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霹雳起火,非所應也。』
大聖佛陀這些苦口婆心的金玉良言,佛弟子應念念勿忘,念念記憶,終身乃至盡未來際受用,欲得菩提,指日可待。
瞋心是難忍的,難忍不是不能忍,如果不能安忍,那麼,佛是如何而成佛!菩薩如何證成無生法忍!聲聞緣覺如何出叁界證入涅槃的!所以說,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一勤天下無難事,瞋恨心欲淨化,亦複如是!
社會上有許多成就的人,有名望地位的人,有財有勢力的人,當初是如何奮鬥的,唯有他自己最明白,如果沒有付出相當的代價與努力奉獻犧牲,我相信就沒有今日的他,他之所以有今日的一片天,名震天下,地位崇高,人品高風亮節,乃至衆望所歸,一切的一切都有他往日我們看不見的前因(酸甜苦辣,曆盡滄桑,吃盡苦楚)的代價,我們縣在所見所聞,就是他亮麗莊嚴果報現前的時後了。同樣的道理,世間事欲成就勝過一切人,必當付出如此的代價了,更何況想要淨化瞋恨心而出世解脫,那就必須同樣付出相當代價的因,才能成就莊嚴微妙的果報,一一不能遠離因果的洗禮!
如果佛弟子能正見到世間出世間(梵語lokottara)的一切人事物,皆立足于因果來看真相,當下就能恍然大悟,成功是有條件的,失敗是有原因的,一切以因果安立之,那麼,普天之下再大的瞋恨心,只要有因的代價,就有淨化瞋恨心的妙果。
瞋恨心若一旦爆發現前,佛號念不下去了,持咒也失靈了,誦經沒有心情了,佛法聽不下去了,別人規勸你也不耐煩了,可見瞋恨心生起時,當下卻如同阿修羅一般的凶惡怒目,一切法門都無法對治,樣樣失靈,唯我獨尊,這瞋恨的業力實在難以抗拒,所以說,要付出相當的代價來降伏他、淨化他,這些代價與淨化就是因,一旦平息瞋恨心,淨化了暴戾脾氣就是妙果。
若欲降伏瞋恨心與脾氣法門有無量,今舉十則與諸君共勉:一、把對方視同一尊未來佛來看待。二、此人乃無始劫來,曾經做過我父母兄弟姊妹眷屬。叁、瞋恨與脾氣百害無一利,先傷及自己的心靈,汙染自己的自性,而後才傷害對方。四、只有廣結惡緣,因果必然循環,終究自作自受。五、十方諸佛皆頓斷瞋恨而成佛,我輩亦當如是。六、淨化瞋恨是菩提(梵語bodhi),任性縱容瞋恨與脾氣,是墮落沈淪之因,果報在叁途。七、成就佛道,沒有天生勢迦,自然彌陀,我人欲成就佛道,亦當付出相當的代價,畢竟天下間沒有不勞而獲之美夢。八、瞋恨心是六道中之産物,佛道中無比汙穢不淨之瞋恨心,沒有理由存放在修行人的八識田中。九、瞋恨心淨化頓斷,是成就四聖的根本。十、佛佛道同,法法平等,法無有比,絕待故,當下瞋恨之性即是菩提性,性本無二,只是迷悟有別故,若悟中道不二門,漸修漸行漸成佛道。
39. 學佛數年,有心淨化貪心,但是越改越貪心,如何方能頓斷貪心?
貪(梵語lobha),唯識學百法之一。欲求五欲(梵語panca kamah)、名聲、財物等而無厭足之精神作用。即于己所好之物,生起染汙之愛著心,引生五取蘊而産生諸苦。又作貪欲、貪愛、貪著。略稱欲、愛。
大日經經疏卷二雲:『雲何貪心?謂隨順染法者,謂染著前境,即是汙染淨心;若能觀察貪心實相,得以對治此心。』
貪欲心是與生俱來(無始劫)便有之,一時欲將之淨化頓斷實乃不易,有心革除淨化貪心的蠢動,亦須相當一段時間來逐漸頓斷,並非一朝一夕可斷也。貪心與菩提心只是一線之隔,當下一念心的觀念認定而已淨化貪心應從觀念改變,思想淨化,思考轉移,因爲行爲是隨順觀念、思想、思考而後行動的,思想在先,行爲在後,思想觀念若鄭知正見,對一切人事物,五欲六塵(梵語sad visayah)等境有正確認知,明白是善是惡,是非分別,圓滿不圓滿,了義不了義,有個真理大白判斷,此人的心境能觀自在,此時之刻,該不該行動,要不要作,行或不行,沖不沖,他自有分寸,如此降伏其心,是最直接淨化貪心的不二法門。何以故?因爲佛法以心(梵語citta)爲根本,攻心爲上,心若降伏淨化,自性自在自解脫,不用求佛菩薩加被保佑;換句話說,如果自心沒有淨化解脫,那怕是佛陀慈悲加被保佑,你的心依舊蠢蠢欲動,貪欲叢生,心猿意馬,意識驚濤洶湧,起伏四溢,佛不斷放光加持,你的心照舊不聽使喚,沒有剎車系統,不盡闖禍,縱然佛陀慈悲保佑,佛光普照,把你烤焦了,照透你的心,也都救不了你的貪心,畢竟,心在你身上,非在佛身處。由此可見,修行應該自性自度,自救人救才是真正解決淨化貪心的唯一途徑。
唐朝慧海禅師雲:衆生自性自度,佛不能度,何以故
如果佛能度衆生,那麼過去有恒河沙數無量諸佛,一尊佛度一位衆生,早應該度盡,如今爲何衆生尚未度盡!應明白!衆生自性自度,佛不能度。
貪心淨化,貪心是佛心,佛心是由貪心淨化而成,可見從貪心頓破淨化,當下即是佛心現前之際,不離當處即見自性佛。何以故
性無二故。
徹悟禅師雲:全大火聚是清涼池,非離火聚別有涼池;全清涼池是大火聚,非離涼池別有火聚。
這法語一一展現中道實相不二法門之境界,佛法不行兩極化的邪見,若偏清涼池則斷喪大火聚,離大火聚者清涼池不可得,何以故
當下火聚淨化則火聚便是涼池是也,若偏倚火聚或偏倚涼池而行,就如同離心求佛,窮劫盡形終不可得,上山下海尋覓不可得。所謂中道(梵語madhyama-pratipad)不二門者,即是火聚淨化解脫當下便是涼池,非離火聚別有涼池,畢竟,火聚即涼池,涼池即火聚,只是境界暫時有別,迷悟暫居,染淨暫別而已!貪心與佛性不二亦如是!
貪心與佛心乍看乍聽之下,似乎有差異,這是未悟之前的感受與認知,若證悟貪心之實性者,貪性與佛性實無有別,因爲性無二故。
開悟聖僧雲:作佛用是佛性,作賊用是賊性,作衆生用是衆生性,作畜生用是畜生性,性無形相,無有顔色,隨用立名,性無二故。
有心學佛證菩提,欲頓破貪心之病,如果能依此正法(梵語sad-dharma)奉行,欲淨化貪心,當下不用吹灰之力即可普令貪欲之心風吹雲散。修行者應從理悟下功夫,事項就易于入手得力,畢竟,貪心之力道其大無比,凡人不可抗拒,往往會有力使不來的感受,若能慧觀貪心之實相,其性與佛性不一不異,迷悟有別,本性無二,便能一兩破千斤,事半功倍之效也。
十方諸佛當初淨化頓破貪心亦如是,我輩佛子若欲淨化貪欲之心,隨佛之見,必當成就無上菩提並非難也!
開悟聖僧雲:對境無心了凡塵,無心猶非真修行;無住生心修六度,方爲如來接棒人。
40. 何謂參禅悟道?參何禅?悟何道?
這是禅宗專有名詞,禅與道有別。禅(梵語dhyana),又作禅那,馱衍那,持阿那。意譯作靜慮、, 思惟修習、棄惡、功德叢林(以禅爲因,能生智慧、神通、四無量等功德)。寂靜審慮之意,指將心專注于某一對象,極寂靜以詳密思惟之定慧均等之狀態。
禅有大乘、小乘、外道(梵語tirthaka)、凡夫所共修,然其目的及思惟對象則各異。禅及其他諸定,泛稱禅定。禅之類別頗廣,但不外乎有叁種:一、世間禅。二、出世間禅。叁、出世間上上禅。
道(梵語marga)者其性質亦類分廣泛,譬如迷界有六道,通稱六道法界,屬叁界內的世間法而言;悟, 界有四聖道,通稱四聖法界,屬出叁界外的出世間法而言。
道者,音譯作末伽。即至目的地之通路,或指踏行之道。
俱舍論卷二十五雲:道即通往涅槃之路,爲求涅槃果之所依。
准此,道乃意謂達成佛教終極目的之修行法則。廣義而言,亦指趣向果之通路。
大智度論雲:有人天、聲聞、緣覺、菩薩等四種道,人天以十善(梵語dasakusala-karmani)、布施爲道,而求人天之福樂;二乘以叁十七道品(梵語bodhi-paksika)、而求涅槃;菩薩以叁十七道品,六度波羅蜜爲道,而求佛果。
禅與道已略知一二,那麼,參禅悟道是何意呢
這是禅宗欲令人人參悟佛性,以達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爲宗的莊嚴術語。禅就是佛心,佛心是聖心,聖心是不生不滅之涅槃妙性。
六祖壇經雲:內見自性不動,名爲禅。何名禅定
外離相爲禅,內不亂爲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淨自定,只爲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善知識!外離相爲禅,內不亂即定,外禅內定,是爲禅定。于念念中,自見本性清淨、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參禅就是參自性不動之法身涅槃性,六祖惠能大師雲:但論見性,不論禅定解脫。即是此意,禅之性質類別多得枚不勝舉,但不外乎自性佛之禅定爲首,無量禅定叁昧不出自性,自性能生無量禅定叁昧是也!是故,應以見性爲本,見性後而起修,就能掌控心之動態與靜態狀況,故先見性爲要,禅定也就可攝受得之自在受用了。
簡而言之,參禅也是爲了見性,因爲無量禅定叁昧總不離性之體用故。悟道者,悟何道
道即是心,悟心即是悟道,禅宗將道比喻心之本體、佛性、如來藏(梵語tathagata-garbha)、妙覺、自性、真如、法身、涅槃等等,也就是說,道即是心,心即是道,離心無道,離道無心,心道不二是也;換句話說,見性即是悟道,悟道即是見性明心是也。
六祖壇經雲: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道須通流,何以卻滯
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
《佛學問答(第六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