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问答(第六辑)▪P5

  ..续本文上一页

  

  是故!社会上诸多神棍一一皆仗神仙、佛菩萨、鬼灵、夜叉、罗剎等等名义来行骗,这些都经过细腻安排、包装、修饰、训练、沙盘演练过,这一切都是庄严(梵结vyuha)的骗局,抓着人心的弱点与痛苦的抉择,最后达成骗得你的金钱财物,甚至骗得你的色身,惨不忍睹。虽是如此,但还是有许多人明知又故犯去受骗,我称之为愚痴(梵语moha)加百级,此人不可原谅,气死闲人。又称为欠神棍债。又称愚痴凯子,但有一些人是没钱借钱给神棍,真是一样米饲百样人,实在不为过。

  

  大圣释迦佛不会打妄语,佛子对正法不能正信到这一关,怎可堪称三宝弟子呢?要明白呀!神棍假藉媒界与阳上眷属互为话交流,这是骗术伎俩,人为因素,是有心人士在欺骗被害者,其真实性微乎其微,万万不及一;佛陀在经典已经告诉我佛弟子,末法中邪师邪术如恒河沙,众生为养家计,依此邪术邪法,将以佛菩萨、神仙、鬼神、鬼灵、夜叉、罗剎充当媒界,找出适当之人附之其身,演说邪法邪术,达到骗财骗色之目的,岂可不慎戒之,勿令放纵迷惑狂妄之法也!

  

  

  

  

  

  

  

  17. 菩萨有分十地,从初地至十地中,是否初地菩萨比十地菩萨境界差呢?有阶级之分吗?但为何又说:『佛佛道同,法法平等呢』?

  

  

  『佛佛道同,法法平等。』这丝毫无有疑问,修行到了佛的境界,一切皆平等,所谓佛佛智慧平等,慈悲(梵语maitrya)平等、十力、十八不共法、四无碍辩平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梵语sad abhijnah)平等、喜舍愿力平等、神通平等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境界无有高低偏失,所证之一切法亦平等无有高低偏失;换句话说,佛是最圆满至高至尊之处,没有比佛更高更上至尊的了,到达佛的境界称之为无学绝学之境。

  

  那么!菩萨从初地至十地中,其境界所证亦有次第高低之别,亦有境界阶级之分,初地比二地境界低,三地比二地高,三地比四地低,五地比四地高,依此类推而比上,地地增高,所证境界(中道实相,法身涅槃、福慧、诸法义谛)高低有别,故地地有别,初地不知二地事理,二地洞彻一地事理,一地二地不知三地事理,三地了达二地一地事理,如是推循而上,地地增高。

  

  譬如:国小不知国中学科,国中能了解国小学科;高中能了知国中国小学科,国小国中难解高中学科;国小国中高中难解大学学科,大学能正解国小国中高中学科;又如十二夜之月光不如十三夜之月光的光明,但十三夜的月光远胜过十二夜的月光;十二夜、十三夜月光不如十四夜的月光,但十四夜的月光远胜过十二夜十三夜的月光。如此譬喻实不难明白,菩萨所证之十地,地地增上,地地有别,亦复如是!

  

  

  

  

  

  18. 佛门之教义,皆欲使人人离欲出尘同证菩提为上策,但为何请出家法师为新人证婚,是否得当?

  

  

  为新人证婚实乃世间法(梵语loka-dharma),与出世法似乎有相矛盾之处,事实上,立足大乘佛法,离开世间法,出世间法不可得,何以如此?因为世间法实相净化,当下世间法即是出世间法。

  

  菩萨法师为新人证婚,是以入世度生为出发点,何况新人结婚已是事实,不证婚也得结婚,证婚也得结婚,与其如此,与之广结佛缘,令新人结婚法喜充满,八识田中烙印佛法金刚种子,岂不是两全其美,双赢之下有何不可,为新人福证之际,应机说法,成为正信三宝弟子!如此之举,亦为菩萨法师发心入世度众之方便权宜也。

  

  

  

  

  

  

  

  19. 畜生道的众生,可否今生往生西方净土?

  

  

  往生净土亦须具足往生净土之条件,若无具足往生净土的条件,是往生净土不成的,具足何种因缘条件方能往生净土呢?就是信愿行三资粮,信心具足,发愿往生,修行念佛普得一心不乱(梵语aviksipta-citta),乃至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极乐世界),请问畜生道(梵语tiryagyoni-gati)之辈是否已具足这些因缘条件了?如果有的话,当然往生净土有何不能,问题在畜生道之众生没有具足这些条件因绿的话,怎么能够往生净土之可能呢?

  

  在佛门中频频传闻某些佛寺有流浪狗住在寺中,也随出家众念佛绕佛,命终火化说有狗舍利,因此见人便说,此狗善根深厚,能随众绕佛,火化有舍利子,于是大打妄语,见人便道:此狗有往生净土云云....

  

  这种妄语实在太离谱了!请问狗子能懂得信仰西方极乐世界吗 ?明白发愿往生净土吗?了解念佛动机意义吗?晓得西方三圣吗?极乐世界正依报庄严懂得吗?既然是未知数,同时也不明白净土种种情况,何以可得往生西方净土呢?足见发表这篇邪知邪见之谬论,此辈之人对净土法门歪曲真相,并有污蔑净土法门之咎,此行动与思想之举,实乃不该与欠加对法义的思考,令正信佛弟子深感纳闷与遗憾!

  

  又何况真正之舍利子(梵语sarira ),是由勤修戒定慧,渐消贪瞋痴,逐证无为法,有修有证,是无上福田(梵语punya-ksetra)方可得之。

  

  金光明经云:『舍利子是由勤修戒定慧功德所熏修,甚可难得,最上福田。』

  

  狗子兹当如然,那么畜生道依此类推,亦复如是!

  

  

  

  

  

  20. 佛教说对人要行慈悲,那么别人欠我们的钱,是否要他还钱呢?

  

  

  慈悲(梵语maitrya)要有智慧(梵语jnana),智慧中有慈悲,菩萨行者应履行悲智双运中道而行。换句话说,有慈悲无智慧便生颠倒邪见,成为烂慈悲败坏的菩萨;有智慧无慈悲便成二乘独善其身,两极化皆有失佛法本意。

  

  因此之故,佛陀告诉我们学佛要行慈悲法门,但不是意味着慈悲中无有智慧引导,致使对事理的认知有所缺失,慈悲要观看一切人事物的事实真相,其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有全盘的正觉,站在公平、因果、道德、公理、真相来论其慈悲这两个字。

  

  如果别人欠我们的钱,若不用他还钱,这也有不中道之处,因为欠钱还钱是理所当然之事,合乎因果律,若对方不还钱,那是对方无慈悲,若你不要他还钱,这也可以,没有过失,但对方的心境你毕竟不甚了解,或许养成他欠债不还之恶习,反而因你之慈悲,却害了对方有欠不还而落入恶因果中,你之慈悲也将非慈悲之本质了。

  

  如果他欠钱还不起,极需别人救助的话,你可以不用他还你的钱,这个动机与意义,就是慈悲的精神表现了,所以慈悲要有智慧的滋润,意义在此,也才不致于成为佛门中的败坏菩萨,颠倒邪见的菩萨。

  

  

  

  

  21. 平常午供时,都会唱诵『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养。』这当中,何谓三德?何谓六味?

  

  

  三德是轻软、净洁、如法。六味是苦、醋、甘、辛、咸、淡。

  

  是出自于大般涅槃经卷一序品,佛临涅槃时,诸优婆塞(梵语upasaka)为佛及僧(梵语samgha)备办种种饮食,其食甘美,具有三德六味。至后世,成为寺院每日上供所念之供斋句颂。

  

  

  

  

  

  

  22. 食肉十过,何等为十?

  

   法苑珠林卷九十二中,记载食肉有十种过失:

  

  一、众生是己亲,谓一切众生轮回(梵语samsara)于诸道,互相生育而递为眷属,以此因缘(梵语hetu-pratyaya),故所食之肉无非亲属。

  

  二、见生惊怖,一切众生皆护身惜命,若遇食肉之人,则惊怖远离。

  

  三、坏他信心,世间行善之人,若见僧者食肉,即生毁谤之心,以为佛门中无有真实修梵行者。

  

  四、行人不应食,菩萨为求出离生死,当修慈悲之行而少欲知足,故不应食肉。

  

  五、罗剎习气,罗剎者即是速疾鬼,习气者即是先世余习之气。谓沙门(梵语sramana)于宿世中曾经做过罗剎之眷属,今虽出家在佛门中,然因往昔之余习,故见食肉者欢喜亲近。

  

  六、学术不成,学道之人若好食肉,则污染梵行,于如来无上圣道,出世解脱等,不得成就。

  

  七、生命同己,学道之人应起慈心,谛观一切众生之惜命畏死与己无别,故当护惜之。

  

  八、天圣远离,食肉之人,诸天圣人皆厌恶远离而不喜亲近。

  

  九、不净所出,一切畜生以宿因不净之业,而成不净之身,其所食啖又多不净;学道之人欲修梵行而食彼肉,则亦不净。

  

  十、死堕恶道,食肉者必常杀害畜生之性命,恶业日积,故命终后应堕恶道。

  

  由此历历分明可见,为佛弟子应净化思想观念,由行为日益奉行茹素,减少杀业食肉之余习,免与六道众生一家亲共结恶缘,致使上升不得,反遭堕落沉沦。学佛应奉行慈悲之法门,与众生广结善缘,莫自困其身;若能依教奉行,反堕为升,日日茹素为斋,恶业渐消,如来藏性光明显耀,秒秒菩提,分分涅槃,时时法身,日日正觉,年年一真法界,最后成佛之者,也非你莫属也!

  

  开悟圣僧云:『众生妄分别,有佛有世界;若了真法性,无佛无世界(梵语loka-dhatu)。』

  

  

  

  

  

  

  23. 佛教为何不烧纸钱(冥纸)?有咒语折成莲花钱可以烧吗?如法否?

  

  

  兹当人类一旦命终之际,其神识快则一剎那(梵语ksana),慢则四十九天即随其在世之业因投胎转世去了,而投胎之处不外乎六道之中,若有念佛而往生净土者,就当下了生脱死,免受六道轮回之苦;如果此人是正信三宝弟子的话,既已往生极乐净土,净土世界遍地黄金所铺,所住皆七宝所庄严而…

《佛学问答(第六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