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成的樓閣,思衣得衣,思食得食,心想事成,福報無盡,無所欠缺,何來得取紙錢(冥紙)之需求!物以稀爲貴,極樂淨土大地黃金無邊,黃金對極樂淨土之人而言,已不是珍貴之物,腳踩黃金,天天搬金塊,會被人譏笑,美鈔、臺幣、已成廢紙,因爲沒有資生欠缺,所以才需要黃金、美鈔臺幣,既有之,這些方便已成多余,在極樂世界國土裏只要你動個念頭,你所喜愛的東西無所不現,任你受用滿足而法喜,如果不具足如是功德莊嚴成就,就不名極樂世界,不名爲彌陀佛是也!在淨土叁經明文斑斑可依可循。
倘若此人沒有學佛也沒往生淨土的話,必定投胎轉世于六道中,六道的任何一道之受生,不是任何人可以自由選擇的,而是業力來決定你該去的那道,凡夫(梵語prthag-jana)衆生甚難掌控自己的業力行爲,在投胎之剎那,你也身不由己的隨業而投入你有緣該去的一道,你深感無奈,無奈又能如何呢?所以說,修行就是針對這點而下功夫,以強而有力的願力轉化業力,使業力成願力,業力是不自在,是身不由己的,是染汙的,是難以抗拒、不聽使喚的,是痛苦無奈的,是輪回生死的原動力;願力是自由自在的,沒有染汙而清淨(梵語
suddha)光明的,能讓我們掌控而且可任人轉換叁百六十度無障礙的,是頓斷叁界六道的,神通(梵語rddhi)往來自如的,是已證得聖境之地。
因此之故,既已墮落地獄餓鬼畜生叁惡道中,燒紙錢(冥紙)給亡者這是莫大的諷刺與無聊之舉,何以故?因爲人間是人間,畜生是畜生,試問畜生能享用紙錢否!它連紙錢都不懂,如何受用!愚昧之人也明白這太離譜了。
試問地獄道之衆生唯有受刑受苦受煎熬的果報,沒有絲毫時刻停止受罰,直到受罪劫數盡方能離開地獄,稱之無間地獄,哪有機會得到你所火化的紙錢(冥紙)呢?對他而言是多此一舉,碰都碰不著,摸也摸不到,看也看不到,畢竟地獄唯有受苦,無暇碰摸看故,又何況冥紙(紙錢)是陽上之人對亡者一片好心誠意奉獻賜與,燒紙錢(冥紙)是陽上眷屬心理上的一種慰藉,令心安慰、安心、關懷,實際上地獄鬼道是收不到接不到的,僅憑著一張一疊一堆的紙錢(冥紙)就讓亡者得到如此優厚的富貴,簡直是天方夜譚、封神榜、水浒傳、西遊記,一一是人爲因素,自演自導,編此虛構情節,瞞天過海的障眼法,可怕的大打妄語牌,行騙天下社會人,如是罪咎流傳淵遠至今,世人受蒙蔽既久已成事實,如是根深蒂固,有誰能動能搖改變如此雄厚的歪風與邪知迷信呢?深信有善根有大智慧能辨別是非的聖哲,觀此邪見歪風,一語不發,唯然會心微笑,心知肚明,即此隨風飄去!
簡而言之,佛教是不燒紙錢(冥紙)的,如果有出家人或在家人燒蓮花錢(冥紙)的話,這也是不如法的作爲,這是佛門中的外道(梵語tirthaka)接受外道世俗之流在佛門內蘊釀蔓延,其罪業非淺,世間不當的迷信風俗已夠同情可憐了,佛弟子若跟隨而起舞的話,實在令人深感不可思議,你也參與外道邪見共業,壯大迷信而已!罪咎變本加厲也。
有咒語的紙張來折蓮花錢,甚至火燒咒語佛像,實乃不智之舉,有毀佛像與經文咒語之過咎,有不敬法寶之罪,一錯再錯,接二連叁連環錯,這一連串的舉動一一皆不如法是也!
24. 未學佛之前,我曾經從事過特種行業(當妓女),現在有福報接觸到佛法,佛法令人解脫證菩提成佛,因此,想出家修行,是否可以?
佛教(梵語Buddha-sasana)是平等的宗教,是人人皆可成佛的宗教,四生六道因緣成熟,若能轉爲人道,出家修行有何不可!何況出家修行是一件很神聖莊嚴的志願,福慧圓滿,叁覺成就,究竟成佛的自發性。
基本上有幾項原則是佛教的規矩而不得出家。小乘之律法,授具足戒(梵語upasampanna)時,教授師爲簡別受戒者之器與非器,而設有十叁難與十遮,以詢問受戒者,又做遮難,又做遮道法,十叁遮難。遮者非自性之惡,但以不適受具足戒,故遮止不使受;難者爲自性惡,畢竟非受具之器,亦不得受具足戒。故比丘(梵語bhiksu)于受戒前,先有教授師依罪之輕重,次第向受者問此遮難之有無。
比丘之所謂十遮:一、受戒人名字。二、和尚名字。叁、年滿二十。四、衣缽具否。五、父母聽否。六、負債人。七、奴。八、官人。九、丈夫。十、五種病(癞、癰疽、白癞、幹痟、癫狂)。比丘之十叁難爲:一、邊罪難,先受具足戒,後犯四重禁戒而舍戒,其後再來受者。二、犯比丘尼(梵語bhiksuni),于白衣時犯淨戒之比丘尼者。叁、賊心入道爲利養活命,或爲盜法而出家。四、破內外道,原爲外道,來投佛法,受具足戒竟,還複外道,再舍外道欲入內道者。五、黃門,五種之不男。六、殺父(梵語pitr-ghata)。七、殺母(梵語matr-ghata)。八、殺阿羅漢。九、破和合僧。十、出佛身血。十一、非人難,八部之鬼神變化人形者。十二、畜牲難,畜牲變爲人者。十叁、二形難,兼具男女二根者。
比丘尼之遮難略異于比丘者,諸律所傳亦不盡相同,據四分律比丘尼羯磨法所述,十叁難中,第二犯淨行比丘,十遮中,第五父母夫主,第七婢,缺第八官人,第九丈夫作第八女人,第十之五種病作第九癞等,別加第十學戒清淨。
仁者所詢問,從事過特種行業(當妓女),現在已學佛,想出家修行是否可以?答案是可以的。綜觀十遮十叁難之遮難中,仁者並沒有所謂遮難障礙,所以您可以安心如法來出家修行,勇猛精進,恭喜您一帆風順,道業有成,早證佛道。
開悟聖僧雲:『搬柴運水非別物,穿衣吃飯亦是他;來來去去不著相,法王出世更無差。』
開悟聖僧雲:『終日騎牛不見牛,昧了自家忘了牛;千裏追尋覓不得,忽爾覺知我騎牛。』
25. 何謂『六即佛』?
天臺宗就佛而判立六即佛,稱爲六即佛。六即佛者:
一、理即佛,又做理佛,指一切衆生本具佛性之理,與諸如來無二無別,皆即是佛,故稱理即佛。
二、名字即佛,又作名字佛。是從善知識(梵語kalyanamitra)處聞知,或從經卷中見得,而了知此『理性即佛之名』之人;此等之人,于名字中通達解了一切諸善皆是佛法,故稱名字即佛。
叁、觀行即佛,既了知一切法皆是佛法,進而依教修行如所言,所言如所行,言行一致,以證此位,故稱觀行即佛。此位分爲五品位(隨喜品、讀誦品、說法品、兼行六度品、正行六度品)。
四、相似即佛,指于前述『觀行即佛』位中,愈觀愈明,愈止愈寂而得六根(梵語sad indriyani)清淨,斷除見思惑,製伏無明之人;此等之人,雖未能真證其理,但于理仿佛,真如真證,故稱相似即佛。此位分爲十信位。
五、分證即佛,又作分真即佛,指分斷無明而證中道之位;無明之惑有四十一品,由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位,漸次破除一品無明,而證得一分中道。
六、究竟即佛,指斷除第四十二之元品無明,發究竟圓滿之覺智者,即證入極果妙覺之佛位。此六即佛雖因智情之深淺,迷悟高低,而有六種差別,然其體性不二,彼此互即,故稱爲即。
開悟聖僧雲:『此心即是佛,佛性即是衆生性,性無二別;爲衆生時,此心不滅;爲佛時,此心不添,本自具足,若不決定信此心是佛,縱使累劫修行,終不成道,唯此一心即是佛,佛與衆生更無別異,但是衆生著相外求,求之轉失,使佛覓佛,將心捉心,窮極盡形,終無所得,不知息念妄慮,佛自現前。』
26. 爲何說:『未學佛前,看山是山;學佛叁年,看山不是山;再學佛叁年,看山又是山』。究竟是什麼意思?
這是一心叁觀之理,觀一切法當下即假即空即中,不偏不倚之實相也。
未學佛前看山是山,這是一般凡情所見之山,不明諸法當下因緣和合,體本空,只明白山只是一座山,不能體證山之本來面目(緣起性空);比喻未修行之前,將妄想意識爲人處事,在得失取舍中,憂悲喜樂中,輪回生死中,隨業漂流不定中,一一不能自覺解脫,凡夫又誤將生死輪回妄想之世間法當作人生正確實質的標准,也就是誤當五欲(梵語panca kamah)六塵(梵語sad visayah)作爲人生的最崇高目的,而不能自覺,乃至不能覺悟而無止盡的延續下去,換句話說,凡夫看錯了,想錯了,聽錯了,認識錯了,被誤導了,整個人生真正的意義,自始至終都是受業生死輪回的思想,凡夫所能了解的人生就是如此而已!比喻未學佛前,看山是山。
學佛叁年,看山不是山,這是比喻,學佛後,非常勇猛精進參禅悟道,爲明心見性努力下功夫,果真有一日,此仁者恍然大悟,悟證本性,本無生滅,實相無相,本無動搖,本自具足,自性能生萬法,茲當此時,正是所謂明心見性,洞達本源,性無相無形,不可捉摸,非青黃赤白黑,非聲非色非形所能言喻,正是證悟清淨光明自性之剎那,學佛叁年,看山不是山。再學佛叁年,看山又是山,證悟實相無相,是見了本體,緊接著就是能由本體起無量的妙用,當妙用時體在妙用中,當本體寂靜時妙用在本體中,體不離用,用不離體;離體無用,離用無體,體用一如;當本體寂靜時,法身能遍覆大千界,本體大之無外小之無內;行者證悟到實相無相,無相無無相,圓證如來藏性,能起無量妙用。正…
《佛學問答(第六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