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当此时之际,假中有空中,空中有假中,中中有假空,即假即空即中,一心三观实证自如,无有障碍,本体不偏不倚之中道实相义圆满具足,正所谓再学佛三年,看山又是山,此时已登上崇高圆满之境地也!
开悟圣僧云:『大道从来不言物,何有十界依正名;只为众生被业系,四圣六凡油然生。』
27. 何谓『四加行』?
指小乘之暖、顶、忍、世第一法。声闻乘行人修五停心观及四念处观已,次须修四圣谛观,作准备进入见道位,则称为四善根位,由于该位所修之有漏善根,能生无漏圣道,若见道以后则称圣者位。
四善根位者:
一、暖位(梵语usma-gata)又作暖法,系以光明之暖性为譬喻,此位可消除烦恼,接近见道无漏慧,而生有漏之善根,并以此位观欲界、色界、无色界之四谛与十六行相,而生有漏之观慧,修至此位,即使退却而断善根,造恶业,乃至堕入恶趣,然而终必能得圣道而入涅槃。
二、顶位(梵语murdhana):又作顶法,于动摇不安定之善根中,生最上善根之绝顶位,乃不进则退之境界,于此修四谛,十六行相。修至此位,即使退堕地狱,也不至于断善根。
三、忍位(梵语ksanti):又作忍法,为确认四谛之理,善根已定,不再动摇之位,不再堕落恶趣。
四、世第一法位(梵语laukiagra-dharma):为有漏世间法中能生最上善根之位,此位与上忍位相同,观修欲界苦谛下之一行相,于次一剎那入见道位而成为圣者。以上暖、顶、忍、世第一法等四种善根,以能生见道无漏之善,而成为其根本,故称善根。
28. 开悟证果的阿罗汉都具有神通吗?
阿罗汉(梵语arhat)为声闻四果之一,如来十号之一,又作阿卢汉、阿罗诃、阿啰呵、阿黎呵、啰曷帝。略称罗汉、啰呵。意译应、应供、应真、杀贼、不生、无生、无学、真人。指断尽三界见思惑,证得尽智,而堪受世间大供养之圣者。此果位通于大小二乘,然一般作狭义之解释,专指小乘佛教中所得之最高果位而言。若广义言之,则泛指大小乘佛教中最高果位。
据成唯识论卷三所载,阿罗汉通摄三乘之无学果位,故为佛之异名,亦即是如来十号之一。
阿罗汉三义:一、杀贼:贼是指见思惑,阿罗汉能断三界见思之惑,故称杀贼。二、不生:即是无生,阿罗汉证入涅槃,而不复受生于三界中,故称不生。三、应供: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一切烦恼,应受人天之供养,故称应供。
以上是单指四果阿罗汉而言,若证得四果阿罗汉的话,既已断见思惑,当下出三界,证成无生法忍(梵语anutpattika-dharma-ksanti),不生不灭之涅槃圆成,三明(梵语tri-vidya)六通具足,已达无学绝学之境,无缺欠,此时之际,他心通、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漏尽通,全部具足,神通妙用自由无碍。
如果三果二果一果阿罗汉的话,其果位尚属有学位,见思二惑未全然断尽,自性无生也未得圆满,但是虽然如此,有学位的一二三果之阿罗汉有些也有神通的能力,只是未能神通广大,自在解脱之神力有限度,也尚未灵妙自如而已!毕竟是尚属有学位之一二三果声闻哩!
29. 诵经念佛为亡者作功德回向,是否可令堕入地狱的亡者,亦能往生到净土?
若论罪业,罪有三等:一、逆罪。二、重罪。三、轻罪。
逆罪者,即是五逆罪:一、杀父(梵语pitr-ghata)。二、杀母(梵语matr-ghata)。三、杀阿罗汉(梵语arhat-ghata)。四、出佛身血(梵语tathagatasyantike)。五、破和合僧(梵语samgha-bheda)。此等逆罪当命终之际剎那直堕地狱,欲得超度作功德令亡者之神识往生净土甚为极难。
杀死人属于重罪,重罪亦有轻重之别。杀法极为残酷,不以一刀一枪令毙,一刀一刀切肉挖眼睛,断手断脚,欲死不能,欲活而痛,逐渐凌虐极苦死,这是重中之重之重罪。若一刀而毙,一枪即死这是重中之轻之罪,重罪欲超度作功德令亡者超荐亦困难,何以故?佛教讲因果(梵语hetu-phala),有如是因,必有如是果,果由因而来,无因即无果,因果是公平的、合理的、不会错乱的、有次第乎?其他诸如偷盗、邪淫、大妄语、作奸犯科、欺诈伪造等等之罪亦有轻重之别。为亡者超度作功德回向,普令免堕地狱、饿鬼、畜牲是值得同情与慰藉的,但是如果没有透过因果律,业力果报论,这么一来就极为严重伤及到佛教教义与本质了,如果造了极大恶业,因此找几位有修有德的出家众来超度就能得以往生净土,免遭堕落三恶道的话,这当下就是特权、赦免、搞关系,有钱使鬼也会推磨的重大误导与邪见邪知,这非佛法、非正法,而是变质的佛法,外道邪法已渗透佛门中,是末法现象,众生福报逐渐走下坡的危机预兆,正法得不到,反抓到旁门左道之邪见,目前台湾宝岛如此猖狂肆虐的赶经忏,譬如水陆法会、梁皇宝忏、地藏忏、金刚忏、楞严忏....数不完的赚钱法会,令人忧心,这都是构成佛教衰败颓丧的致命伤,也是佛教内经忏人士应负起责任的罪人。
我佛陀大慈大悲,在三千年前的佛陀时代百分之百,就没有什么任何经忏之有,到了佛灭度五、六百年后,逐渐大乘经典译出,大乘经典里慢慢有消灾解厄、求福保平安,一些超度法会仪规在萌芽彰显而流传开始,流传开始就等于佛陀正法开始变质腐败末法之预兆出现,换句话说,这是佛教欲包容外道婆罗门教(早期印度教)的背景立场,欲令外道行者来学佛入佛知见,暂以方便之法,将其外道之超度亡灵消灾、解厄、祈福保平安,一一收容并吞在佛教内,这种方便中之方便法,这乃无可奈何之举,目的在于令外道仁者也能知道佛门中也有这套的消灾解厄种种法门,让婆罗门教的行者知道佛门也有这一套超度消灾解厄之法门,因而心生欢喜,当下也来入佛门学佛,因为婆罗门教的行者,十之八九都非常喜欢消灾解厄,超度亡灵,祈福保平安之仪式,仪式胜过真理,真理摆一边;之后佛法传至其他国家去,每个国家人民十之八九也喜爱这一套,七仔卡爱八仔,包含中国、台湾、日本、韩国...都是如此,若不说清楚,以讹传讹,误导众生,其罪无量!当初这一套方便权宜,正所谓:『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之大智慧方便权宜之教,高僧大德实乃有内心苦衷之痛,当初那个时代背景就是如此状况,无奈这么一流传一千五百年之后,现代的出家众与在家众有几人能深深正见(梵语samyag-drsti)当初时代的历史背景,与现代人专以赚钱为由的法会背景,实有迥然的悬殊差异呢?真正能厘清者实乃罕有几人呢?
振兴佛教(梵语Buddha-sasana)人人有责,非彼起此落,此起彼落,而是应彼此共起才对,众弟子奋勇共同来响应:佛教是重生的宗教,不是重死后的宗教,在生不修行,死后才请出家人超度,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补救方便,毕竟佛教是重视今生今世就要修行,现世要证得果位的宗教,千万不得颠倒事实,若能人人把持这种正知正见的正法理念,这才可堪称真佛子,也正是当今佛教这股歪风颓丧的赚钱法会逐步净化,回归到佛陀当初度化众生正确的理念,与出世解脱的本怀:佛教是重生非重死的宗教是也!这么一来人人对得起佛陀,对得起佛教,人人问心无愧。佛教兴旺,佛光普照,乃世界国人之福,人人欲证得菩提,指日可待!
31. 我已受过在家菩萨戒,当百岁命终往生时,归依证、戒牒、海青、缦衣、经书、佛像、往生被等,该如何处理才如法?
人命无常(梵语anitya),于呼吸间,一口气不来便阴阳相隔,你能先知先觉到这些小细节也实在不容易了,首先恭禧您能发大菩提心,已受在家菩萨戒,当欲百岁往生之际,身穿轻便你所习惯的衣服即可,然后再将海青、缦衣亦披上,整装好后,把归依证、戒牒(五戒证书、在家菩萨戒证书),存放在自己右边的口袋里,往生被就平坦盖覆在自已身上,莲花正面朝上,这就圆满如法的步骤,最后奉行荼毗(火化、火葬)。
如果是土葬仪式,就将归依证、戒牒,一并请家属以火化之即可,你所读诵、研习的佛经佛像,可事先安排赠予想需要的人,若家人想留下读诵或研习,或留下当纪念性留念皆可,若他人不需要,家人也不想留下,就直接拿到附近适当佛寺清净之处供奉或处理之!若能如此安排,就是圆满如法是也!
32. 为什么往生剎那,邀请法师开示助念那么重要?实际意义如何?
了生脱死,解脱轮回,顿断三界,成就佛道是每一位佛弟子最大的希望,也是终极目标。当临终之剎那,正是关键生死与解脱(梵语vimoksa)之际,也是三界内与出三界之别,更是往生净土与不得往生净土之分水岭,所以当佛弟子在命终时,出家法师(梵语dharma-bhanaka)帮助他开示佛法,可让亡者心开意解,万缘放下,执着放弃,罣碍消除,达到真正的看破、放下、自在、跳过,让亡者在世的智慧再度现前,因而使内心清净光明,法喜普现;再加上开示净土法门要义,使亡者能正念(梵语samyak-smrti)不失,了解西方极乐世界正报依报庄严的情景,也让亡者明白往生西方净土中,阿弥陀佛是我们的慈父,教导我们成就佛道的大导师;还…
《佛学问答(第六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