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问答(第六辑)▪P12

  ..续本文上一页三、方便门,正直为方,外己为便;依正直故生怜悯一切众生心,依外己故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

  

  以上,智慧门属自利,慈悲门属利他,方便门则自利利他双行。然三门虽分,实则不二,智即悲,悲即智,是为悲智双行以摄化众生而成方便门。

  

  (三) 三门为三解脱门之略称。指得解脱至无余涅槃之空、无相、无愿等三种法门是也。

  

  

  

  

  

  44. 如何把『空观、假观、中观』等三观,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又何谓『一心三观』?

  

  

  三观者,是指三种观法。天台宗智者大师所立之天台三观,此系诸家所说三观中最为普遍之一说。乃天台宗之重要法门,为教义与实践之骨架。系对一切存在作三种观想,即空观、假观、中观,称为空假中三观。

  

  此乃依据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贤圣学观品所说:从假入空二谛观,从

  空入假平等观、中道第一义谛观而立。

  

  一空观,又作从假入空观、二谛观。空者,离性离相之义。谓观一念之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称之为空;由观一念空之故,而一空一切空,无假无中而不空;此因空、假、中三观能荡除三惑之相,以空观荡除见思之相,以假观荡除尘沙之相,以中观荡除无明

  (梵语avidya)之相,三相皆荡,即毕竟空,是为空观。简而言之,自世俗常识之立场(假),进入宗教立场之真理(空),是为空观。

  

  二假观,又作从空入假观、平等观。假者,无法不备之义。谓观一念之心,具足一切诸法,称之为假;由观一念之假故,而一假一切假,无空无中而不假;此因空、假、中三观皆能立法,以空观立真谛之法,以假观立俗谛之法,以中观立中谛之法,三法皆立,即为妙假

  ,是为假观。简而言之,不停滞于空,而进入佛智遍照之世俗境界,是为假观。

  

  三中观,又作中道第一义谛观。中即中正、泯绝二边对待之义。谓观一念之心,非空非假,即空即假,称之为中;由观一念中之故,而一中一切中,无空无假而不中;此因空、假、中三观皆能泯绝对待,言空则空外无法,言假则假外无法,言中则中外无法,三者皆绝待,即为圆中,是为中观。简而言之,不执空观,不执假观,空假圆融之大悲菩萨行,是为中道观。

  

  所谓一心三观者,即于一念心中而能圆观三谛,谓观一念心毕竟无有,净若虚空,称为空观;能观之心,所观之境皆历历分明,称为假观;虽历历分明,然性常自空,空不定于空,假不定于假,称为中观。即三而一,即一而三,是为一心三观。

  

  

  

  

  

  45. 念佛念到一心不乱时,身旁有人在讲话,或走动,自己是否能自觉?

  

  

  念佛念到一心不乱(梵语aviksipta-citta),一心又分理一心与事一心之别。如果念佛至一心不乱的话,身旁之人走动讲话,在究竟果位(妙觉、登地法身大士)是能自觉;若见思惑未顿断,自性灵妙之用尚不能起微妙作用之际,是难以自觉的;甚至二乘人进入灰身泯智之偏真涅槃,尚属不觉,何况凡夫,一般之念佛禅定!换句话说,念佛至一心不乱时,能否自觉旁边之人走动或讲话,是因人之证悟境界高低广狭 而定!不可一概而论之,若未证悟自性,未破无明,虽是念佛一心不乱,自性灵妙功用未发之时,是不得自觉的,若说能自觉者,此人不明自己未入一心不乱而说一心不乱,亦属不觉。在自性尚未顿断三惑之前,自觉之性忽暗忽明,忽知忽不知,模糊不稳定之际,概属不觉之谓也。登地法身大士、等觉、妙觉之果位者,自性灵妙不可思议,多劫修证所成,在一心不乱中能知动静之态,在动态中能知静态,动静不二,自在无有障碍。佛菩萨在一心不乱中,四周围状况动静一清二楚,内心无惑。

  

  凡夫虽念至一心不乱之境(深浅不一),三惑所障,灵妙自性未发,动即是动,静即是静,动不能静,静不能动,动静是二故,是故,尚须奋发图强,精进(梵语virya)道业,到时候瓜熟蒂落,因圆果满,动静不二,自觉无碍。

  

  

  

  

  46. 我常夜间外出,甚至经过坟墓之处,心常惊怖不安,念佛意义何在?有效果吗?

  

  

  人人都有他自己某方面心地恐惧不安的时候,如何才能让自己活得更自在优闲,不惊不怖呢

  释迦牟尼佛很慈悲的告诉我们在恐怖惊慌的时候,不论在山林旷野坟墓处,夜间走路,孤独之际,心怕鬼魔普现种种现象时,是有法门可奉行受持,免受惊怖不安之危,那就是八念法。念者,即是内心之存忆。

  

  大智度论卷二十一云:佛弟子于闲静处,乃至山林旷野善修不净观,厌患其身,忽生惊怖,及为恶魔作种种恶事,恼乱其心,忧惧转增,故如来为说八念法。若心存此八念,则恐怖即除。

  

  一、念佛(梵语buddhanusmrti),在心里称念法身佛,观想具体存在之佛相,或佛陀之功德,乃至口中称念之名号,皆称为念佛。如果修禅观之人,若遭恐怖障难之时,应念诸佛慈悲,救济众生,功德无量,如是一心,念念不舍,怖障即除。

  

  二、念法,法力广大,通达无碍,能灭烦恼,如是一心,念念不舍,怖障即除。

  

  三、念僧,僧(梵语samgha)是佛之出家弟子,能修正道,能证圣果,为世间福田(梵语punya-ksetra),如是一心,念念不舍,怖障即除。

  

  四、念戒,戒(梵语sila)是无上菩提之本,能遮诸恶,得安隐处,如是一心,念念不舍,怖障即除。

  

  五、念舍,舍有二种:施舍,能生功德。舍烦恼,以此得大智慧。如是一心,念念不舍,怖障即除。

  

  六、念天,四天天王乃至他化自在天等,果报清净,利安一切,如是一心,念念不舍,怖障即除。

  

  七、念出入息,息即鼻中出入之气,为治散乱之良药,入禅定之捷径,如是念念不已,则心不驰散,怖障即除。

  

  八、念死,死有二种:自他,即报尽而死。他缘死,即遇恶缘而死。此二种死,从生以来,常与身俱,无可避处,如是一心,念念不已,怖障即除。

  

  大圣佛陀这些法语,无非欲令佛弟子一心奉持,即可消除惊怖不安之心。夜间没事最好也不要独自一人外出徘徊,免得多添麻烦上身,坟墓之地属阴地,人死所葬之地,的确让人夜过七分恐惧,尤其农历初一、二的日子,无月无星光,夜间实在太阴暗,最好约伴同行,免得把自己吓死,不死也得带来严重的后遗症,无事闲着,自言自语。

  

  夜间走路,或经过坟墓,学佛者的心态应禀持着慈悲心走路,不要东张西望,胡思乱想,免得看到风吹草动,当做鬼影飘动,听到虫鸣蟋蟀声,当作鬼在讲话哭泣声。行人以慈悲心看待一切有情(幽冥界众生),口称佛号,则一路平安,抵达目的地;该来的总是会来,避不开、闪不掉的,冤亲债主找上你,你就加快脚步奔跑即是,若跑不开,就任由他宰割,正所谓的:一躯人给他找,找剩的就是我的。因果就是很公平的,不会错乱,迟早会受报,既已找上门来,谁人也不可豁免!不该来的,业障(梵语karmavarana)没有现前,纵然夜路跑遍天下,也都安然无恙,相安无事,台湾宝岛十六县市乡镇所有的坟墓,你日夜抓狂奔驰,坟冢被你踩平了,想要遇到鬼碰到魔都得来不易。无缘或无冤债,纵然与鬼魅相逢互撞如同无事一般;若有恶缘冤债的话,你想避闪也由不得你,冤亲债主虎视眈眈,不分日夜,不分陆海空之处都一一找机会登门拜访,该夺即夺,该整即整,该死活不了,该惊怖你安心不能,该难过你快乐不得,一切皆由业力(自作自受)使然,非你所能作主当家。学佛者以这种心情与态度来走夜路,经坟冢,心地当下坦荡荡,心安理得,一切由业力现与不现来决定,心有何不安!此时顿然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自在解脱,一路平安,法法皆如是!

  

  

  

  

  47. 人生苦短,有心往生极乐净土,如何才能构成往生净土的条件?

  

  

  在有限的生命,也应该具足高瞻远瞩的眼光,来对待自己未来生命的去处,不然时间一晃就是数十年,人的一生有几个十年可度过呢

  任凭怎样歌唱生命,赞叹生命的光明远景,而生命的缺陷,永远是不可避免的事实。既然有心往生极乐世界,就应该一心专注净土法门,研习净土三经,对西方净土有个正确的认知,而后一心专称弥陀圣号,娑婆业缘一尽,蒙佛接引往生净土;除了自己生厌离心,欣求极乐自度之外,释迦牟尼佛也鼓励佛子应发十种心,而求生净土,不只是自己往生净土,也劝诸众生念佛往生净土,起大慈悲心,对一切众生心生平等,发起自度度人的大乘(梵语maha-yana)菩萨度生精神!依据大宝积经卷九所记载,众生发十种心,随一一心,专念阿弥陀佛,于命终时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何等为十种心

  

  

  一、无损害心,谓念佛之人于诸众生常起大慈之心,不加损害,令得安乐。

  二、无逼焰心,谓念佛之人身心安静,于诸众生常起大悲之心,深加愍伤,令得脱苦。

  

  三、乐守护心,谓念佛之人于佛所说之正法,当不惜生命,守护爱惜。

  

  四、无执着心,谓念佛之人常以智慧观察,于一切法不生执着。

  

  五、起净意心,谓念佛之人能离世间杂染之法,复于利养等事,常生知足之心。

  

  六、无忘失心,谓念佛之人求生净土,发菩提心,成佛种智,于一切时念念不舍。

  

  七、无下劣心,谓念佛之人常行平等之心,于诸众生尊重恭敬,不生轻慢。

  

  八、生决定心,谓念佛之人不着世间言论,于无上菩提,深生正信,毕竟不惑。

  

  九、无杂染心,谓念佛之人修习功行,种诸善根(梵语kusala-mula),心常远离一切…

《佛学问答(第六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