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霹雳起火,非所应也。』
大圣佛陀这些苦口婆心的金玉良言,佛弟子应念念勿忘,念念记忆,终身乃至尽未来际受用,欲得菩提,指日可待。
瞋心是难忍的,难忍不是不能忍,如果不能安忍,那么,佛是如何而成佛!菩萨如何证成无生法忍!声闻缘觉如何出三界证入涅槃的!所以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一勤天下无难事,瞋恨心欲净化,亦复如是!
社会上有许多成就的人,有名望地位的人,有财有势力的人,当初是如何奋斗的,唯有他自己最明白,如果没有付出相当的代价与努力奉献牺牲,我相信就没有今日的他,他之所以有今日的一片天,名震天下,地位崇高,人品高风亮节,乃至众望所归,一切的一切都有他往日我们看不见的前因(酸甜苦辣,历尽沧桑,吃尽苦楚)的代价,我们县在所见所闻,就是他亮丽庄严果报现前的时后了。同样的道理,世间事欲成就胜过一切人,必当付出如此的代价了,更何况想要净化瞋恨心而出世解脱,那就必须同样付出相当代价的因,才能成就庄严微妙的果报,一一不能远离因果的洗礼!
如果佛弟子能正见到世间出世间(梵语lokottara)的一切人事物,皆立足于因果来看真相,当下就能恍然大悟,成功是有条件的,失败是有原因的,一切以因果安立之,那么,普天之下再大的瞋恨心,只要有因的代价,就有净化瞋恨心的妙果。
瞋恨心若一旦爆发现前,佛号念不下去了,持咒也失灵了,诵经没有心情了,佛法听不下去了,别人规劝你也不耐烦了,可见瞋恨心生起时,当下却如同阿修罗一般的凶恶怒目,一切法门都无法对治,样样失灵,唯我独尊,这瞋恨的业力实在难以抗拒,所以说,要付出相当的代价来降伏他、净化他,这些代价与净化就是因,一旦平息瞋恨心,净化了暴戾脾气就是妙果。
若欲降伏瞋恨心与脾气法门有无量,今举十则与诸君共勉:一、把对方视同一尊未来佛来看待。二、此人乃无始劫来,曾经做过我父母兄弟姊妹眷属。三、瞋恨与脾气百害无一利,先伤及自己的心灵,污染自己的自性,而后才伤害对方。四、只有广结恶缘,因果必然循环,终究自作自受。五、十方诸佛皆顿断瞋恨而成佛,我辈亦当如是。六、净化瞋恨是菩提(梵语bodhi),任性纵容瞋恨与脾气,是堕落沉沦之因,果报在三途。七、成就佛道,没有天生势迦,自然弥陀,我人欲成就佛道,亦当付出相当的代价,毕竟天下间没有不劳而获之美梦。八、瞋恨心是六道中之产物,佛道中无比污秽不净之瞋恨心,没有理由存放在修行人的八识田中。九、瞋恨心净化顿断,是成就四圣的根本。十、佛佛道同,法法平等,法无有比,绝待故,当下瞋恨之性即是菩提性,性本无二,只是迷悟有别故,若悟中道不二门,渐修渐行渐成佛道。
39. 学佛数年,有心净化贪心,但是越改越贪心,如何方能顿断贪心?
贪(梵语lobha),唯识学百法之一。欲求五欲(梵语panca kamah)、名声、财物等而无厌足之精神作用。即于己所好之物,生起染污之爱着心,引生五取蕴而产生诸苦。又作贪欲、贪爱、贪着。略称欲、爱。
大日经经疏卷二云:『云何贪心?谓随顺染法者,谓染着前境,即是污染净心;若能观察贪心实相,得以对治此心。』
贪欲心是与生俱来(无始劫)便有之,一时欲将之净化顿断实乃不易,有心革除净化贪心的蠢动,亦须相当一段时间来逐渐顿断,并非一朝一夕可断也。贪心与菩提心只是一线之隔,当下一念心的观念认定而已净化贪心应从观念改变,思想净化,思考转移,因为行为是随顺观念、思想、思考而后行动的,思想在先,行为在后,思想观念若郑知正见,对一切人事物,五欲六尘(梵语sad visayah)等境有正确认知,明白是善是恶,是非分别,圆满不圆满,了义不了义,有个真理大白判断,此人的心境能观自在,此时之刻,该不该行动,要不要作,行或不行,冲不冲,他自有分寸,如此降伏其心,是最直接净化贪心的不二法门。何以故?因为佛法以心(梵语citta)为根本,攻心为上,心若降伏净化,自性自在自解脱,不用求佛菩萨加被保佑;换句话说,如果自心没有净化解脱,那怕是佛陀慈悲加被保佑,你的心依旧蠢蠢欲动,贪欲丛生,心猿意马,意识惊涛汹涌,起伏四溢,佛不断放光加持,你的心照旧不听使唤,没有剎车系统,不尽闯祸,纵然佛陀慈悲保佑,佛光普照,把你烤焦了,照透你的心,也都救不了你的贪心,毕竟,心在你身上,非在佛身处。由此可见,修行应该自性自度,自救人救才是真正解决净化贪心的唯一途径。
唐朝慧海禅师云:众生自性自度,佛不能度,何以故
如果佛能度众生,那么过去有恒河沙数无量诸佛,一尊佛度一位众生,早应该度尽,如今为何众生尚未度尽!应明白!众生自性自度,佛不能度。
贪心净化,贪心是佛心,佛心是由贪心净化而成,可见从贪心顿破净化,当下即是佛心现前之际,不离当处即见自性佛。何以故
性无二故。
彻悟禅师云:全大火聚是清凉池,非离火聚别有凉池;全清凉池是大火聚,非离凉池别有火聚。
这法语一一展现中道实相不二法门之境界,佛法不行两极化的邪见,若偏清凉池则断丧大火聚,离大火聚者清凉池不可得,何以故
当下火聚净化则火聚便是凉池是也,若偏倚火聚或偏倚凉池而行,就如同离心求佛,穷劫尽形终不可得,上山下海寻觅不可得。所谓中道(梵语madhyama-pratipad)不二门者,即是火聚净化解脱当下便是凉池,非离火聚别有凉池,毕竟,火聚即凉池,凉池即火聚,只是境界暂时有别,迷悟暂居,染净暂别而已!贪心与佛性不二亦如是!
贪心与佛心乍看乍听之下,似乎有差异,这是未悟之前的感受与认知,若证悟贪心之实性者,贪性与佛性实无有别,因为性无二故。
开悟圣僧云:作佛用是佛性,作贼用是贼性,作众生用是众生性,作畜生用是畜生性,性无形相,无有颜色,随用立名,性无二故。
有心学佛证菩提,欲顿破贪心之病,如果能依此正法(梵语sad-dharma)奉行,欲净化贪心,当下不用吹灰之力即可普令贪欲之心风吹云散。修行者应从理悟下功夫,事项就易于入手得力,毕竟,贪心之力道其大无比,凡人不可抗拒,往往会有力使不来的感受,若能慧观贪心之实相,其性与佛性不一不异,迷悟有别,本性无二,便能一两破千斤,事半功倍之效也。
十方诸佛当初净化顿破贪心亦如是,我辈佛子若欲净化贪欲之心,随佛之见,必当成就无上菩提并非难也!
开悟圣僧云:对境无心了凡尘,无心犹非真修行;无住生心修六度,方为如来接棒人。
40. 何谓参禅悟道?参何禅?悟何道?
这是禅宗专有名词,禅与道有别。禅(梵语dhyana),又作禅那,驮衍那,持阿那。意译作静虑、, 思惟修习、弃恶、功德丛林(以禅为因,能生智慧、神通、四无量等功德)。寂静审虑之意,指将心专注于某一对象,极寂静以详密思惟之定慧均等之状态。
禅有大乘、小乘、外道(梵语tirthaka)、凡夫所共修,然其目的及思惟对象则各异。禅及其他诸定,泛称禅定。禅之类别颇广,但不外乎有三种:一、世间禅。二、出世间禅。三、出世间上上禅。
道(梵语marga)者其性质亦类分广泛,譬如迷界有六道,通称六道法界,属三界内的世间法而言;悟, 界有四圣道,通称四圣法界,属出三界外的出世间法而言。
道者,音译作末伽。即至目的地之通路,或指踏行之道。
俱舍论卷二十五云:道即通往涅槃之路,为求涅槃果之所依。
准此,道乃意谓达成佛教终极目的之修行法则。广义而言,亦指趣向果之通路。
大智度论云:有人天、声闻、缘觉、菩萨等四种道,人天以十善(梵语dasakusala-karmani)、布施为道,而求人天之福乐;二乘以三十七道品(梵语bodhi-paksika)、而求涅槃;菩萨以三十七道品,六度波罗蜜为道,而求佛果。
禅与道已略知一二,那么,参禅悟道是何意呢
这是禅宗欲令人人参悟佛性,以达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为宗的庄严术语。禅就是佛心,佛心是圣心,圣心是不生不灭之涅槃妙性。
六祖坛经云: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何名禅定
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着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为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参禅就是参自性不动之法身涅槃性,六祖惠能大师云:但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即是此意,禅之性质类别多得枚不胜举,但不外乎自性佛之禅定为首,无量禅定三昧不出自性,自性能生无量禅定三昧是也!是故,应以见性为本,见性后而起修,就能掌控心之动态与静态状况,故先见性为要,禅定也就可摄受得之自在受用了。
简而言之,参禅也是为了见性,因为无量禅定三昧总不离性之体用故。悟道者,悟何道
道即是心,悟心即是悟道,禅宗将道比喻心之本体、佛性、如来藏(梵语tathagata-garbha)、妙觉、自性、真如、法身、涅槃等等,也就是说,道即是心,心即是道,离心无道,离道无心,心道不二是也;换句话说,见性即是悟道,悟道即是见性明心是也。
六祖坛经云: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道须通流,何以却滞
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
《佛学问答(第六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