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無辜衆生是也!
譬如大乘戒立場而言,菩薩發心成佛,雖未得證果,尚屬因地修行,如果路上有車禍,有一位莊嚴妙少女因車禍受傷之際,因痛嚎泣,極須救度護念,此時之刻,這位發心菩薩當下便會奮勇搶救少女,讓少女免受痛苦傷亡,爲了救此人,那怕定力不足有染汙起了淫心,在大乘菩薩道的精神特色之下,這是可以開緣的,可行方便法門的,縱使自己心生染汙也是自由意志發自內心的悲願,雖墮地獄亦心甘情願毫無悔怨,菩薩但願衆生得離苦,不爲自己求安樂的精神旗幟永遠是四生六道內心中不可磨滅的大慈悲心堡壘。
若論小乘而,言這樁車禍擺在眼前,這位受傷美妙少女哀嚎求救之際,小乘行者因爲受持戒法之由,傾向事相戒、外相戒、外在戒之故,自認爲甯可持戒而死,不爲犯戒而活,以自居之大前提爲由,當下可以不拯救車禍少女,這並沒有犯戒之有!
綜觀大小二乘之持戒動機意義,實在懸殊有別。原則上,大乘著重心戒,裏外兼顧,菩薩戒處處爲衆生著想,若爲大局救護衆生甯可自墮,雖毀戒法亦屬自願,這是菩薩悲心徹骨之特色與精神。所謂菩薩未能自度先度人,菩薩于此初發心。小乘著重事相戒,自度自利是根本原則,也難怪小乘行者在十方國土中,都給一切衆生的感受是獨善其身,觀叁界(梵語trayo dhatavah)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正所謂:悲願不足空智性,必墮聲聞(梵語sravaka)緣覺(梵語pratyeka-buddha)乘。
開悟聖雲:『不發凡夫心,不發二乘菩薩心,不發佛心,不發一切心,是名真發心。我即無我,不執著無我;生即無生,不執著無生,名通達佛道。』
開悟聖雲:『凡夫不肯空心,恐落于空,不知自性本性空,大空大有,不空不有。菩薩心如虛空,一切俱舍,所作福德,皆不貪著,然後隨力應物,能所皆忘,是爲大舍,舍無所舍,自見法身,法身平等,與十方諸佛同一鼻孔出氣。』
13. 何謂菩薩行?如何才能成就菩薩道因而成佛?
菩薩是菩提薩埵之略稱,梵語(bodhi-sattva),又作菩提索多、冒地薩怛縛、扶薩。意譯爲大道衆生、覺有情、大覺有情、道心有情。意思就是求道求大覺之人,求道之大心人。菩提者,就是覺、智、道之意;薩埵者,就是衆生,有情之意。總而言之,即是以智慧上求無上菩提,以大慈悲心下化衆生,修諸波羅蜜行,于未來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也就自利利人二行圓滿之勇猛求菩提者。
當菩薩應該發菩提心(梵語bodhi-citta),受菩薩戒,而行菩薩道。十方諸佛一一皆在因地時發過菩提心,菩薩心即是成佛之心,發過菩提心當下即是菩薩,是故,華嚴經雲:『菩提心出生一切諸菩薩行,叁世如來皆從菩提心而出生故。』華嚴經雲:『若有衆生能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是爲希有,菩提心者猶如種子,能生一切佛法故。』
開悟聖僧雲:『修行不發菩提心,猶如耕田不播種。』
一切經論在在呼籲佛子應發菩提心,一旦發過菩提心當下就是菩薩,不用客氣,只是菩薩的類別有五十二階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等菩薩果位,概略又可分爲四種菩薩:
四類性質菩薩:
一、名義菩薩
二、凡夫菩薩
叁、登地菩薩
四、佛菩薩
既然發心學佛就是要成就佛道,要成佛就必須當菩薩,當菩薩的條件就是要發菩提心,發過菩提心當下就是菩薩,菩薩爲因,佛爲果。這是約理而言。若論若事相,必須奉行叁歸、五戒、菩薩戒,一一循進而入門。佛弟子倘若能以事透理,以理證事,達到理事圓融無礙才是真佛子。
相對的,如果只是執理廢事,或執事廢理,走入兩極化之偏失,只是帶來自困其身,佛道欲成就,遙遙無期,僅是劃餅充饑,紙上談兵,甚至是夢幻空中樓閣而已!
因此,期望佛子要切實奉行菩薩道,應做到發菩提心當菩薩,更應如法受菩薩戒,圓成理事無礙,如鳥雙翼不可惑缺之境域,緊接著應奉行菩薩六度波羅蜜,所謂: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廣行萬行,並深入叁藏聖典,明心見性,成就叁覺,頓破叁毒、叁惑,證叁身(梵語trayah kayah)四智,成就十力、四無礙辯、十八不共法,究竟成佛。
開悟聖僧雲:『衆生應知,佛性本自有之,迦葉尊者只是悟得本性,本性即是心,心即是性,性即同諸佛心,前佛後佛只傳此心,明心見性,除此心外,無佛可得。』
開悟聖僧雲:『本性空寂,莫取一切相,即合聖意;離一切相,即名諸佛。』
14. 平常皆能注意自心動態,並觀自心無常的情緒變化,是否已達明心?見性又是如何?
明心是明心,見性是見性,有明心未必有見性,見性確定有明心;但聖者明心亦有含概見性。心如水波,性如水,離水無波,離波無水,水波一體;離性無心,離心無性,心是性之用,性是心之體,心性一體,只是體用立場不同。
平常皆能注意自心動態,並觀自心無常情緒變化,這僅是看到心的作用,毫無見性,不見心是性之用,若能體證性體在生滅中實在是不生不滅之道,生實無生,滅實無滅,生即滅、滅即生,生滅不二,這才是悟性、悟體。所以說,凡人只見心不見性,見心容易,見性難,又凡夫往往將見心誤當見性而說,可謂自誤誤人,自欺欺人,以盲引衆盲,相牽入火坑,如是誤導衆生不但毫無功德可言,應該說是罪過無量!
開悟聖僧雲:『在家修道我是誰!出家修道我是誰!無名無姓我是誰!證悟自性又是誰!』
開悟聖僧雲:『真性心地藏,無頭亦無尾;應緣而化物,處處無所著,如日處虛空。』
15. 念佛往生淨土,常聽到說有種種瑞相,瑞相情況如何?如何辨識此人往生西方?
實有阿彌陀佛,實有西方極樂世界(梵語Sukhavati)自古至今往生者其數不勝枚舉 ,瑞相頻頻層出不窮,有人念佛精進專注一心,得念佛叁昧,信願行具足,普見佛來摩頂,見蓮華,佛爲說法,見叁聖,親聽天樂鳴空,見極樂國土清淨莊嚴微妙,乃至臨命終前自知時至,自在立化、坐化,吉祥臥而西逝者不計其數,各人修行深淺廣狹,智慧根機有別,善根多劫初發心亦別,是故所見之瑞相亦有懸殊,往生自在與不自在程度,亦有別異。
往生淨土之剎那如果業障(梵語karmavarana)沒現前,諸病不生,現世又勇猛精進,世間感情放得下,修證有佳,此人往生狀況絕對令人滿意,因爲無諸業障障礙,心地不受幹擾,情緒安祥,如此正念念佛,阿彌陀佛乘其本願力,當下蒙受接引往生西方淨土。
心不顛倒,不貪戀世間,剎那間速離娑婆(梵語saha)五濁惡世而生極樂淨土,心越清淨不汙濁,清淨度高,見佛光明越光明亮麗;心若汙濁,見佛光明隨之差異!往生品位高低,與其信願行,在世修持福慧,有密切的關系,並應將所作所爲之一切善事功德,普皆回向西方淨土,這都是構成往生淨土的一切資糧,回向(梵語parinama)極爲重要,含有一股向心力、超越、淨化、速脫五濁、光明、解脫、目標、最後歸宿,求佛加被接引等等廣義之境,今略舉慈雲忏主回向文一則供養諸君,以利修行可遵:
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爲菩薩道,求生淨土,佛昔本誓,若有衆生,欲生我國,志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以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衆罪消滅,善根增長,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禅定,佛及聖衆,手執金臺,來迎接我,于一念頃,生極樂國,花開見佛,即聞佛乘,頓開佛慧,廣度衆生,滿菩提願,十方叁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诃薩,摩诃般若波羅蜜。
此文古今大有靈驗,或有于正發願時,見諸瑞相,或睡夢中,得見阿彌陀佛,放大光明,若能以此回向文作爲往生淨土與佛交流對話,這是最好不過,也是最莊嚴神聖的回向文。
若欲辨別往生者往生何方,這跟往生者的解脫與無解脫,自在與不自在,境界高低各有所不同,若解脫者,現世任何時刻當下就往生了,自在涅槃了,何有往生何方之有!但對衆生而言,硬性欲知其往生何方之必要,唯識宗裏亦有如是明示:
唯識宗:『頂聖眼生天,人心餓鬼腹,傍生膝蓋離,地獄腳板出。』
16. 往生者可利用媒界和陽上眷屬聯絡,此一說法正確嗎?見到的是否真實可信?
當今之社會神棍、佛怪、江湖郎中、詐騙集團四處流竄,可謂末法衆生之可悲愍,往往十之八九皆受其詐騙,衆生之所以衆生就是沒有智慧,雖擁有善根,因善根而被騙,善根是好事一件,但必須具有智慧才行,不然生活在這動蕩不安的社會,人心不古,只要得到你的金錢財物,不惜一切手段,詐騙,大打妄語,心狠手辣強悍奪取,無所不用其計,讓人不得不防範這些時代性的敲詐騙術江湖郎中,眼睛應睜大一點,莫使被拐騙,何以故?佛在地藏經分明告訴我們,人死亡後,快則一剎那即隨業投胎轉世去了,慢則七七四十九天便隨業轉生他道去了,爲什麼佛陀的話聽不下去,偏偏聽那些神棍的歪理十八條,條條有理之騙術呢!也就是說,人一旦往生之後最慢四十九天就得隨其業力投生受報去了,六道中任何一道不是你可以選擇的,是由你所作所爲的業力來決定六道中的任何一道,非佛菩薩派遣你去的,也非神明推你去的,一切皆由業力來驅使決定也。
…
《佛學問答(第六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