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ta)正法,誤導世人,猖狂不能自禁,罪愆無以論量!
自修是好事,但由于發心自修者,畢竟亦處于凡夫地,習氣(梵語vasana)滿天飛,又無善知識導引啓發,難怪有無數的人在自修,修到最後弊病叢生,言行怪異,不勝枚舉,浪費光陰,徒勞無功,又折騰自己青春生命,若欲挽回實乃晚矣!可不悲哉!今將自修弊病舉出八點,供諸仁者參研:
一、自修易蓄養無明而不自覺。
二、習氣難斷除,無善知識啓蒙故。
叁、自修易昏沈與掉舉而不自覺,恍忽過日。
四、自修者因無同參道友互勉鞭策,易生懈怠墮落。
五、自修者無善知識指點迷津,憑自己自修易于思想偏邪而不自覺。
六、逢值業障現前,智慧(梵語jnana)乏術,禅定(梵語dhyana)不足,一敗塗地。
七、傲慢貢高心,有棱有角之個性存而隱藏未淨化不自知,佛味佛氣佛相突顯夠強,無形中襯托出自己唯我獨尊,藐視一切,自認修持清高至上,讓人普受壓力。
八、自修者未正見增上,行爲孤僻,厭世極端,或說在空中行在有中,顯異惑衆,標新立異,彰顯自我,個性不穩定,朝令夕改,其難與大衆相處,實堪憐愍。
何謂大衆共修?就是集聚志同道合之修行者,共處鑽研教典或齊聚共同修行,以達修證解脫彼岸是也。剛初發心或道心軟弱者,或易懈怠,習氣重,聖教未明者,極須大衆共修之必要,何以故?略提十點,供諸善信大德(梵語bhadanta)研參:
一、共修可抖擻懈怠心,培養恒心,與耐心之處。
二、共修可遏止昏沈掉舉之通病。若以念佛(梵語buddhanusmrti)而論,大衆佛號聲嘹亮,可得十種功德。業報差別經雲:“一、能排睡眠。二、天魔(梵語deva-putra-mara)驚怖。叁、聲偏十方。四、叁塗息苦。五、外聲不入。六、勇猛精進。七、諸佛歡喜。八、念心不散。九、叁昧現前。十、往生淨土。”
叁、共修一股共業之力可修改吾人習染,淨化無明叁毒。
四、共修可將有功用行入無功用行。
五、共修可互相勉勵,互相鞭策之功。
六、共修可培育修行之喜悅與正法風範。
七、共修可趨向無上菩提,正法熏習故。
八、共修可去除傲慢貢高心,佛味佛氣佛相日益消弭。
九、共修乃集共業莊嚴(梵語vyuha)而趨向修證之境,可塑造優秀人才(世出世法之聖賢)。
十、共修環境,處處是一面鏡,人事物頻繁,正是轉煩惱爲菩提,轉九法界入佛法界之佳境。
佛法知見尚未成熟,慢心傲氣淩人,易懈怠放逸,俗緣缤紛,五欲(梵語panca kamah)六塵(梵語sad visayah)熾盛者,一一皆不適宜自修,畢竟道心搖晃不堪,不得其門而入,心隨境轉,進一退叁故,欲證成菩提,遙遙無期。因此,在大衆共修之莊嚴道場用功加行,專注一心(梵語eka-citta)而不放逸,是修行者必然的行徑,假藉大衆共修威德鼓舞自心邁向佛道是迫切所須的。
長阿含經雲:“如來以不放逸故,自致正覺;無量衆善,亦由不放逸得。”
72、朝山的意義何在?
修行之法門頗多,但歸元無二路,朝山是學佛修行法門之一,其朝山真義有六,何等爲六?
一、朝山可培養吾人低聲下氣,消除我慢貢高心。
二、朝山可接引初機學佛的行者,由淺入深之要階,以熏習善根(梵語kusala-mula)成熟故。
叁、朝山可漸漸淨化無明習氣,智慧漸增。
四、朝山真正本意在于彼道場有大善知識(明師),可請善知識(梵語kalyanamitra)爲朝山者開示解脫法要,以啓迪智慧,頓破無明,證無生法忍(梵語anutpattika-dharma-ksanti),同出叁界爲宗。
五、朝山一步一拜或叁步一拜、一拜一磕頭,步步由黑暗轉向光明佛道,心心由迷得悟。
六、朝山因步步禮佛,心地可得柔軟心、大悲心、大願心、大智慧心、忏悔心、究竟能滅剛強心、高傲心、殘酷心、獨善之心、無慚愧心、愚癡心轉化光明智慧,若能正解六點朝山本意,不偏不倚,如法奉行,法法通聖意,諸佛贊歎,是名朝山大意。
73、吃素食之人,爲何還會聽到吃素雞、素魚、素排、素叁層肉等等,若如此,是否心地不清淨之嫌?
當今的佛教界在臺灣寶島最爲盛行,遠勝過諸多宗教,這是大衆有目共睹無爭的事實。
諸君應明白,素雞、素魚、素排、素叁層肉等等之素料,是做生意的老板方便權宜,好讓素料花樣衆多,迎合大衆口味以求得利潤之方便法門罷了,對有心修行之人,沒有什麼好壞爭辯之有!
難道學佛之人不明白素鵝、素魚、素排…等一切素料是由植物性取得嗎?我相信行者明明白白;難道學佛者對一切假相的幻化不能自覺嗎?我相信行者是清清楚楚的,既是非葷的,而是植物性素料取得,又是一切假相,行道者內心何有貪著鵝肉、魚肉、排骨肉等染味之有!
畢竟修學佛道之行者,各個皆知殺生(梵語pranatipata)吃葷的因緣果報,內心正見無惑,動念殺生皆不可以了,遑論殺之食之,簡述佛陀製殺戒五點因緣:
一、殺生罪業深重,不能入佛門解脫正道。
二、殺生害命,違背大慈悲心。
叁、衆生(梵語bahu-jana)皆爲過去生中之父母、眷屬。
四、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梵語buddha-dhatu)。
五、因果循環故。
若對有心學佛入道者而言,這是鑽牛角尖,豆腐中挑骨頭的質難者,不值與之論之!若是真的實有不知而發問,答案即此也,理應有勇氣接受正法洗禮,才是面對追求真理的好典範。
梵網經雲:“一切男子是我父(梵語pitr),一切女人是我母(梵語matr),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衆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是殺我父母。”
74、爲什麼人會生老病死?可以不死嗎?
凡夫(梵語prthag-jana)不明生老病死之因,故感召生老病死之果,因(梵語hetu)是什麼?就是無明,就是不明白爲何會生死輪回不休不止的原因,簡而言之,即是不明白人生宇宙真相,因而起迷惑,因迷惑而造業,因造業而受業束縛纏著身心,于是受業報沈淪叁界受苦,如是惑業苦叁輪周而複始。
大聖佛陀有詳細開示生死流轉概況于十二因緣中,即是:無明(梵語avidya)緣行,行(梵語samskara)緣識,識(梵語vijnana)緣名色,名色(梵語nama-rupa)緣六入,六入(梵語sad-ayatana)緣觸,觸(梵語sparsa)緣受,受(梵語vedana)緣愛,愛(梵語trsma)緣取,取(梵語upadana)緣有,有(梵語bhava)緣生,生(梵語jati)緣老死(梵語jara-marana),這是凡夫之所以會生死輪回的十二種因緣,又稱十二因緣(梵語dvadasasangapratiya-samutpada),十二支緣起、十二因緣起、十二緣生、十二緣門、十二因生,即是構成有情生存之十二條件,是凡夫生死流轉之因素,又名生死流轉門。
修行證悟生死也是從無明著手,將無明破除淨化,其余十一種生死輪回之因緣也隨之而滅除,即是:
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這是由凡入聖的修證法則,稱之十二因緣,亦名涅槃還滅門。
有生必有死,這是因緣(梵語hetu-pratyaya)果報法則,聖者亦無法改變的事實,除非不生,不生即不死,當下即入聖位。聖者看生死即涅槃,凡人看涅槃即生死,諸君應明白,生死性與涅槃性不一不異,何以故?性無二別,十方諸佛共證此一性也。
開悟聖僧雲:“一念分別被雲遮,聖凡本來共一家;隨順衆緣無挂礙,涅槃生死等空花。”
75、請問度衆生優先呢?或者成佛優先?如何是好!
菩薩(梵語bodhi-sattva)在修行的過程中,每位行者其個性志向皆有不同,有偏獨善其身的,有偏兼善天下的,其心境不外乎叁種性質:一、悲增菩薩。二、智增菩薩。叁、悲智雙運菩薩。
何謂悲增菩薩?就是行者慈悲心重于智慧性,悲天愍人,往往把自己的生死大事置之度外,視六道衆生如己父母兄弟姊妹,度生之念熾盛。這種行爲舉動是可敬可貴的,但有缺乏智慧之導引,爲了救度六道四生沈淪于苦海,致使自己的修證有所耽誤,叁毒煩惱(梵語klesa)未斷,生死未了,叁界未出,菩提未證,因此仍然受生死之惑業所牽製,必然隨惑業投胎轉世,做個叁界的苦命兒,六道的流浪漢,此輩之菩薩行者其動機志向,心行甘願,無怨無悔,是名悲增菩薩。
何謂智增菩薩?就是行者一發心修行,其智慧心遠勝過慈悲心,一股強而有力的出離心與厭離心,心心欲證得菩提,專注勇猛遠離叁界束縛,其度生之念抱持隨緣態度,不易做到不請之友的關懷情,是名智增菩薩。
何謂悲智雙運菩薩?就是行者發心修行自始至終,畢生禀持慈悲心與智慧心同時運作發揮其功用,不偏慈悲心不偏智慧心,如鳥二翼,兩者互爲滋潤,有相得益彰之微妙度生,如此行不二法門,處處中道(梵語madhyama-pratipad)妙行。約自己而言,可證成無上佛道,約衆生而言,可度化無盡六道四生,本著自度度人,自利利他的中道妙行,名爲悲智雙運菩薩。
前者慈悲心重于智慧性,其走向往往偏于先度化衆生爲優先,但由于缺乏智慧導引,不能與中道法門相契,故易造成敗壞菩薩之危機,利弊于此也。
中者智慧心重于慈悲心之菩薩,其志向往往會偏向自度自利,獨善其身之途徑,缺乏慈悲心之滋潤,有傾向二乘人的習性,非佛出世度生本懷。
大智度論雲:“悲願不足而空智生,必墮聲聞(梵語sravaka)。”
法華經雲:“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叁,除佛方便說,但以假名字,引導于衆生,說佛智慧故。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梵語paramartha-satya)。”
節錄法華經這段經文,在印證如來示現世間度生,其根本動機意趣在于佛乘,而不在二乘或叁乘,若能正見此一觀點,即不失佛法微妙大意。方不落于急證菩提,觀叁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之強烈對立。
此輩智增菩薩行者,其動機與志向就易于爲成佛而優先了。
後者是慈悲(梵語maitrya)與智慧(梵語jnana)融合運籌,行不二法門,證中道妙行爲本,不偏不倚,如此邊學邊證邊度生,所學是爲了度生爲了證菩提而學;爲了要證菩提故須廣學正法,普遍度生;爲了度生更須博學諸法,親證無生法忍(梵語anutpattika-dharma-ksanti)。叁種菩薩行門風範,顧名思義,各有其獨到的輕重緩急之異,若擇其法門而修證,理應選得悲智雙運菩薩爲盡未來際受持之法門也。若如此,諸佛贊歎,菩薩歡喜,天龍八部護持。
佛說四十二章經雲:“夫爲道者,猶木在水,尋流而行,不觸兩岸,不爲人取,不爲鬼神所遮,不爲洄流所住,亦不腐敗,吾保此木決定入海。學道之人,不爲情欲所惑,不爲衆邪所娆,精進(梵語virya)無爲,吾保此人,必得道矣。”
《佛學問答(第五輯)》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