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問答(第六輯)▪P12

  ..續本文上一頁叁、方便門,正直爲方,外己爲便;依正直故生憐憫一切衆生心,依外己故遠離供養恭敬自身心。

  

  以上,智慧門屬自利,慈悲門屬利他,方便門則自利利他雙行。然叁門雖分,實則不二,智即悲,悲即智,是爲悲智雙行以攝化衆生而成方便門。

  

  (叁) 叁門爲叁解脫門之略稱。指得解脫至無余涅槃之空、無相、無願等叁種法門是也。

  

  

  

  

  

  44. 如何把『空觀、假觀、中觀』等叁觀,應用于日常生活中?又何謂『一心叁觀』?

  

  

  叁觀者,是指叁種觀法。天臺宗智者大師所立之天臺叁觀,此系諸家所說叁觀中最爲普遍之一說。乃天臺宗之重要法門,爲教義與實踐之骨架。系對一切存在作叁種觀想,即空觀、假觀、中觀,稱爲空假中叁觀。

  

  此乃依據菩薩璎珞本業經卷上賢聖學觀品所說:從假入空二谛觀,從

  空入假平等觀、中道第一義谛觀而立。

  

  一空觀,又作從假入空觀、二谛觀。空者,離性離相之義。謂觀一念之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稱之爲空;由觀一念空之故,而一空一切空,無假無中而不空;此因空、假、中叁觀能蕩除叁惑之相,以空觀蕩除見思之相,以假觀蕩除塵沙之相,以中觀蕩除無明

  (梵語avidya)之相,叁相皆蕩,即畢竟空,是爲空觀。簡而言之,自世俗常識之立場(假),進入宗教立場之真理(空),是爲空觀。

  

  二假觀,又作從空入假觀、平等觀。假者,無法不備之義。謂觀一念之心,具足一切諸法,稱之爲假;由觀一念之假故,而一假一切假,無空無中而不假;此因空、假、中叁觀皆能立法,以空觀立真谛之法,以假觀立俗谛之法,以中觀立中谛之法,叁法皆立,即爲妙假

  ,是爲假觀。簡而言之,不停滯于空,而進入佛智遍照之世俗境界,是爲假觀。

  

  叁中觀,又作中道第一義谛觀。中即中正、泯絕二邊對待之義。謂觀一念之心,非空非假,即空即假,稱之爲中;由觀一念中之故,而一中一切中,無空無假而不中;此因空、假、中叁觀皆能泯絕對待,言空則空外無法,言假則假外無法,言中則中外無法,叁者皆絕待,即爲圓中,是爲中觀。簡而言之,不執空觀,不執假觀,空假圓融之大悲菩薩行,是爲中道觀。

  

  所謂一心叁觀者,即于一念心中而能圓觀叁谛,謂觀一念心畢竟無有,淨若虛空,稱爲空觀;能觀之心,所觀之境皆曆曆分明,稱爲假觀;雖曆曆分明,然性常自空,空不定于空,假不定于假,稱爲中觀。即叁而一,即一而叁,是爲一心叁觀。

  

  

  

  

  

  45. 念佛念到一心不亂時,身旁有人在講話,或走動,自己是否能自覺?

  

  

  念佛念到一心不亂(梵語aviksipta-citta),一心又分理一心與事一心之別。如果念佛至一心不亂的話,身旁之人走動講話,在究竟果位(妙覺、登地法身大士)是能自覺;若見思惑未頓斷,自性靈妙之用尚不能起微妙作用之際,是難以自覺的;甚至二乘人進入灰身泯智之偏真涅槃,尚屬不覺,何況凡夫,一般之念佛禅定!換句話說,念佛至一心不亂時,能否自覺旁邊之人走動或講話,是因人之證悟境界高低廣狹 而定!不可一概而論之,若未證悟自性,未破無明,雖是念佛一心不亂,自性靈妙功用未發之時,是不得自覺的,若說能自覺者,此人不明自己未入一心不亂而說一心不亂,亦屬不覺。在自性尚未頓斷叁惑之前,自覺之性忽暗忽明,忽知忽不知,模糊不穩定之際,概屬不覺之謂也。登地法身大士、等覺、妙覺之果位者,自性靈妙不可思議,多劫修證所成,在一心不亂中能知動靜之態,在動態中能知靜態,動靜不二,自在無有障礙。佛菩薩在一心不亂中,四周圍狀況動靜一清二楚,內心無惑。

  

  凡夫雖念至一心不亂之境(深淺不一),叁惑所障,靈妙自性未發,動即是動,靜即是靜,動不能靜,靜不能動,動靜是二故,是故,尚須奮發圖強,精進(梵語virya)道業,到時候瓜熟蒂落,因圓果滿,動靜不二,自覺無礙。

  

  

  

  

  46. 我常夜間外出,甚至經過墳墓之處,心常驚怖不安,念佛意義何在?有效果嗎?

  

  

  人人都有他自己某方面心地恐懼不安的時候,如何才能讓自己活得更自在優閑,不驚不怖呢

  釋迦牟尼佛很慈悲的告訴我們在恐怖驚慌的時候,不論在山林曠野墳墓處,夜間走路,孤獨之際,心怕鬼魔普現種種現象時,是有法門可奉行受持,免受驚怖不安之危,那就是八念法。念者,即是內心之存憶。

  

  大智度論卷二十一雲:佛弟子于閑靜處,乃至山林曠野善修不淨觀,厭患其身,忽生驚怖,及爲惡魔作種種惡事,惱亂其心,憂懼轉增,故如來爲說八念法。若心存此八念,則恐怖即除。

  

  一、念佛(梵語buddhanusmrti),在心裏稱念法身佛,觀想具體存在之佛相,或佛陀之功德,乃至口中稱念之名號,皆稱爲念佛。如果修禅觀之人,若遭恐怖障難之時,應念諸佛慈悲,救濟衆生,功德無量,如是一心,念念不舍,怖障即除。

  

  二、念法,法力廣大,通達無礙,能滅煩惱,如是一心,念念不舍,怖障即除。

  

  叁、念僧,僧(梵語samgha)是佛之出家弟子,能修正道,能證聖果,爲世間福田(梵語punya-ksetra),如是一心,念念不舍,怖障即除。

  

  四、念戒,戒(梵語sila)是無上菩提之本,能遮諸惡,得安隱處,如是一心,念念不舍,怖障即除。

  

  五、念舍,舍有二種:施舍,能生功德。舍煩惱,以此得大智慧。如是一心,念念不舍,怖障即除。

  

  六、念天,四天天王乃至他化自在天等,果報清淨,利安一切,如是一心,念念不舍,怖障即除。

  

  七、念出入息,息即鼻中出入之氣,爲治散亂之良藥,入禅定之捷徑,如是念念不已,則心不馳散,怖障即除。

  

  八、念死,死有二種:自他,即報盡而死。他緣死,即遇惡緣而死。此二種死,從生以來,常與身俱,無可避處,如是一心,念念不已,怖障即除。

  

  大聖佛陀這些法語,無非欲令佛弟子一心奉持,即可消除驚怖不安之心。夜間沒事最好也不要獨自一人外出徘徊,免得多添麻煩上身,墳墓之地屬陰地,人死所葬之地,的確讓人夜過七分恐懼,尤其農曆初一、二的日子,無月無星光,夜間實在太陰暗,最好約伴同行,免得把自己嚇死,不死也得帶來嚴重的後遺症,無事閑著,自言自語。

  

  夜間走路,或經過墳墓,學佛者的心態應禀持著慈悲心走路,不要東張西望,胡思亂想,免得看到風吹草動,當做鬼影飄動,聽到蟲鳴蟋蟀聲,當作鬼在講話哭泣聲。行人以慈悲心看待一切有情(幽冥界衆生),口稱佛號,則一路平安,抵達目的地;該來的總是會來,避不開、閃不掉的,冤親債主找上你,你就加快腳步奔跑即是,若跑不開,就任由他宰割,正所謂的:一軀人給他找,找剩的就是我的。因果就是很公平的,不會錯亂,遲早會受報,既已找上門來,誰人也不可豁免!不該來的,業障(梵語karmavarana)沒有現前,縱然夜路跑遍天下,也都安然無恙,相安無事,臺灣寶島十六縣市鄉鎮所有的墳墓,你日夜抓狂奔馳,墳冢被你踩平了,想要遇到鬼碰到魔都得來不易。無緣或無冤債,縱然與鬼魅相逢互撞如同無事一般;若有惡緣冤債的話,你想避閃也由不得你,冤親債主虎視眈眈,不分日夜,不分陸海空之處都一一找機會登門拜訪,該奪即奪,該整即整,該死活不了,該驚怖你安心不能,該難過你快樂不得,一切皆由業力(自作自受)使然,非你所能作主當家。學佛者以這種心情與態度來走夜路,經墳冢,心地當下坦蕩蕩,心安理得,一切由業力現與不現來決定,心有何不安!此時頓然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自在解脫,一路平安,法法皆如是!

  

  

  

  

  47. 人生苦短,有心往生極樂淨土,如何才能構成往生淨土的條件?

  

  

  在有限的生命,也應該具足高瞻遠矚的眼光,來對待自己未來生命的去處,不然時間一晃就是數十年,人的一生有幾個十年可度過呢

  任憑怎樣歌唱生命,贊歎生命的光明遠景,而生命的缺陷,永遠是不可避免的事實。既然有心往生極樂世界,就應該一心專注淨土法門,研習淨土叁經,對西方淨土有個正確的認知,而後一心專稱彌陀聖號,娑婆業緣一盡,蒙佛接引往生淨土;除了自己生厭離心,欣求極樂自度之外,釋迦牟尼佛也鼓勵佛子應發十種心,而求生淨土,不只是自己往生淨土,也勸諸衆生念佛往生淨土,起大慈悲心,對一切衆生心生平等,發起自度度人的大乘(梵語maha-yana)菩薩度生精神!依據大寶積經卷九所記載,衆生發十種心,隨一一心,專念阿彌陀佛,于命終時即得往生極樂世界,何等爲十種心

  

  

  一、無損害心,謂念佛之人于諸衆生常起大慈之心,不加損害,令得安樂。

  二、無逼焰心,謂念佛之人身心安靜,于諸衆生常起大悲之心,深加愍傷,令得脫苦。

  

  叁、樂守護心,謂念佛之人于佛所說之正法,當不惜生命,守護愛惜。

  

  四、無執著心,謂念佛之人常以智慧觀察,于一切法不生執著。

  

  五、起淨意心,謂念佛之人能離世間雜染之法,複于利養等事,常生知足之心。

  

  六、無忘失心,謂念佛之人求生淨土,發菩提心,成佛種智,于一切時念念不舍。

  

  七、無下劣心,謂念佛之人常行平等之心,于諸衆生尊重恭敬,不生輕慢。

  

  八、生決定心,謂念佛之人不著世間言論,于無上菩提,深生正信,畢竟不惑。

  

  九、無雜染心,謂念佛之人修習功行,種諸善根(梵語kusala-mula),心常遠離一切…

《佛學問答(第六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