所以,現在能夠讓我們做的,就要盡力做好。

  

  在明確的方向感中,時時踏穩腳步,步步站穩立場。

  

  在人的生命過程中,應該及早確立方向,考慮自己的才能、興趣,以及所擁有的資源,包括身體的健康、智能、願心,以此作爲判斷的依據,然後找到人生的大方向。

  

  方向確立就不能輕易改變,立場則是可以換的,例如今天做總經理,明天做董事長,今天做兒子,明天做爸爸,今天做太太,明天做媽媽,立場可以不斷地換,如果一個人的立場不換,立足點也不調整,那他大概是已經不進步、不活動的人了。

  

  選定方向,踩穩了立足點後,一定要步步踏實,步步爲營,如此做任何事業都會成功。

  

  以智慧時時修正方向,以慈悲處處給人方便。

  

  一般人常常會因爲環境的影響、時代的轉變,種種外在因素,加上本身的條件不具足,便産生一種茫然的感覺,迷失方向,不知該如何?就好象走在叁叉路口時,不知道自己的方向到底在那裏?

  

  這個時候就要回過頭來想一想:「我的根本大方向是什麼?」如果發現目前的狀況已經偏離原來的目標,就要用智慧的判斷來做修正。

  

  不自私自利,自求安樂,不可不自量力,輕言犧牲,輕諾寡信。

  

  少以近利私利爲著眼,多以遠利公利來著想。

  

  人品的成長,以及菩提心的堅固,才是大成功。

  

  成功是多元化的、多層面的,不要斤斤計較于某一個特定的事件、某一種特定的情況,才叫作成功。即使一時間財富、地位、事業,都沒有成功,也千萬不要把菩提心也失掉了,不要把人格也丟掉了。縱然一切的努力都未成功,只要人格成長、人品提升,就是成功。

  

  凡事都必須靠各種因緣來成就,因緣往往不是一個人所能操控的,個人努力是主因,尚得有助緣的成熟,才會有成果。所以,一帆風順的時候不要得意忘形,一波叁折的時候也不必灰心喪志。情況好的時候,不能沒有警覺心、沒有危機感;壞的時候也不要喪失信心、喪失毅力;很可能時機、環境、條件一改變,情況馬上就會轉好。

  

  所以用因緣、因果這兩個觀念,能夠使你勇于面對現實,開創未來,不會怨天尤人,也不會嫉妒人、羨慕人。因爲沒有永遠的失意失敗,也沒有個人的成就與成功可言。(一九九五年叁月二十五日,講于農禅寺的四安講師培訓課程)

  

  

  

  

  

  

  

  

  第叁篇 心靈環保─淨心與淨土

  

  淨化社會必須先淨化人心

  

  社會是許多人共同生活的環境,也是彼此進行交流和活動的場所,其中只要有一人發生異常的狀況,他所表現出來的語言行爲或身體行爲,就會影響到周遭的人。

  

  目前社會的人心,都是努力于追求及爭取,似乎人生的目標,就是爲了不斷的爭取,這種心態是有問題的,如果每個人都能有「盡心盡力第一,不爭你我多少」的想法,社會風氣就會改變。

  

  淨化社會的工作,是不論地位高低、權勢大小,每個人都有責任,只要人人都能先從自己的內心做起,社會上就減少了一些問題。

  

  淨化人心要認識自我

  

  (一)自我是自私的我

  

  什麼是「人心」呢?人心是極爲抽象的,凡是人的觀念、人的想法、人的欲望或人的願望,都叫作人心;而「自我」,就是自私的我。

  

  人生而自私,這是事實;大家嘴上都會說是爲社會、爲國家、爲民族,如果扪心自問,恐怕就不是事實了。所以說:「十年寒窗無人問,一朝聞名天下揚」,究竟讀書是爲了誰?又是誰在聞名呢?出名後又是誰會衣錦榮歸呢?說穿了,這一切都是爲了自己。

  

  通常,我們對別人的狀況都能夠分析得很清楚,並且提出自己的看法,凡是對他人的批評、指責、要求,都能說得頭頭是道。雖然說:「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但事實上,了解自己比了解他人更困難。因爲人的眼睛、耳朵都是向外看、向外聽,很少有人會向內看、向內聽;如同伸出手來,都是指著你、指著他,指東、指西,很少是指往自己的良心,或者是聆聽自我內心審查的聲音。

  

  也因此,我們很容易對自己的成就誇大,對別人的貢獻,雖然不一定會全部抹煞,但是心裏常常不見得認同,有時候只是覺得不好意思,口頭上勉強鼓勵幾句,也算是捧了場,至于是否真正能發自內心誠懇的贊歎,那就很難說了。

  

  (二)自我的範圍

  

  所謂「我」,具體的說就是個人的身體,包括頭、手、腳等都是我的,而身體又在那裏呢?身體是生活在我們所生存的環境裏,它包括了自然及社會的環境。

  

  身體只有短暫的存在,從出生開始,一天天成長,也一天天接近死亡。雖然身體是暫有的東西,但是在未離開這個世界之前,仍要愛惜這個身體,好好照顧它、運用它;即使有人說,這個世界很危險,即使某些宗教也說世界末日快到了,但畢竟末日尚未來到,仍要好好保護它。

  

  如果說身體是我,那麼誰知道這是「我」呢?如果說,我的心知道這是我的;那麼,我的心又是什麼呢?

  

  「心」是念頭、思想、觀念、信仰及精神的連貫和延續;一個念頭一個念頭連接起來,就是心的活動,當念頭停止時,心就不存在了。

  

  「心」具有相當大的功能,它能創造世界和宇宙,也…

《平安的人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禅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