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煩惱雜染。
十、起隨念心,謂念佛之人雖觀如來相好,而不光是知念佛而已,還要深入佛法大義,現世當下也要修證自了,若能佛法深入而來念佛,其往生品位也就越高。
佛說觀無量壽經雲:不知第一義,不得上品生。往生淨土並非難事
,只要真誠的信心具足,發大清淨願往生極樂淨土,一心一意履行稱念彌陀聖號,念到一心不亂,正念(梵語samyak-smrti)現前,娑婆業緣盡了,便可蒙佛接引往生淨土。念佛功夫,祇貴真實,信心第一,要信我是未成之佛,彌陀是已成之佛,其體無二,次信娑婆是苦,安養是歸處。茲當念佛完畢,將念佛功德普皆回向(梵語parinama)西方淨土,乃至一生所爲諸善亦當回向,現前一舉一動,皆可回向,年年月月,時分秒秒,皆一心回向淨土,若不往生者,諸佛妄語;同樣之理,如果自己不回向,縱然是上品善亦不得往生。
益大師雲:縱得上品善,若不回向,亦不得往生;若芝小善,懂得回向,亦得往生。
48. 何謂『大乘佛法叁大體系』?
大乘佛法深廣淵博,浩瀚無際,叁藏十二部經典,的確令人有望洋興歎之感,但是將大乘佛法提綱挈領,不外乎有叁大思想體系:一、虛妄唯識系。二、真常唯心系。叁、性空唯名系。今將叁系敘述如下:
一、虛妄唯識系,不但大談其空,而且信受一切法空(梵語dharma-naira
tmya),爲什麼仍說它是有宗呢
因爲唯識家所說的空,是指離心的外境而言,如果論到不離心的現境,就又不得不承認它們是有,如果這也是空無自性,那就不能建立一切,其過失則非常重大,所以唯識家盡管滿口說空,終究仍然保留虛妄分別有的心識不空,這不是結歸于有宗是什麼
二、真常唯心系者,雖然也說空,但比虛妄唯識者更進一步,不但說執境,現似心外境是空,就是連虛妄分別心也是空無自性的,不能說它是有,可是妄心是空性的,但隱藏在妄心背後的真常心,絕對不可說它也是空性的,因爲其中不但具有一切真實功德,就是流轉還滅也是依它而建立的,假定真常心也是空無的,如何能夠建立一切,既然真常淨心不空,當然亦屬于有的一系。
虛妄唯識與真常唯心兩大體系,雖然不斷講空,但以究竟空義衡量,就不能不判它們爲有宗了。
叁、性空唯名系,真正開顯畢竟空義的,唯有性空唯名系的思想理論,以勝義空爲究竟而歸宗于畢竟空(梵語atyanta-sunyata),是爲真正空系。本系連真常淨心亦空,依空建立一切法。
法句經雲:于畢竟空中熾然建立,是善知識。
如來廣說一切佛法,無非欲令衆生正見諸法的無我(空性),空性並非否定諸法的存在,而是空性建立在諸法上,離有說空,皆爲邪見。空與有並不矛盾沖突的,空和有是互爲相成,二者似乎矛盾而是統一的。佛法要人們在存在的現象上去把握本性空,同時在畢竟空的實相中去了解現象界的緣起法。能這樣的觀察、體驗,就可得度一切苦厄。空從具體的有上顯出,有在無性的空上成立,空有相成,不相沖突。
佛陀說如來藏(真常唯心系)是怕佛弟子及當時之外道,聽到佛陀說空而執空或斷滅空。故說有如來藏,如來藏者,能安立生死流轉門與涅槃還滅門。
從一切法本性空寂的深觀來看一切,世間與出世間的對立當下被銷镕了,是可以依世間而出世間,而出世間也不離世間。中觀者,在法性性空的基點,宣說一切但有假名,所以以唯名來表示他。
中觀論雲:因緣(梵語hetu-pratyaya)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爲假名,亦名中道義,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如來說空法,爲離諸見故,若複見有空,諸佛所不化。
大般若經雲:諸佛出世,皆說本性空義,化導有情;要聞佛說本性空義,乃入聖道得聖道果;離本性空,無別方便。
大般若經雲:一切法皆畢竟空,畢竟空中,都無有法可名能證,可名所證,可名證處,可名證時,何以故
諸法皆空,若增若減,都無所有,皆不可得。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能生諸佛,是諸佛母,能示世間諸法實相。
大般若經雲: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如是諸法,常無變異,法性法界法定法住,一切如來等覺現觀,既自等覺,自現觀已,爲諸有情(梵語sattva),宣說開示,分別顯了,令同悟入,離諸妄想,分別顛倒。
49. 何謂『灰身滅智』?
灰身滅智又作無余灰斷,焚身灰智。略稱灰滅、灰斷。即將肉身焚燒成灰,將心智滅除之意。亦即將身心悉歸于空寂無爲之涅槃界。此乃小乘佛教最終目的之無余涅槃。依據金光明經玄義卷上所載,若斷盡叁界(梵語trayo dhatavah)之煩惱,即可證有余涅槃,而焚身灰智則證入無余涅槃。
蓋小乘雖以無余涅槃爲真涅槃,然大乘則視之爲一種方便施設,須要
經八千六百四十二萬十千劫,而後于他方淨土蒙佛度化。(金剛仙論卷九、肇論、維摩經玄疏卷五、止觀輔行傳弘決卷叁之一、天臺四教儀)二乘人于斷除叁界煩惱而悟道後,以火光叁昧燒化色身,滅絕心智,而入于空寂之涅槃界,稱爲灰身滅智,其中火化五蘊,即稱爲灰沙,即火化五蘊成灰燼之意。
畢竟,二乘阿羅漢(梵語arhat)斷見思二惑證成果位後,因久修小乘思想,停留自度自利的階段,一旦證成聖位,便視叁界如牢獄,觀生死如冤家,往昔其多生累劫生死沈淪自覺夠累了,一想到五欲六塵之熾盛如火逼,心有余悸,一心就想急入無余涅槃,免受莫須有的牽纏與麻煩;難得證入無生,怎可不好好休息一番,甚至一想到度衆生心就
寒涼一大片,再怎麼說,這二乘人多生積劫在叁界內所受的苦難、逼迫、痛苦、無奈、哀嚎、寒心、人際打壓、爭鬥、被害、官司、欺詐、騙術、殺生擄掠、奸淫,種種沈淪苦難都已深深嘗試過,何有不徹底覺悟之有!一次被蛇咬,十年怕草繩,當下不思考便逃之夭夭,連
轉頭回顧亦覺得恐懼堪慮。因此,也怪不得二乘人心態有此驚畏!我們就讓阿羅漢灰身滅智的聖者暫時休息一下吧!畢竟,將心比心,心同此理,又何況二乘聖者也已經斷見思二惑,永超叁界,證入涅槃了,不用操心罣礙他們,所罣礙操心的應該是我們自己才對,因爲我輩薄地凡夫還在六道沈淪不休不息中,卻站在生死此岸的我們,來嘲笑可愛的阿羅漢(偏真涅槃),正當愚者不知愚,反譏他人愚之時,這輩阿羅漢也會感歎說出:這群不知死活的黃毛鴨頭,滿身穢(見思二惑未斷),沈淪叁界六道中,竟然嘲笑我等,真是自不量力,泥菩薩渡江,自身難保,還有氣力批判此岸(聖域),省了吧!可憐的衆生!你們很勇敢,很有魄力,精力旺盛,既然沈淪苦海不厭倦,很有興趣,就留著自己受用(苦不堪言)吧!
二乘阿羅漢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借鏡,自度自利並非壞事,而是本分事,自了漢的行爲,並沒有過失,度不度衆生是他各人自由的選擇,別人無權介入幹預,就隨他因緣變化吧!總有一天二乘人阿羅漢(灰身滅智)想通了,休息夠了,不好意思了,機緣成熟了,他自然會發起大乘度生的弘願,以感念佛恩、衆生恩、叁寶恩、曆代父母恩、國家恩、師長恩,有恩必報的大乘精神,這就是所謂不定性阿羅漢的特色,終其究竟,二乘人也會遇佛度化,回心轉意向大乘菩薩而邁進的時候,我們稱之爲回小向大,也就是回轉小乘向大乘佛道的終極目標,轉了一大圈,周旋了無盡的時空,到了最後還是回到原點--成佛。
開悟聖僧雲:叁界無安是火宅(梵語adiptagara),更于何處可安居;
諸法性空是諸法,證到無生始悟生。
開悟聖僧雲:六根(梵語sad indriyani)門頭一真人,朝朝暮暮伴隨
君;可惜諸君不相識,害得永劫受苦輪。
開悟聖僧雲:見色不爲色塵染,聞聲當知誰聞聲;如能認出是何物,成聖成凡盡無言。
50. 何謂意生身?法性生身?
意生身(梵語mano-maya)者,又作意成身,意成色身,摩 化身,摩奴末耶身。非父母所生之身體,乃是初地以上之菩薩爲濟度衆生,依意所化生之身。此外,中有之身,劫初之人,色界、無色界、變化身、界外之變異身等,均屬意生身。
俱舍論卷十雲:中有(梵語antara-bhava)者,又譯作中陰、中蘊、中陰有。指人自死亡至次受生期間之識身。爲四有之一,七有之一。衆生于生死流轉之過程,分四種階段,此即四有。由身、口、意所作善惡之因,能招感六趣生死之果,因果相續不斷,此即七有。中有即是前世死之瞬間至次世受生之剎那的中間時期。此中有身即識身之存在,乃由意所生之化生身,非由精血等外緣所成,故又稱爲意生身。
法性生身者,爲佛及大菩薩所受叁界外化生之身。法性(梵語dharmata)者,指諸法之真實體性,亦即宇宙一切現象所具有之真實不變之本性。又作真如法性,真法性真性。又爲真如之異稱。法性乃萬法之本,故又作法本。
馬祖禅師雲:一切衆生,從無量劫來,不出法性叁昧,長在法性叁昧中,著衣吃飯,言談祇對,六報運用,一切施爲,盡是法性。
亦有法性與如來藏同義之說。是故,法性生身爲如來五種法身之一,菩薩二種身之一。此生身證法性,得無生法忍,異于處胞胎、惑業所感之肉身,如來之身即由此出生,若以之配叁身,則相當于吉藏大師所說之報身佛。佛之法性生身有無量無數阿僧祇一生補處(梵語eka-jati-pratiba…
《佛學問答(第六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