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问答(第六辑)▪P3

  ..续本文上一页语Klesa)、痛苦,已经难以喘气翻身之下,处处又难以分身,在家众欲于在家修行,实在雪上加霜,火上加油,凭以如此环境之下,焉能自在自由修行上道乎!难怪社会人士诸多善根深厚者,欲勤令他学佛,十之八九皆以宛转拒绝抗推,正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之感,无奈业力所牵,但业力又是自己所作所为,足见在家修行也是修行,仅能学习莲花出污泥而不染之大乘精神,修证多少算多少,但是薄地凡夫之福慧有限,禅定(梵语dhyana)功夫如空中羽毛而随风飘动,无根不定,处处染境生心,随境所转,内心起伏动荡不安,进进退退,时喜时忧,情绪不稳定,如是道业欲得成就,实有如空中楼阁之美梦,难以实现;在家修行毕竟是与社会打成一片的有欲法门,众生之所以众生(梵语bohu-jana),就是多生累劫皆与尘欲周旋至今尚未出离,如此有欲修行法门,欲跳脱净化欲行实在要付出数倍功力,勇气、毅力、耐力、精进、代价方得有稍少之道业成果。

  的确有极少数在家修行者,由于自己的福报因缘相当好,譬如婚姻美满,事业顺利昌旺,人际周圆,儿女上进成就,出人头地,社会上拚出一片天,无有后顾之忧,这种条件是不错的,也能以在家修行而立足。佛弟子应扮演先知先觉,应正觉世间是无常的、生灭的、梦幻的、可坏性的、再多好条件环境也抵挡不了无常生灭的洗礼,兹当逢值年老之际,或事业、人际、儿女、婚姻起了无常变化之时,又是一波令人足以堪忧的悲剧。

  

  所以佛陀慈父言谕有情众生云:逆境是无常(梵语anitya),顺境亦当无常,无常变化不可抗拒,诸法生灭不已,毕竟此乃娑婆五浊恶世也。

  

  出家修行是无欲行之法门,是断欲修行,所以佛陀说明若要出家行道,理应割爱辞亲,识心达本,解无为法,方得称为沙门(梵语sramana),既然发大勇猛心欲出离生死,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就要行无欲行,不得婚嫁,经营事业,交际应酬,与人拚名望地位,为财为利,为妻子家庭,这一切皆与正法不相应,普令顿断,专注一心参禅悟道,念佛三昧,克期取证,成就菩提涅槃,如是从假入空则成大智,从空出假则成大悲,悲智圆满,佛道不求自得,这就是出家修行殊胜不可思议之处。

  

  开悟圣僧云:『出离生死名出家,不受后有名得道,不生不灭名涅槃,无明顿断名智慧(梵语jnana)。佛上实无一物,虚通寂静,明妙安乐,深自悟入,直下便是,圆满具足,更无所欠。』

  

  开悟圣僧云:『出尘离俗非易,拋弃恩爱甚难;如无冲天大志,焉能入圣超凡。』

  

  开悟圣僧云:『海阔天空渺无涯,三衣一钵饭千家;自性自在尘不染,菩提种子自开花。』

  

  

  

  

  9. 平常生活布施、持戒、诵经、闻法、念佛、参禅、作功德等等都很精进,但是遇上逆境考验时,心中仍然纷乱无序,是否用功不够,该如何应对?

  

  

  

  用功修行,精进佛道,这是无庸置疑应履行修证的必要,平常很虔诚而行布施(梵语dana)、持戒、断恶行善、诵经、闻法、念佛(梵语buddhanusmrti)、参禅、作功德等等,这是力行佛道的前方便,已证得阿罗汉的圣者,也有微细的习气,又何况凡夫遭受逆境考验,在在心中仍有纷乱无序之状况,这不代代表你无修行,或功力没有进步,应该要明白!水滴虽微,渐盈大器,细水常流,则能穿石。譬如你未学佛前,平常一天骂人十次,兹因你学佛后,有心改善你的口业(梵语vak-karman)而不骂人,已经一日仅骂人三次,乍看之下虽然还会发火动怒骂人,但是我们可肯定,你已经有进步有突破了,最起码你已经改掉七次不骂人了,是吗?小境界能安定不乱,大境界虽被考倒,功力不够,不足以挂齿,又何况你骂人之后,你心地具足强而有力的自觉,我骂人是不对的,会无形中遣责自己刚才骂人的不是,有痛改前非的美德,毕竟你的心地有心学道故。希望仁者您给自己多一点时间,来逐渐净化你的无明烦恼、习气(梵语vasana),何以故?十方诸佛之所以成佛,亦须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证而成,诸佛如是,我辈佛子亦当如是,仁者有如此正见实义,您之勇猛精进、布施、持戒、诵经、闻法、念佛、参禅、作功德等等,亦将福不唐捐,今植福之本,未来际必当开花结果,遭逢逆境心不乱又能转境,心静如水,永处涅槃,禅定深固如须弥山,三觉圆满,正与十方诸佛功德正等无异是也。

  

  唐朝布袋和尚云:『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开悟圣僧云:『人人有个真面目,须离知解与见闻;扫却情执入真际,当于言下悟己灵;从此不落凡尘位,振臂一吼绝古今。』

  

  

  

  

  

  10. 何谓楞严大定?何谓楞严咒?何谓楞严经之大意?

  

  

  诸佛最深最广最大最尊之大定也,楞严大定出生一切诸佛,能演化无量禅定,一切禅定皆由楞严大定所生出,此楞严大定唯佛所证所得,三乘二乘人未得未证此大定,六道众生更沾不上边缘,唯佛独有也。

  楞严咒者,乃出自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之第七卷经文内,又称大佛顶首楞严经、大佛顶经。此咒之由来,乃是阿难尊者至外地托钵(梵语pindapata)行乞,遭受摩登伽女之诱惑,将近破戒,佛陀知阿难尊者被淫术所困,遂派遣文殊师利菩萨以此神咒护持之,令外道邪咒术破碎,将阿难尊者带回佛陀精舍后,摩登伽女也尾随而至。此时佛陀大慈大悲也为摩登伽女开示法语,此女也随之出家学道,不久也证成阿罗汉果位,此乃希有旷世之美谈,更成为佛门中罕有之出世善举。

  

  楞严咒之由来就是如此情况而诞生,持诵楞严咒其功德(梵语guna)利益之大不可言喻,赞叹莫能尽,今引经据典节录如下:

  

  楞严经云:『阿难!是佛顶光聚,悉怛多般怛罗,秘密伽陀,微妙章句,出生十方一切诸佛;十方如来因此咒心得成无上正遍知觉,十方如来(梵语tathagata)执此咒心降伏诸魔,制诸外道;十方如来乘此咒心坐宝莲华,应微尘国;十方如来含此咒心于微尘国转大*轮,十方如来此咒心能于十方摩顶授记,自果未成,亦于十方蒙佛授记;十方如来依此咒心能于十方拔济群苦,所谓地狱(梵语naraka)、饿鬼(梵语preta)、畜生(梵语tiryagyoni)、盲聋喑哑、怨僧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大小诸横、同时解脱,贼难兵难、王难狱难、风火水难、饥渴贫穷,应念销散;十方如来随此咒心,能于十方事善知识,四威仪中供养如意,恒沙如来会中推为大法王子;十方如来行此咒心能于十方摄受亲因,令诸小乘闻秘密藏不生惊怖;十方如来诵此咒心,成无上觉,坐菩提树,入大涅槃;十方如来传此咒心,于灭度后,付佛法事,究竟住持,严净戒律,悉得清净。』

  

  楞严经、楞严大定、楞严咒,是大乘佛法之殊胜特色,楞严经其精神内涵,解脱之道含概大乘法三大体系,所谓性空唯名系、法相唯识系、真常唯心系是也!

  

  是故!楞严经有所谓如同一部小藏经之美谈,毕竟本经含概有阿含思想,大般若思想,华严思想,天台思想,净土思想,密乘思想,律宗思想,禅宗思想,又具大小二乘思想,权实二教,思想逻辑严密,组织周圆,文学素养高节,理事圆融无碍,实乃希有难得之大乘出世法宝,汝如是问,吾如实答也。

  

  

  

  

  

  11. 何谓生相无明?

  

  

  生相无明又作无始无明、元品无明、根本无明(梵语mulavidya),相对于枝末无明。就是一切烦恼之根本,不觉迷妄之心。于真如(梵语bhuta-tathata)之海中,起动最初之一念者,即是此根本烦恼。

  胜鬘经云:『阿罗汉、辟支佛智所不能断,唯如来菩提智之所能断。』

  

  无始无明就是无始以来即恒常存在之无明,为生死流转之根本惑体。平等法界之理不达,妄隔平等之理性,称为无明;又如是暗惑之心,隔离理性,故又作间隔。依此无明之间隔而生种种烦恼,造种种业,受种种果报。胜鬘经、大乘起信论等诸经论称为无始无明,菩提心论则称为无始间隔。

  

  天台宗将之分为三惑:一、见思惑。二、尘沙惑。三、无明惑。顿断见思惑即证阿罗汉果位,顿断尘沙惑即证菩萨果位,顿破无明惑即证无上佛道之果位是也。

  

  

  

  

  

  

  12. 若心动念,起贪欲、憎恨、嫉妒、淫心、名利等,但未付出行动造作,是否构成犯戒?

  

  

  动念头,会感果,但是感应果报亦须众缘和合。若约小乘立场而,言心动念起贪欲(梵语iobha)、憎恨、嫉妒、淫心、名利等,但未付出行动造作,这是没有过失的,何况犯罪之有!只是在心里蠢蠢欲动,让你不能安宁,你就应该铲除净化掉,千万不得姑息养奸,使它成群结队,干扰你的情绪,坏了你的道心,因而使自颓丧沉沦,难以上进,因此,有必要提起勇气大刀阔斧破灭你内心一切的妄动颠倒心,使其清净无染,光明自得,自见法身佛才对。

  若约大乘立场而言,若动念起贪欲、憎恨、嫉妒、淫心、名利等,但实际上并无付出行动造作,这当下便有过失了,犯了微细心戒,理应勤加忏悔,扑灭内心妄动杂草,普令心地清净解脱(梵语vimoksa),何以故?因为大乘戒是倾向心戒、理戒,为众生而持戒的,若犯心戒即有罪过,大乘菩萨之戒法尚属圆满之戒,无对立法,里外一如之戒,菩萨度人利人都来不及了,何况那有损众生之理,因此一旦动了非法妄念之剎那,即成伤及自己法身(梵语dharma-kaya)之德,万万不可鲁莽妄想丛生,伤毁自性与…

《佛学问答(第六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