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问答(第六辑)▪P6

  ..续本文上一页成的楼阁,思衣得衣,思食得食,心想事成,福报无尽,无所欠缺,何来得取纸钱(冥纸)之需求!物以稀为贵,极乐净土大地黄金无边,黄金对极乐净土之人而言,已不是珍贵之物,脚踩黄金,天天搬金块,会被人讥笑,美钞、台币、已成废纸,因为没有资生欠缺,所以才需要黄金、美钞台币,既有之,这些方便已成多余,在极乐世界国土里只要你动个念头,你所喜爱的东西无所不现,任你受用满足而法喜,如果不具足如是功德庄严成就,就不名极乐世界,不名为弥陀佛是也!在净土三经明文斑斑可依可循。

  

  倘若此人没有学佛也没往生净土的话,必定投胎转世于六道中,六道的任何一道之受生,不是任何人可以自由选择的,而是业力来决定你该去的那道,凡夫(梵语prthag-jana)众生甚难掌控自己的业力行为,在投胎之剎那,你也身不由己的随业而投入你有缘该去的一道,你深感无奈,无奈又能如何呢?所以说,修行就是针对这点而下功夫,以强而有力的愿力转化业力,使业力成愿力,业力是不自在,是身不由己的,是染污的,是难以抗拒、不听使唤的,是痛苦无奈的,是轮回生死的原动力;愿力是自由自在的,没有染污而清净(梵语

  suddha)光明的,能让我们掌控而且可任人转换三百六十度无障碍的,是顿断三界六道的,神通(梵语rddhi)往来自如的,是已证得圣境之地。

  

  

  因此之故,既已堕落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中,烧纸钱(冥纸)给亡者这是莫大的讽刺与无聊之举,何以故?因为人间是人间,畜生是畜生,试问畜生能享用纸钱否!它连纸钱都不懂,如何受用!愚昧之人也明白这太离谱了。

  

  

  试问地狱道之众生唯有受刑受苦受煎熬的果报,没有丝毫时刻停止受罚,直到受罪劫数尽方能离开地狱,称之无间地狱,哪有机会得到你所火化的纸钱(冥纸)呢?对他而言是多此一举,碰都碰不着,摸也摸不到,看也看不到,毕竟地狱唯有受苦,无暇碰摸看故,又何况冥纸(纸钱)是阳上之人对亡者一片好心诚意奉献赐与,烧纸钱(冥纸)是阳上眷属心理上的一种慰藉,令心安慰、安心、关怀,实际上地狱鬼道是收不到接不到的,仅凭着一张一叠一堆的纸钱(冥纸)就让亡者得到如此优厚的富贵,简直是天方夜谭、封神榜、水浒传、西游记,一一是人为因素,自演自导,编此虚构情节,瞒天过海的障眼法,可怕的大打妄语牌,行骗天下社会人,如是罪咎流传渊远至今,世人受蒙蔽既久已成事实,如是根深蒂固,有谁能动能摇改变如此雄厚的歪风与邪知迷信呢?深信有善根有大智慧能辨别是非的圣哲,观此邪见歪风,一语不发,唯然会心微笑,心知肚明,即此随风飘去!

  

  

  简而言之,佛教是不烧纸钱(冥纸)的,如果有出家人或在家人烧莲花钱(冥纸)的话,这也是不如法的作为,这是佛门中的外道(梵语tirthaka)接受外道世俗之流在佛门内蕴酿蔓延,其罪业非浅,世间不当的迷信风俗已够同情可怜了,佛弟子若跟随而起舞的话,实在令人深感不可思议,你也参与外道邪见共业,壮大迷信而已!罪咎变本加厉也。

  

  

  有咒语的纸张来折莲花钱,甚至火烧咒语佛像,实乃不智之举,有毁佛像与经文咒语之过咎,有不敬法宝之罪,一错再错,接二连三连环错,这一连串的举动一一皆不如法是也!

  

  

  

  

  

  

  24. 未学佛之前,我曾经从事过特种行业(当妓女),现在有福报接触到佛法,佛法令人解脱证菩提成佛,因此,想出家修行,是否可以?

  

  

  佛教(梵语Buddha-sasana)是平等的宗教,是人人皆可成佛的宗教,四生六道因缘成熟,若能转为人道,出家修行有何不可!何况出家修行是一件很神圣庄严的志愿,福慧圆满,三觉成就,究竟成佛的自发性。

  

  

  基本上有几项原则是佛教的规矩而不得出家。小乘之律法,授具足戒(梵语upasampanna)时,教授师为简别受戒者之器与非器,而设有十三难与十遮,以询问受戒者,又做遮难,又做遮道法,十三遮难。遮者非自性之恶,但以不适受具足戒,故遮止不使受;难者为自性恶,毕竟非受具之器,亦不得受具足戒。故比丘(梵语bhiksu)于受戒前,先有教授师依罪之轻重,次第向受者问此遮难之有无。

  

  

  比丘之所谓十遮:一、受戒人名字。二、和尚名字。三、年满二十。四、衣钵具否。五、父母听否。六、负债人。七、奴。八、官人。九、丈夫。十、五种病(癞、痈疽、白癞、干痟、癫狂)。比丘之十三难为:一、边罪难,先受具足戒,后犯四重禁戒而舍戒,其后再来受者。二、犯比丘尼(梵语bhiksuni),于白衣时犯净戒之比丘尼者。三、贼心入道为利养活命,或为盗法而出家。四、破内外道,原为外道,来投佛法,受具足戒竟,还复外道,再舍外道欲入内道者。五、黄门,五种之不男。六、杀父(梵语pitr-ghata)。七、杀母(梵语matr-ghata)。八、杀阿罗汉。九、破和合僧。十、出佛身血。十一、非人难,八部之鬼神变化人形者。十二、畜牲难,畜牲变为人者。十三、二形难,兼具男女二根者。

  

  

  比丘尼之遮难略异于比丘者,诸律所传亦不尽相同,据四分律比丘尼羯磨法所述,十三难中,第二犯净行比丘,十遮中,第五父母夫主,第七婢,缺第八官人,第九丈夫作第八女人,第十之五种病作第九癞等,别加第十学戒清净。

  

  

  仁者所询问,从事过特种行业(当妓女),现在已学佛,想出家修行是否可以?答案是可以的。综观十遮十三难之遮难中,仁者并没有所谓遮难障碍,所以您可以安心如法来出家修行,勇猛精进,恭喜您一帆风顺,道业有成,早证佛道。

  

  

  开悟圣僧云:『搬柴运水非别物,穿衣吃饭亦是他;来来去去不着相,法王出世更无差。』

  

  开悟圣僧云:『终日骑牛不见牛,昧了自家忘了牛;千里追寻觅不得,忽尔觉知我骑牛。』

  

  

  

  

  

  25. 何谓『六即佛』?

  

  

  天台宗就佛而判立六即佛,称为六即佛。六即佛者:

  

  

  一、理即佛,又做理佛,指一切众生本具佛性之理,与诸如来无二无别,皆即是佛,故称理即佛。

  

  

  二、名字即佛,又作名字佛。是从善知识(梵语kalyanamitra)处闻知,或从经卷中见得,而了知此『理性即佛之名』之人;此等之人,于名字中通达解了一切诸善皆是佛法,故称名字即佛。

  

  

  三、观行即佛,既了知一切法皆是佛法,进而依教修行如所言,所言如所行,言行一致,以证此位,故称观行即佛。此位分为五品位(随喜品、读诵品、说法品、兼行六度品、正行六度品)。

  

  

  四、相似即佛,指于前述『观行即佛』位中,愈观愈明,愈止愈寂而得六根(梵语sad indriyani)清净,断除见思惑,制伏无明之人;此等之人,虽未能真证其理,但于理仿佛,真如真证,故称相似即佛。此位分为十信位。

  

  

  五、分证即佛,又作分真即佛,指分断无明而证中道之位;无明之惑有四十一品,由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位,渐次破除一品无明,而证得一分中道。

  

  

  六、究竟即佛,指断除第四十二之元品无明,发究竟圆满之觉智者,即证入极果妙觉之佛位。此六即佛虽因智情之深浅,迷悟高低,而有六种差别,然其体性不二,彼此互即,故称为即。

  

  

  开悟圣僧云:『此心即是佛,佛性即是众生性,性无二别;为众生时,此心不灭;为佛时,此心不添,本自具足,若不决定信此心是佛,纵使累劫修行,终不成道,唯此一心即是佛,佛与众生更无别异,但是众生着相外求,求之转失,使佛觅佛,将心捉心,穷极尽形,终无所得,不知息念妄虑,佛自现前。』

  

  

  

  

  

  26. 为何说:『未学佛前,看山是山;学佛三年,看山不是山;再学佛三年,看山又是山』。究竟是什么意思?

  

  

  这是一心三观之理,观一切法当下即假即空即中,不偏不倚之实相也。

  

  

  未学佛前看山是山,这是一般凡情所见之山,不明诸法当下因缘和合,体本空,只明白山只是一座山,不能体证山之本来面目(缘起性空);比喻未修行之前,将妄想意识为人处事,在得失取舍中,忧悲喜乐中,轮回生死中,随业漂流不定中,一一不能自觉解脱,凡夫又误将生死轮回妄想之世间法当作人生正确实质的标准,也就是误当五欲(梵语panca kamah)六尘(梵语sad visayah)作为人生的最崇高目的,而不能自觉,乃至不能觉悟而无止尽的延续下去,换句话说,凡夫看错了,想错了,听错了,认识错了,被误导了,整个人生真正的意义,自始至终都是受业生死轮回的思想,凡夫所能了解的人生就是如此而已!比喻未学佛前,看山是山。

  

  

  学佛三年,看山不是山,这是比喻,学佛后,非常勇猛精进参禅悟道,为明心见性努力下功夫,果真有一日,此仁者恍然大悟,悟证本性,本无生灭,实相无相,本无动摇,本自具足,自性能生万法,兹当此时,正是所谓明心见性,洞达本源,性无相无形,不可捉摸,非青黄赤白黑,非声非色非形所能言喻,正是证悟清净光明自性之剎那,学佛三年,看山不是山。再学佛三年,看山又是山,证悟实相无相,是见了本体,紧接着就是能由本体起无量的妙用,当妙用时体在妙用中,当本体寂静时妙用在本体中,体不离用,用不离体;离体无用,离用无体,体用一如;当本体寂静时,法身能遍覆大千界,本体大之无外小之无内;行者证悟到实相无相,无相无无相,圆证如来藏性,能起无量妙用。正…

《佛学问答(第六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