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問答(第六輯)
如本法師
1.佛教見性後,其境界如何
2.佛教二乘人從因地小乘,如何才能轉向大乘佛道,因而成佛
3.女衆欲出家,但無女性特征(無月經、胸部平坦),可否剃度出家?
4.在家修行受持何等經典較爲適當
5.若欲修持淨土法門,應先從何經入門?淨土思想又依據何經立宗?
6.何謂往生淨土叁資糧?
7.誦持楞嚴咒有時間的限製嗎?是否只能在清晨誦持此咒?其他如中午、傍晚、夜間、午夜是否不可誦持呢?
8.在家修行與出家修行有何差異?
9. 平常生活布施、持戒、誦經、聞法、念佛、參禅、作功德等等都很精進,但是遇上逆境考驗時,心中仍然紛亂無序,是否用功不夠,該如何應對?
10.何謂楞嚴大定?何謂楞嚴咒?何謂楞嚴經之大意?
11.何謂生相無明?
12.若心動念,起貪欲、憎恨、嫉妒、淫心、名利等,但未付出行動造作,是否構成犯戒?
13.何謂菩薩行?如何才能成就菩薩道因而成佛?
14.平常皆能注意自心動態,並觀自心無常的情緒變化,是否已達明心?見性又是如何?
15.念佛往生淨土,常聽到說有種種瑞相,瑞相情況如何?如何辨識此人往生西方?
16.往生者可利用媒界和陽上眷屬聯絡,此一說法正確嗎?見到的是否真實可信?
17.菩薩有分十地,從初地至十地中,是否初地菩薩比十地菩薩境界差呢?有階級之分嗎?但爲何又說:『佛佛道同,法法平等呢』?
18.佛門之教義,皆欲使人人離欲出塵同證菩提爲上策,但爲何請出家法師爲新人證婚,是否得當?
19.畜生道的衆生,可否今生往生西方淨土?
20.佛教說對人要行慈悲,那麼別人欠我們的錢,是否要他還錢呢?
21.平常什供時,都會唱誦『叁德六味,供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養。』這當中,何謂叁德?何謂六味?
22.食肉十過,何等爲十?
23.佛教爲何不燒紙錢(冥紙)?有咒語折成蓮花錢可以燒嗎?如法否?
24.未學佛之前,我曾經從事過特種行業(當妓女),現在有福報接觸到佛法,佛法令人解脫證菩提成佛,因此,想出家修行,是否可以?
25.何謂『六即佛』?
26.爲何說:『未學佛前,看山是山;學佛叁年,看山不是山;再學佛叁年,看山又是山』。究竟是什麼意思?
27.何謂『四加行』?
28.開悟證果的阿羅漢都具有神通嗎?
29.誦經念佛爲亡者作功德回向,是否可令墮入地獄的亡者,亦能往生到淨土?
31.我已受過在家菩薩戒,當百歲命終往生時,歸依證、戒牒、海青、缦衣、經書、佛像、往生被等,該如何處理才如法?
32.爲什麼往生剎那,邀請法師開示助念那麼重要?實際意義如何?
33.火葬與土葬有何差別?何者殊勝有意義?該如何選擇?
34.何謂『無相心叁昧』?
35.請師父開示對美國2001年911事件之看法?
36.美國當地報載某宗教集體自殺,死後升天,這種行爲舉動正確嗎?
37.既然命終後,快則剎那即隨業投胎轉世去,慢則四十九天即投胎轉世去了,還須要立亡者的牌位給子孫供奉祭拜嗎?有何意義?
38.我遇到不如意、逆境時,動不動就生起瞋恨心,容易發脾氣,不知該如何降伏?如何淨化?
39.學佛數年,有心淨化貪心,但是越改越貪心,如何方能頓斷貪心?
40.何謂參禅悟道?參何禅?悟何道?
41.佛爲何說淫欲是生死輪回之本?意義何在?
42.我的嫉妒心很強烈,看到別人比我美貌、有才華、有地位、有財富,我內心很難過,便生嫉妒,該如何降伏?如何淨化?
43.早課課誦時,有一句『叁門清淨絕非虞』,叁門如何解釋?
44.如何把『空觀、假觀、中觀』等叁觀,應用于日常生活中?又何謂『一心叁觀』?
45.念佛念到一心不亂時,身旁有人在講話,或走動,自己是否能自覺?
46.我常夜間外出,甚至經過墳墓之處,心常驚怖不安,念佛意義何?在有效果嗎?
47.人生苦短,有心往生極樂淨土,如何才能構成往生淨土的條件?
48.何謂『大乘佛法叁大體系』?
49.何謂『灰身滅智』?
50.何謂意生身?法性生身?
51.經典中常見四有、七有,何謂四有七有?
52.『真布施不怕假和尚』,請問師父,正信佛弟子應如何看待這個觀念?
53.我一心學佛,但是周遭親朋好友都說我很消極,我該如何面對這個事實
該如何調整我的心態
54.我一生當中,安分守己,奉公守法,爲何會被人冤枉、嫉妒、打壓,令我心痛有如刀割,該如何因應?如何釋懷?
55.念佛之時,欲靜反動,不念佛還好,一念佛反而妄想叢生,爲何如此?該如何對治?
56.何謂『衙門好修行』?意義何在?
57.我特別喜愛參悟本性,請問性在何處?如何見性?
58.我學佛多年,兒女長大,陸續要結婚,喜宴上該用葷食或用素食,我難以下決定,該如何是好?
59.人生苦短數十年間,我有心出家,但出家的意志力不堅強,如何是好?
1.佛教見性後,其境界如何
修行以見性爲宗,任何不宗一派若不以見性爲其根本,當視其不了義、不究竟之法門,永遠滯留生滅法中,于有爲幻化染汙之心起伏動蕩而不得自覺,乃屬叁界內迼作有相法,若欲出離生死(梵語samsara),成證菩提終無是處,與外道法更無有異也!
六祖惠能大師雲:『但論見性,不論禅定解脫。』本意即在此也,各人在多生累劫修因有淺有深,有廣有狹,因人而異,故今世見性之境界深淺廣狹亦有異也,有見性究竟圓滿者,有見性未得圓滿者;譬如夜觀十五夜之月與初一之月,十五夜之月喻如見性究竟圓滿者,初一之月喻爲見性未究竟圓滿者。
菩薩(梵語bodhisattva)修證次第第五十二階位中,若證得初地以上,當下便是見性之聖者,初地菩薩見性遜于二地,叁地勝于二地,四地勝于叁地,如是演推即知修證過程的確有見性之深淺廣狹之異也。
修行應以見性爲宗趣,見性者即是得見自己本來面目,此本來面目即是不生不滅之涅槃(梵語mirvana)自性是也,行持佛道,修持法門應以不生不滅之佛性做爲修行之基礎,也唯有依不生滅心之修證方得不生滅之涅槃自性,因而頓斷生死,永脫六道。
楞嚴經雲:『因地不真,果招纡曲。』
開悟聖僧雲:『一念清淨絕千古,十界依正無纖塵,識得此念是何物,世間忽然少一人。』
見性後此人之心地常處見聞覺知,不斷不常,不生不滅,不來不去湛然常寂,自由自在,二六時中爲人處事中道圓滿,不落惡知見,行爲不沾不染于塵欲,覺性特強,漸入圓滿佛道是也。
2. 佛教二乘人從因地小乘,如何才能轉向大乘佛道,因而成佛
佛法以佛道爲究竟圓滿,二乘人、叁乘人皆是佛陀度生權宜之便因而所創設,最後還是以佛道爲其宗旨。
法華經雲:『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叁,除佛便說,但以假名字,引導于衆生,說佛智慧故。』
法華經雲:『自證無上道,大乘平等法,若以小乘化,乃至于一人,我則墮悭貪。』
大聖佛陀悲心無盡,如是一一導歸二乘叁乘行者入于無上菩提,頻頻斑斑可見佛陀出世度生本懷,用心良苦也。二乘行者其心境雖是悟道,但其性亦多有異,瑜伽師地論將聲聞(梵語sravaka)分類爲四種:
一、決定聲聞,又作一向趣寂聲聞、種性聲聞。謂其久修小乘之法,故今聞小乘教而得證果位,既證小果,就不再進求大乘之法,停留小乘(梵語hinayana),亦稱定性聲聞。
二、退菩提聲聞,又作回向菩提聲聞。此聲聞本是菩薩(梵語bodhisattva),曾經發過菩提心,積劫修道,忽因疲厭生死,退失大道之心而證小果。
叁、應化聲聞,又作變化聲聞。應化者即是應現變化之意,此聲聞本是諸佛菩薩內秘真實之行,外現聲聞之身,而能引接前二種聲聞歸于大乘,及廣化衆生令入佛道。
四、增上慢聲聞,此聲聞自稱已得增上之法而輕慢于他,此聲聞厭惡生死,欣樂涅槃,因修戒定慧之道,稍有所得便謂證果,此乃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故謂增上慢聲聞。
由以上所舉之實例,即知聲聞緣覺二乘人之心性類別,皆有各自來龍去脈,各有其因由,倘若欲令二乘人回小向大,亦須有諸多增上緣之助成,方得于小向大,譬如要有大乘善知識(梵語kalyanamitra)的悲智感召,諸佛菩薩之度化,二乘人自己也應回光返照,心存感恩叁寶,一心一意感念四重恩,將心比心,自己能證得二乘果位,皆由佛之所化,理應感念,若欲感念,唯一不二門即是發大慈悲心廣度有情,如此便能發起大乘心念,又能視同四生六道之輪回(梵…
《佛學問答(第六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