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問答(第六輯)▪P3

  ..續本文上一頁語Klesa)、痛苦,已經難以喘氣翻身之下,處處又難以分身,在家衆欲于在家修行,實在雪上加霜,火上加油,憑以如此環境之下,焉能自在自由修行上道乎!難怪社會人士諸多善根深厚者,欲勤令他學佛,十之八九皆以宛轉拒絕抗推,正所謂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之感,無奈業力所牽,但業力又是自己所作所爲,足見在家修行也是修行,僅能學習蓮花出汙泥而不染之大乘精神,修證多少算多少,但是薄地凡夫之福慧有限,禅定(梵語dhyana)功夫如空中羽毛而隨風飄動,無根不定,處處染境生心,隨境所轉,內心起伏動蕩不安,進進退退,時喜時憂,情緒不穩定,如是道業欲得成就,實有如空中樓閣之美夢,難以實現;在家修行畢竟是與社會打成一片的有欲法門,衆生之所以衆生(梵語bohu-jana),就是多生累劫皆與塵欲周旋至今尚未出離,如此有欲修行法門,欲跳脫淨化欲行實在要付出數倍功力,勇氣、毅力、耐力、精進、代價方得有稍少之道業成果。

  的確有極少數在家修行者,由于自己的福報因緣相當好,譬如婚姻美滿,事業順利昌旺,人際周圓,兒女上進成就,出人頭地,社會上拚出一片天,無有後顧之憂,這種條件是不錯的,也能以在家修行而立足。佛弟子應扮演先知先覺,應正覺世間是無常的、生滅的、夢幻的、可壞性的、再多好條件環境也抵擋不了無常生滅的洗禮,茲當逢值年老之際,或事業、人際、兒女、婚姻起了無常變化之時,又是一波令人足以堪憂的悲劇。

  

  所以佛陀慈父言谕有情衆生雲:逆境是無常(梵語anitya),順境亦當無常,無常變化不可抗拒,諸法生滅不已,畢竟此乃娑婆五濁惡世也。

  

  出家修行是無欲行之法門,是斷欲修行,所以佛陀說明若要出家行道,理應割愛辭親,識心達本,解無爲法,方得稱爲沙門(梵語sramana),既然發大勇猛心欲出離生死,上求佛道下化衆生,就要行無欲行,不得婚嫁,經營事業,交際應酬,與人拚名望地位,爲財爲利,爲妻子家庭,這一切皆與正法不相應,普令頓斷,專注一心參禅悟道,念佛叁昧,克期取證,成就菩提涅槃,如是從假入空則成大智,從空出假則成大悲,悲智圓滿,佛道不求自得,這就是出家修行殊勝不可思議之處。

  

  開悟聖僧雲:『出離生死名出家,不受後有名得道,不生不滅名涅槃,無明頓斷名智慧(梵語jnana)。佛上實無一物,虛通寂靜,明妙安樂,深自悟入,直下便是,圓滿具足,更無所欠。』

  

  開悟聖僧雲:『出塵離俗非易,拋棄恩愛甚難;如無沖天大志,焉能入聖超凡。』

  

  開悟聖僧雲:『海闊天空渺無涯,叁衣一缽飯千家;自性自在塵不染,菩提種子自開花。』

  

  

  

  

  9. 平常生活布施、持戒、誦經、聞法、念佛、參禅、作功德等等都很精進,但是遇上逆境考驗時,心中仍然紛亂無序,是否用功不夠,該如何應對?

  

  

  

  用功修行,精進佛道,這是無庸置疑應履行修證的必要,平常很虔誠而行布施(梵語dana)、持戒、斷惡行善、誦經、聞法、念佛(梵語buddhanusmrti)、參禅、作功德等等,這是力行佛道的前方便,已證得阿羅漢的聖者,也有微細的習氣,又何況凡夫遭受逆境考驗,在在心中仍有紛亂無序之狀況,這不代代表你無修行,或功力沒有進步,應該要明白!水滴雖微,漸盈大器,細水常流,則能穿石。譬如你未學佛前,平常一天罵人十次,茲因你學佛後,有心改善你的口業(梵語vak-karman)而不罵人,已經一日僅罵人叁次,乍看之下雖然還會發火動怒罵人,但是我們可肯定,你已經有進步有突破了,最起碼你已經改掉七次不罵人了,是嗎?小境界能安定不亂,大境界雖被考倒,功力不夠,不足以挂齒,又何況你罵人之後,你心地具足強而有力的自覺,我罵人是不對的,會無形中遣責自己剛才罵人的不是,有痛改前非的美德,畢竟你的心地有心學道故。希望仁者您給自己多一點時間,來逐漸淨化你的無明煩惱、習氣(梵語vasana),何以故?十方諸佛之所以成佛,亦須叁大阿僧祇劫的修證而成,諸佛如是,我輩佛子亦當如是,仁者有如此正見實義,您之勇猛精進、布施、持戒、誦經、聞法、念佛、參禅、作功德等等,亦將福不唐捐,今植福之本,未來際必當開花結果,遭逢逆境心不亂又能轉境,心靜如水,永處涅槃,禅定深固如須彌山,叁覺圓滿,正與十方諸佛功德正等無異是也。

  

  唐朝布袋和尚雲:『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爲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開悟聖僧雲:『人人有個真面目,須離知解與見聞;掃卻情執入真際,當于言下悟己靈;從此不落凡塵位,振臂一吼絕古今。』

  

  

  

  

  

  10. 何謂楞嚴大定?何謂楞嚴咒?何謂楞嚴經之大意?

  

  

  諸佛最深最廣最大最尊之大定也,楞嚴大定出生一切諸佛,能演化無量禅定,一切禅定皆由楞嚴大定所生出,此楞嚴大定唯佛所證所得,叁乘二乘人未得未證此大定,六道衆生更沾不上邊緣,唯佛獨有也。

  楞嚴咒者,乃出自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菩薩萬行首楞嚴經之第七卷經文內,又稱大佛頂首楞嚴經、大佛頂經。此咒之由來,乃是阿難尊者至外地托缽(梵語pindapata)行乞,遭受摩登伽女之誘惑,將近破戒,佛陀知阿難尊者被淫術所困,遂派遣文殊師利菩薩以此神咒護持之,令外道邪咒術破碎,將阿難尊者帶回佛陀精舍後,摩登伽女也尾隨而至。此時佛陀大慈大悲也爲摩登伽女開示法語,此女也隨之出家學道,不久也證成阿羅漢果位,此乃希有曠世之美談,更成爲佛門中罕有之出世善舉。

  

  楞嚴咒之由來就是如此情況而誕生,持誦楞嚴咒其功德(梵語guna)利益之大不可言喻,贊歎莫能盡,今引經據典節錄如下:

  

  楞嚴經雲:『阿難!是佛頂光聚,悉怛多般怛羅,秘密伽陀,微妙章句,出生十方一切諸佛;十方如來因此咒心得成無上正遍知覺,十方如來(梵語tathagata)執此咒心降伏諸魔,製諸外道;十方如來乘此咒心坐寶蓮華,應微塵國;十方如來含此咒心于微塵國轉大*輪,十方如來此咒心能于十方摩頂授記,自果未成,亦于十方蒙佛授記;十方如來依此咒心能于十方拔濟群苦,所謂地獄(梵語naraka)、餓鬼(梵語preta)、畜生(梵語tiryagyoni)、盲聾喑啞、怨僧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大小諸橫、同時解脫,賊難兵難、王難獄難、風火水難、饑渴貧窮,應念銷散;十方如來隨此咒心,能于十方事善知識,四威儀中供養如意,恒沙如來會中推爲大法王子;十方如來行此咒心能于十方攝受親因,令諸小乘聞秘密藏不生驚怖;十方如來誦此咒心,成無上覺,坐菩提樹,入大涅槃;十方如來傳此咒心,于滅度後,付佛法事,究竟住持,嚴淨戒律,悉得清淨。』

  

  楞嚴經、楞嚴大定、楞嚴咒,是大乘佛法之殊勝特色,楞嚴經其精神內涵,解脫之道含概大乘法叁大體系,所謂性空唯名系、法相唯識系、真常唯心系是也!

  

  是故!楞嚴經有所謂如同一部小藏經之美談,畢竟本經含概有阿含思想,大般若思想,華嚴思想,天臺思想,淨土思想,密乘思想,律宗思想,禅宗思想,又具大小二乘思想,權實二教,思想邏輯嚴密,組織周圓,文學素養高節,理事圓融無礙,實乃希有難得之大乘出世法寶,汝如是問,吾如實答也。

  

  

  

  

  

  11. 何謂生相無明?

  

  

  生相無明又作無始無明、元品無明、根本無明(梵語mulavidya),相對于枝末無明。就是一切煩惱之根本,不覺迷妄之心。于真如(梵語bhuta-tathata)之海中,起動最初之一念者,即是此根本煩惱。

  勝鬘經雲:『阿羅漢、辟支佛智所不能斷,唯如來菩提智之所能斷。』

  

  無始無明就是無始以來即恒常存在之無明,爲生死流轉之根本惑體。平等法界之理不達,妄隔平等之理性,稱爲無明;又如是暗惑之心,隔離理性,故又作間隔。依此無明之間隔而生種種煩惱,造種種業,受種種果報。勝鬘經、大乘起信論等諸經論稱爲無始無明,菩提心論則稱爲無始間隔。

  

  天臺宗將之分爲叁惑:一、見思惑。二、塵沙惑。叁、無明惑。頓斷見思惑即證阿羅漢果位,頓斷塵沙惑即證菩薩果位,頓破無明惑即證無上佛道之果位是也。

  

  

  

  

  

  

  12. 若心動念,起貪欲、憎恨、嫉妒、淫心、名利等,但未付出行動造作,是否構成犯戒?

  

  

  動念頭,會感果,但是感應果報亦須衆緣和合。若約小乘立場而,言心動念起貪欲(梵語iobha)、憎恨、嫉妒、淫心、名利等,但未付出行動造作,這是沒有過失的,何況犯罪之有!只是在心裏蠢蠢欲動,讓你不能安甯,你就應該鏟除淨化掉,千萬不得姑息養奸,使它成群結隊,幹擾你的情緒,壞了你的道心,因而使自頹喪沈淪,難以上進,因此,有必要提起勇氣大刀闊斧破滅你內心一切的妄動顛倒心,使其清淨無染,光明自得,自見法身佛才對。

  若約大乘立場而言,若動念起貪欲、憎恨、嫉妒、淫心、名利等,但實際上並無付出行動造作,這當下便有過失了,犯了微細心戒,理應勤加忏悔,撲滅內心妄動雜草,普令心地清淨解脫(梵語vimoksa),何以故?因爲大乘戒是傾向心戒、理戒,爲衆生而持戒的,若犯心戒即有罪過,大乘菩薩之戒法尚屬圓滿之戒,無對立法,裏外一如之戒,菩薩度人利人都來不及了,何況那有損衆生之理,因此一旦動了非法妄念之剎那,即成傷及自己法身(梵語dharma-kaya)之德,萬萬不可魯莽妄想叢生,傷毀自性與…

《佛學問答(第六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