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問答(第六輯)▪P5

  ..續本文上一頁

  

  是故!社會上諸多神棍一一皆仗神仙、佛菩薩、鬼靈、夜叉、羅剎等等名義來行騙,這些都經過細膩安排、包裝、修飾、訓練、沙盤演練過,這一切都是莊嚴(梵結vyuha)的騙局,抓著人心的弱點與痛苦的抉擇,最後達成騙得你的金錢財物,甚至騙得你的色身,慘不忍睹。雖是如此,但還是有許多人明知又故犯去受騙,我稱之爲愚癡(梵語moha)加百級,此人不可原諒,氣死閑人。又稱爲欠神棍債。又稱愚癡凱子,但有一些人是沒錢借錢給神棍,真是一樣米飼百樣人,實在不爲過。

  

  大聖釋迦佛不會打妄語,佛子對正法不能正信到這一關,怎可堪稱叁寶弟子呢?要明白呀!神棍假藉媒界與陽上眷屬互爲話交流,這是騙術伎倆,人爲因素,是有心人士在欺騙被害者,其真實性微乎其微,萬萬不及一;佛陀在經典已經告訴我佛弟子,末法中邪師邪術如恒河沙,衆生爲養家計,依此邪術邪法,將以佛菩薩、神仙、鬼神、鬼靈、夜叉、羅剎充當媒界,找出適當之人附之其身,演說邪法邪術,達到騙財騙色之目的,豈可不慎戒之,勿令放縱迷惑狂妄之法也!

  

  

  

  

  

  

  

  17. 菩薩有分十地,從初地至十地中,是否初地菩薩比十地菩薩境界差呢?有階級之分嗎?但爲何又說:『佛佛道同,法法平等呢』?

  

  

  『佛佛道同,法法平等。』這絲毫無有疑問,修行到了佛的境界,一切皆平等,所謂佛佛智慧平等,慈悲(梵語maitrya)平等、十力、十八不共法、四無礙辯平等、叁身四智五眼六通(梵語sad abhijnah)平等、喜舍願力平等、神通平等 。十方叁世一切諸佛的境界無有高低偏失,所證之一切法亦平等無有高低偏失;換句話說,佛是最圓滿至高至尊之處,沒有比佛更高更上至尊的了,到達佛的境界稱之爲無學絕學之境。

  

  那麼!菩薩從初地至十地中,其境界所證亦有次第高低之別,亦有境界階級之分,初地比二地境界低,叁地比二地高,叁地比四地低,五地比四地高,依此類推而比上,地地增高,所證境界(中道實相,法身涅槃、福慧、諸法義谛)高低有別,故地地有別,初地不知二地事理,二地洞徹一地事理,一地二地不知叁地事理,叁地了達二地一地事理,如是推循而上,地地增高。

  

  譬如:國小不知國中學科,國中能了解國小學科;高中能了知國中國小學科,國小國中難解高中學科;國小國中高中難解大學學科,大學能正解國小國中高中學科;又如十二夜之月光不如十叁夜之月光的光明,但十叁夜的月光遠勝過十二夜的月光;十二夜、十叁夜月光不如十四夜的月光,但十四夜的月光遠勝過十二夜十叁夜的月光。如此譬喻實不難明白,菩薩所證之十地,地地增上,地地有別,亦複如是!

  

  

  

  

  

  18. 佛門之教義,皆欲使人人離欲出塵同證菩提爲上策,但爲何請出家法師爲新人證婚,是否得當?

  

  

  爲新人證婚實乃世間法(梵語loka-dharma),與出世法似乎有相矛盾之處,事實上,立足大乘佛法,離開世間法,出世間法不可得,何以如此?因爲世間法實相淨化,當下世間法即是出世間法。

  

  菩薩法師爲新人證婚,是以入世度生爲出發點,何況新人結婚已是事實,不證婚也得結婚,證婚也得結婚,與其如此,與之廣結佛緣,令新人結婚法喜充滿,八識田中烙印佛法金剛種子,豈不是兩全其美,雙贏之下有何不可,爲新人福證之際,應機說法,成爲正信叁寶弟子!如此之舉,亦爲菩薩法師發心入世度衆之方便權宜也。

  

  

  

  

  

  

  

  19. 畜生道的衆生,可否今生往生西方淨土?

  

  

  往生淨土亦須具足往生淨土之條件,若無具足往生淨土的條件,是往生淨土不成的,具足何種因緣條件方能往生淨土呢?就是信願行叁資糧,信心具足,發願往生,修行念佛普得一心不亂(梵語aviksipta-citta),乃至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極樂世界),請問畜生道(梵語tiryagyoni-gati)之輩是否已具足這些因緣條件了?如果有的話,當然往生淨土有何不能,問題在畜生道之衆生沒有具足這些條件因綠的話,怎麼能夠往生淨土之可能呢?

  

  在佛門中頻頻傳聞某些佛寺有流浪狗住在寺中,也隨出家衆念佛繞佛,命終火化說有狗舍利,因此見人便說,此狗善根深厚,能隨衆繞佛,火化有舍利子,于是大打妄語,見人便道:此狗有往生淨土雲雲....

  

  這種妄語實在太離譜了!請問狗子能懂得信仰西方極樂世界嗎 ?明白發願往生淨土嗎?了解念佛動機意義嗎?曉得西方叁聖嗎?極樂世界正依報莊嚴懂得嗎?既然是未知數,同時也不明白淨土種種情況,何以可得往生西方淨土呢?足見發表這篇邪知邪見之謬論,此輩之人對淨土法門歪曲真相,並有汙蔑淨土法門之咎,此行動與思想之舉,實乃不該與欠加對法義的思考,令正信佛弟子深感納悶與遺憾!

  

  又何況真正之舍利子(梵語sarira ),是由勤修戒定慧,漸消貪瞋癡,逐證無爲法,有修有證,是無上福田(梵語punya-ksetra)方可得之。

  

  金光明經雲:『舍利子是由勤修戒定慧功德所熏修,甚可難得,最上福田。』

  

  狗子茲當如然,那麼畜生道依此類推,亦複如是!

  

  

  

  

  

  20. 佛教說對人要行慈悲,那麼別人欠我們的錢,是否要他還錢呢?

  

  

  慈悲(梵語maitrya)要有智慧(梵語jnana),智慧中有慈悲,菩薩行者應履行悲智雙運中道而行。換句話說,有慈悲無智慧便生顛倒邪見,成爲爛慈悲敗壞的菩薩;有智慧無慈悲便成二乘獨善其身,兩極化皆有失佛法本意。

  

  因此之故,佛陀告訴我們學佛要行慈悲法門,但不是意味著慈悲中無有智慧引導,致使對事理的認知有所缺失,慈悲要觀看一切人事物的事實真相,其來龍去脈,前因後果,有全盤的正覺,站在公平、因果、道德、公理、真相來論其慈悲這兩個字。

  

  如果別人欠我們的錢,若不用他還錢,這也有不中道之處,因爲欠錢還錢是理所當然之事,合乎因果律,若對方不還錢,那是對方無慈悲,若你不要他還錢,這也可以,沒有過失,但對方的心境你畢竟不甚了解,或許養成他欠債不還之惡習,反而因你之慈悲,卻害了對方有欠不還而落入惡因果中,你之慈悲也將非慈悲之本質了。

  

  如果他欠錢還不起,極需別人救助的話,你可以不用他還你的錢,這個動機與意義,就是慈悲的精神表現了,所以慈悲要有智慧的滋潤,意義在此,也才不致于成爲佛門中的敗壞菩薩,顛倒邪見的菩薩。

  

  

  

  

  21. 平常午供時,都會唱誦『叁德六味,供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養。』這當中,何謂叁德?何謂六味?

  

  

  叁德是輕軟、淨潔、如法。六味是苦、醋、甘、辛、鹹、淡。

  

  是出自于大般涅槃經卷一序品,佛臨涅槃時,諸優婆塞(梵語upasaka)爲佛及僧(梵語samgha)備辦種種飲食,其食甘美,具有叁德六味。至後世,成爲寺院每日上供所念之供齋句頌。

  

  

  

  

  

  

  22. 食肉十過,何等爲十?

  

   法苑珠林卷九十二中,記載食肉有十種過失:

  

  一、衆生是己親,謂一切衆生輪回(梵語samsara)于諸道,互相生育而遞爲眷屬,以此因緣(梵語hetu-pratyaya),故所食之肉無非親屬。

  

  二、見生驚怖,一切衆生皆護身惜命,若遇食肉之人,則驚怖遠離。

  

  叁、壞他信心,世間行善之人,若見僧者食肉,即生毀謗之心,以爲佛門中無有真實修梵行者。

  

  四、行人不應食,菩薩爲求出離生死,當修慈悲之行而少欲知足,故不應食肉。

  

  五、羅剎習氣,羅剎者即是速疾鬼,習氣者即是先世余習之氣。謂沙門(梵語sramana)于宿世中曾經做過羅剎之眷屬,今雖出家在佛門中,然因往昔之余習,故見食肉者歡喜親近。

  

  六、學術不成,學道之人若好食肉,則汙染梵行,于如來無上聖道,出世解脫等,不得成就。

  

  七、生命同己,學道之人應起慈心,谛觀一切衆生之惜命畏死與己無別,故當護惜之。

  

  八、天聖遠離,食肉之人,諸天聖人皆厭惡遠離而不喜親近。

  

  九、不淨所出,一切畜生以宿因不淨之業,而成不淨之身,其所食啖又多不淨;學道之人欲修梵行而食彼肉,則亦不淨。

  

  十、死墮惡道,食肉者必常殺害畜生之性命,惡業日積,故命終後應墮惡道。

  

  由此曆曆分明可見,爲佛弟子應淨化思想觀念,由行爲日益奉行茹素,減少殺業食肉之余習,免與六道衆生一家親共結惡緣,致使上升不得,反遭墮落沈淪。學佛應奉行慈悲之法門,與衆生廣結善緣,莫自困其身;若能依教奉行,反墮爲升,日日茹素爲齋,惡業漸消,如來藏性光明顯耀,秒秒菩提,分分涅槃,時時法身,日日正覺,年年一真法界,最後成佛之者,也非你莫屬也!

  

  開悟聖僧雲:『衆生妄分別,有佛有世界;若了真法性,無佛無世界(梵語loka-dhatu)。』

  

  

  

  

  

  

  23. 佛教爲何不燒紙錢(冥紙)?有咒語折成蓮花錢可以燒嗎?如法否?

  

  

  茲當人類一旦命終之際,其神識快則一剎那(梵語ksana),慢則四十九天即隨其在世之業因投胎轉世去了,而投胎之處不外乎六道之中,若有念佛而往生淨土者,就當下了生脫死,免受六道輪回之苦;如果此人是正信叁寶弟子的話,既已往生極樂淨土,淨土世界遍地黃金所鋪,所住皆七寶所莊嚴而…

《佛學問答(第六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