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问答(第六辑)▪P11

  ..续本文上一页,名为自缚。

  

  六祖坛经云:今生若遇顿教门,忽遇自性见世尊。若欲修行觅作佛,不知何处拟求真

  若能心中自见真,有真即是成佛因;不见自性外觅佛,起心总是大痴人。

  

  自古至今,历代祖师,开悟圣僧,乃至诸多在家居士,参禅悟道,见性者无边无数,难以计算,他们早已转凡入圣,不受生死束缚,轮回所困,自在无碍之法身(梵语dharma-kaya)大千矣!那么,独一无二之法门便是--参禅悟道,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为大前题,法门之首是也!

  

  开悟圣僧云:佛佛佛佛没模样,一颗圆光含万象,无体之体即真体,无相之相即实相(梵语dharmata bhuta-tathata),非色非空非不空,不动不静不来往,无异无同无有无,难取难舍难指望,内外圆明到处通。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妄物,若知无佛复无心,始是真如法身佛。

  

  开悟圣僧云:佛是自心作得,因何离此心外觅佛,前佛后佛只言其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众生不觉不知自心是佛,若知自心是佛,不应心外觅佛,佛不度佛,将心觅佛不识佛,亦不得将佛礼佛,不得将心念佛(梵语buddhanusmrti);若欲觅佛,须是见性,见性即是佛。

  

  

  

  

  

  41. 佛为何说淫欲是生死轮回之本?意义何在?

  

  

  淫欲即是行淫之欲望,与爱欲、色欲同义。

  圆觉经云:诸世界一切种性,无论卵生(梵语andaja-yoni)、胎生(梵语jarayuja-yoni)、湿生(梵语samsveduka-yoni)、化生(梵语upapaduka-yoni),皆因淫欲而延续种族生命。

  

  在律藏中以淫欲虽不恼众生,然能系缚修行者之心,是故佛陀制此淫戒(梵语a-brahma-carya-virati),为十重禁之一,四波罗夷之一,五戒之一,八戒之一,十戒之一,以不淫即戒之意,故又称不淫戒。

  

  经论中,比喻淫欲如火能烧心,称为淫欲火;又比喻淫欲伤身如病,称为淫欲病。于三界中,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间、六欲天等,皆以贪欲、睡眠、淫欲等之欲乐为构成其生命继存之重要因素,乃欲所属之世界,故称欲界。欲界中最高层次之六天界,其天众犹有欲乐,惟各界享受欲乐之程度与方式有异。以淫欲而言,四天王天与忉利天以交形成淫,第三夜摩天以相抱为淫,第四兜率天以执手为淫,第五化乐天以相笑为淫,第六他化自在天以相视为淫。

  

  三界(梵语trayo dhatavah)者,是指众生所居之欲界、色界、无色界而言!此乃迷妄之有情在生灭变化中流转,依其境界所分之三阶段;故称作三有生死,或单称三有。又三界迷苦之领域如大海之无边际,故又称苦界、苦海。

  

  欲界(梵语kama-dhatu)者,即具有淫欲、情欲、色欲、食欲、睡眠等有情所居之世界。

  

  色界(梵语rupa-dhatu)者,色为变碍之义或示现之义,乃远离欲界淫欲、饮食二欲,而仍俱有清净色质等有情所居之世界。此界在欲界之上,无有欲染,亦无女形,其众生皆由化生;其宫殿高大,系由色之化生,一切均殊妙精好。以其尚有色质,故称色界。此界以禅定之深浅粗妙而分四级,从初禅梵天,终至阿迦腻咤天,共有十八天。

  

  无色界(梵语arupya-dhatu)者,唯有受、想、行、识四心而无物质之有情所住之世界。此界无一物质之物,亦无身体、宫殿、国土,唯以心识住于深妙之禅定,故称无色界。此界在色界之上,共有四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又称四无色、四空处。

  

  此三界之果报虽有优劣、苦乐等差别,但属迷界,系众生生死轮回之趣,故为圣者所厌弃。

  

  法华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常有生老病死忧患,如是等苦,甚可怖畏。

  

  三界内都是六道众生生死轮回的窠臼,是众生造业受苦乐的大环境,十方所有诸佛一一劝导三界有情莫以三界为安,当勤求解脱。

  

  今已将三界有情(梵语sattva)的状况一一叙述一番,深信诸君不难明白,众生实以情欲为依为命,若将爱欲、色欲净化顿断,见思二惑破除剎那便证无生,出离三界,与圣同齐。无量劫来,有情皆以淫欲为依,以淫欲滋润生死,致使生生世世相续轮回生死,不罢不休。

  

  圆觉经云:三界轮回淫为本,六道往返爱为基。千经万论无不指出淫欲是生死之本,轮回之因素,佛悲心彻骨,斩钉截铁,一针见血不留情直说无碍众生生死轮回祸根,就在淫欲未断,致使六道众生周旋不出三界。现今引证楞严经佛所说之法要。

  

  楞严经云: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是故阿难!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祇名热砂。何以故

  此非饭本,砂石成故。

  

  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轮转三涂,必不能出。如来涅槃,何路修证,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42. 我的嫉妒心很强烈,看到别人比我美貌、有才华、有地位、有财富,我内心很难过,便生嫉妒,该如何降伏?如何净化?

  

  

  嫉(梵语irsya)者,乃心所(心之作用)之名,唯识百法之一。此心所能引起某种特定之染心,唯识宗归之于随烦恼之一。指对于他人之善、美等生起不悦之精神作用。

  嫉妒会令人痛苦、不自在、情绪不稳、记恨对方。这种不正常的心态,往往是人类每个人都具备而有的,只是深浅广狭之别而已!有些人心生嫉妒很明显容易看出来,有些人生嫉妒心放在心坎上不表露出来,有些人心生嫉妒,却能将嫉妒心转为艺术化,但有些人心生嫉妒,马上爆发造口业(梵语vak-karman),无理批判对方……。足见嫉妒心是很难控制的,何以故

  因为嫉妒心不是物质界有形相的东西,没有开关可OFF,兹当嫉妒心现前之时,就任他宰割摆布,甚为无奈!

  

  因此之故,我们应该化嫉妒心为随喜心,为何如此而为呢

  因为你不随喜对方,别人也得有才华、有地位、有财富、有美貌,一切的一切皆如往常故;但是如果你一旦为对方随喜功德、祝贺、美言几句、乃至随喜赞叹的话,你可大胆尝试一下,当你随喜赞叹对方后,内心当下有无比的快活、清凉、法喜充满,无有对立,心中这块沉重的嫉妒心即刻化为乌有,当下脸部频频展现出会心的微笑!一两拨千斤,轻轻松松只用随喜赞叹法门对治嫉妒心,就让自己活得多自在(梵语isvara)、多快乐、多喜悦,更可贵的便是与对方广结善缘,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非但没有染自己的心,同时又净化自己的嫉妒心,可谓双赢,一举两得哩!

  

  我们要嫉妒别人,不如自己先自救,如何是自救呢

  就是不断的充实自己的短缺处,若短缺处修得圆满后,与对方平等无有高下,此时此刻,你想生嫉妒心都很难,为什么呢

  因为你已经把自己短缺修满了,该有的一切具足,内心嫉妒之病已痊愈了,这是根本之道,彻底解决嫉妒心的不二法门。

  

  假使要认真的与别人相互比较的话,那你就有嫉妒不完的痛苦心。比较是好,但应该取长补短,做为增上缘,若能如是,岂不妙哉!天下间尚未成佛之前,人人都有自己短缺之弱点,倘若你跟佛来论高低,那你就不得不自卑而生我慢,嫉妒心堆积如须弥山之高了。所以与其自卑、嫉妒、比不上别人而心痛的话,不如自己勤加充实自己的才华,勇猛奋发图强,为自己种种有不足、有欠缺之处加以修补,令其庄严圆满,若能如此,诸佛赞叹,菩萨护持,天龙八部嘉许。

  

  嫉妒有十二过:一、人不喜见。二、广结恶缘。三、伤及自家法身,秽自性。四、他人唾弃。五、人缘缩狭。六、鬼神不护。七、日日不安。八、诸事违逆。九、德行损折。十、命终堕落。十一、贤人远离。十二、菩提不生。

  

  

  

  

  

  

  43. 早课课诵时,有一句『三门清净绝非虞』,三门如何解释?

  

  

  (一) 三门又作山门。为禅宗伽蓝之正门。三门有智慧、慈悲、方便三解脱门之义,或象征信、解、行三者,非必有三扇门。

  又三门建筑或系根据大智度论卷二十云:譬如城有三门,一人身不得一时从三门入,若入则从一门。诸法实相是涅槃城,城有三门:空(梵语sunya)、无相(梵语animitta)、无作(梵语akarmaka)(无愿)。

  

  由此可见,三门乃指智慧、慈悲、方便三解脱门,又象征信、愿、行三者,又作空、无相、无愿(梵语apranihita)三解脱门是也!虞者,忧虑之意。系指学佛向佛证佛境界,应奉行正法仅依此三解脱门(空、无相、无愿,智慧、慈悲、方便,信、解、行)者,必能证悟清净法身佛的境界,这乃佛所说,绝对没有什么可忧虑而挂罣不放心之意。

  

  (二) 菩萨进趣菩提所修之三种法门:一、智慧门,知进守退为智,知空无我(梵语anatman)为慧;依智故不求自乐,依慧故远离贪着。二、慈悲门,拔苦为慈,与乐为悲;依慈故拔一切众生之苦,依悲故远离无安众生心。…

《佛学问答(第六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